甲午书简 || 春分书简——春风 · 桃花
甲 午 书 简
——穿越二十四节气
冯 伟/著
悄然渐多的白发里
不知哪一根
属于你
本书映现了一名学者型基层公务员在甲午一年穿行于夜与昼、公与私、灵与肉之间的心路历程。作者以书信体的形式,穿越二十四节气,并借节气抒情言志、写人状物,在吐纳心语的过程中尽释才情,大写诗意人生。同时,又突破了传统书简的局限,天马行空,纵横捭阖,展示了特定环境中的诗心跳动和文思喷涌,构筑了一个不染凡尘的精神家园。本书构思奇特,文字灵动,情趣高昂,充满正能量。
本书于2016年3月由现代出版社出版,2017年1月,荣获泰安市政府最高文艺奖“第三届泰安市东岳文学艺术奖”三等奖。
一园:
春天已过了一半,回望七天是春分,前看七日是清明。春宵一刻,我又坐在灯下,细语与你。
春分,平分昼夜,也平分春季。一半春色,可比人到中年?悄然渐多的白发里,不知哪一根属于你。前些日子刚刚绽放的春蕾如星星之火,很快就形成了燎原之势。白玉兰,这当地不生的“外来户”却占了先机,在路旁,在公园,率先开放了。街边的毛白杨吐穗之后,叶子探头探脑地瞧了瞧,就紧跟一阵明快的阳光大胆地伸出了白白软软的腰肢。紫叶李与樱花也不甘落后,争相粉墨登场。而楼下的连翘,渐渐黄消绿长,法桐也冒出了嫩白的叶尖儿。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正式拉开了帷幕,而春分前夜写成的《七律·春分》,就显得浅黄或淡绿了:
岸边新柳绿如纱,燕子归来觅旧家。
日到春分均昼夜,发将白露伴霜霞。
月华脉脉逐流水,墨客痴痴数落花。
早起陌头忙种树,再期轩内话桑麻。
幽径在我的博客里留言,说是喜欢最后两句:“把春天的底蕴写出来了!”此前,她刚去春野栽过小树,有切身体会。你看,还是出去走走好啊。这里,就不再提那“愉快的一次出行”了。回看前年,春风肥桃花开日,我和几位好友行走在泰山西麓的桃乡看春风,随后就让你看到了《春风肥桃花开日》和《你看,这春风》两篇散文。春风轻轻一划,就擦燃了阳光,到处蹭花点火。今晨推窗,楼下的桃花一夜之间竟然全都开了,开到中午,满园都是粉色的火焰了。你还不归来?还记得去年此刻乱涂与你的那几句“顺口溜”吗:
清晨阳光鸟鸣,燕子春风归程。
陌头杨柳望断,人面桃花映红。
桃花,可依旧记得千年不变的崔护?其实,崔护的永恒,赖以其《题都城南庄》一诗。崔护的诗,在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中仅收录了这一首。这一首诗即足以令崔护万年不朽。它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岳飞的《满江红》等“孤篇横绝”文学史的诗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它不及前者的铺陈阔达,后者的壮烈激昂,但仍可谓千古绝唱,无人可追。茫茫人海,无涯学海,大浪淘沙之后,能有一诗一词甚或一语一句被后人复后人长吟复长吟,即可长眠,即为不朽。世间有许多人生,本只为一事而来,夫复何求?如曹雪芹之于《红楼梦》,陈晓旭之于林黛玉。雪芹早眠于北京西山,晓旭则在春尽“花落人亡”(清·曹雪芹《红楼梦》语)。但他们都因创作出永恒的经典而流芳后世。人生易老,经典永恒。一年一度,花开花落,不老的红颜唯有明月。去年今日,“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无风,暖暖的,隔了柳梢看去,便有了那首《暖月》:
月上枝头
风被春分偷走
我走进诗经里的城隅
在一棵柳树下等你
昨晚的酒斟得太满
一如相看的泪眼
在这十六的夜晚
可曾端一杯与那望夫的山巅
月上高楼
是谁那辽远的歌喉
可知你千百次的回眸
都遗在了嫦娥的水袖
我在寻觅哪棵岸柳
能够系住柳永的兰舟
月上枕头
今夜,唯有你的气息
在梦里游走
后来,飞鸿还帮我改过此诗。飞鸿在接到《惊蛰书简》之后,又在第一时间作了回复。给她发信次日,我又给她递了一个博客纸条:“如果影响你的正常工作或休息,就不必逢简必复。当然,我希望你能复下去,密友们也愿读你的文字。”她的纸条随即过来:“哈,我刚写完惊蛰回复,一会儿就发给你……复不复,看心情。有心情了,权当也是写人生散文,没心情了,也不能勉强,你说是吧?”
是的,强扭的瓜不甜。汪兄多次对我说过,不要按照自己的逻辑,奉劝别人这样那样。强加于人,即使是好意,也未必能得好报。我就数次品尝了这样的苦果,故而对老汪的这些“人生哲学”佩服得五体投地。不过,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有时我还是犯这贱毛病。你看,这几封书简,本来是写给你一个人的,我却偏偏愿意让几位好友分享,可是好友们兴趣、心情、时间等等,都未必全如你我,况且我又天马行空,“满嘴跑火车”,谁知人家爱不爱听?在这慢不下来、坐不下来、静不下来的时代,挤占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请人吃饭还得看人家得不得闲呢。所以,从这封书简开始,我就要缩小发放范围了,要尊重那些没有欲望看它的好友。还是我常说的那句话:“解放别人,也是解脱自己。”
最近,我终于给“泰山愚夫”先生打了电话。不是我有了多大空闲,而是我觉得实在不能再往后拖了。本欲邀他来看桃花,可是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忙于我们单位一退休干部的丧事,下个周末就是清明了。清明放假连休三天,恰好我不值班,但是要访友,要回老家上坟,特别是我一天津的朋友徐先生带几个人要来,会朋友,看桃花,谒范蠡墓,探访左丘明故里。而再个周末,又到我值班了。所以,近期内,我无暇与“泰山愚夫”先生见面。他和徐先生一样,都是我神交的朋友,初次见面不应该草率。徐先生似乎年龄更长一些,是范蠡研究爱好者,兼慕肥桃,在博客里知道我在肥城范蠡研究会兼职,故而专程来访,何况“远者为客”,所以,只好先委屈一下近邻的“泰山愚夫”先生了。
说实话,对于来访的朋友,我虽然欢迎,但是实在无力接待。我的收入勉强能够维持家庭运转,妻子一直在为生计奔波,这些你都知道。最近的境况更不用说了,在前面几封书简里都提到了。所以,前年我曾赋一首《桃花将开,我不敢邀你》:
桃蕾睁了眼
猛抬头
大红灯笼已经挂起
彩旗招了又招
可是,我不敢邀你
乡亲的大碗
又盛满自酿的肥桃酒
去年的远客
一口未饮,已经醉倒
我不敢邀你
风还停留在江南
片片落红都疼
杜撰的官运、财运
自然与桥无关
记忆依然是粉色
崔护迷失在唐朝
葬花人也已经走远
流动的春韵
翻检着水边的故事
重复上演
岁岁年年
踩乱看花人的视线
年年岁岁
我不敢邀你
这些文字,缘起于江南水边的一位女诗人。她多有来看桃花的意愿,我也非常希望她能成行。可是,真来了,向导之外,我总得尽一下地主之谊的。食宿、门票、车费等等,即便人家一切自理,但咱总会觉得过不去的。人家真要自己来,那还没什么,但是如果咱主动邀请,那就另当别论了。我这捉襟见肘的小日子,承载不起指点江山的大豪情。还有,就是时间受限。工作日不行,节假日又有前面提到的那些事。唉,“尴尬人”(清·曹雪芹《红楼梦》语)就免一点尴尬事吧。但是,面对将开的桃花,心里总还是有些痒痒的。于是,就有了上面这些分行的文字。可别说是诗,诗人们会笑话的。至于别人能否看清我的无奈,就不知道了。而今,客之将来,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好在有二三文友帮衬着接待,估计尚不至于作多大难。不过,要欠人家一个人情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非常喜欢朋友们来的。那年,桃花刚刚醒来,老汪就来了,游“中央桃行”,引发了我《桃园寻花》的构思;还是那年,桃花将谢,北京的诗人沙戈和农民作家一文才姗姗而至,探刘台山村,激发了我写《刘台有桃》的灵感。这两篇散文,虽是接待活动的副产品,但也为宣传家乡添了一把柴。老汪是同学,吃住在家里,好孬不嫌;沙戈与一文乃文斌兄的文友,我只是当了当“三陪”:陪游,陪吃,陪聊。符合上述两种情况的朋友还是可以来的,且多多益善,呵呵。
还有一种情况,则另当别论。“去年今日此门中”(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迎来一位春风般的和蔼长者。他,就是新泰的王玉民老师。2011年初冬时节,参与编写《泰安区域文化通览》各县市区卷的作者在东平开改稿会,我与玉民老师同住一屋,马上就想起来,他就是我上大学时的班主任王恒明老师的三叔了。我在《诗意地行走》一文中,曾写到过恒明老师:
王老师教当代文学,授课声情并茂,文笔也极好,出手又快,还写一笔好字。他仅比我大五岁,一直像兄长一样呵护着我,指引着我。
毕业后,我一直与恒明老师保持着密切联系,二十多年前,就在他家里和玉民老师一起吃过饭。恒明老师没有“师道尊严”,让我也叫玉民老师为三叔。那时,就知道三叔在新泰教书,业余笔耕不辍,常有大作发表。东平会议闲暇,三叔翻阅我刚呈送给他的拙著《清且涟猗》。看到其中的《清明》一篇时,三叔说:“仅凭这一篇,你就可以加入省作协了。”那时,我正在申报省作协会员。更为巧合的是,三叔的四弟、泰安市作协副主席王玉琳老师也出席了这次会议。他是《泰安区域文化通览》的学术副主编。我在《诗意地行走》一文中也提过他:
他(按:指恒明老师)的叔叔是泰安市知名作家王玉琳,笔名蔺时工,今年10月1日的《人民日报》上,刚发了他一篇散文《国泰民安话泰安》。前些年,在《泰安日报》上,我没少读了他的文章。王老师对我说,他叔叔曾干过临时工,所以以此作笔名。他叔叔的文章富有文采而沉郁峭拔,有杜甫、鲁迅之风。可惜至今不曾前往拜访请教。
机缘巧合,我们编写通览的肥城市卷,正好请玉琳四叔来作指导,我就和他见面了。此后,多承他关爱帮助。
玉民三叔携一册新著而来,乃由为通览所作文字补充延展而成,书名《平阳名山》。在东平改稿时,我就曾为三叔的文采与学识所折服;今展卷更惊,两篇序言竟分别由他的两个弟弟所写,而且他还是两位弟弟的文学启蒙老师呢。遂又记起恒明老师多年前曾对我谈过,他的叔叔们多工文学。没有见过五叔王建,只能从其序中猜测其人了。
玉民三叔一行七人此番前来,甚为我心上的事。我请文斌兄与快马、老钱两位同学帮忙接待。饭菜未必丰盛可口,气氛却是热气腾腾的。三叔与其他客人都很高兴,盛邀我们抽空回访。
话再说回来,我不敢邀请那位女诗人来看桃花,连她的博客也不敢明着看了。于是,只好在散文《乍暖还寒时候》发出一叹:“于今,我身边的桃花已开得欲燃欲坠,泪眼婆娑。我躲在文字的后面看你,目光一刻也没有游离,只是你不知道。”
你看,桃花成了我这次给你唠叨的主题了。那就顺着往下说吧。读了我上面那些分行文字,飞鸿踏雪随即反其意而吟之,和了一首《桃花的邀请》:
如果你来
所有的桃花都会为你盛开
无需印制精美的请柬
每瓣粉色的花瓣都是盛情
我已安排蜜蜂带路
请你来分享这甜蜜的盛宴
不必刻意揣摩一地落红的疼
粉色的记忆已是天边的云
春天也曾在千年之外
天尽头
香丘的芬芳已黯然远逝
煦暖的风善意炒作艳丽的新闻
喧嚣的阳光曝光了花蕾所有的秘密
人面桃花是最佳的切入
邀请一道又一道的目光
尽情穿越这热闹的花事
美丽和精彩是相会的借口
粉色的热情就在四月天里燃烧
春风吝啬即使不发一份请柬
所有的鲜花也会纷纷衰老
邀请你来 我家要过桃花节了
开幕
谢幕
闭幕
花的热闹也是一样
再不相会可就老了
好啊,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这一年的5月份,借文化考察路过的机会,我就去了。桃花早已化作杏眼大小的青桃,匿于绿叶辨不出了,“花为媒”只不过是一个相会的借口。还是请读我《于偶然的仓促间》吧:“故事其实就是一个难忘的夜晚”,而“我们之间的光明磊落也感动着文友的爱人”。于是,就有了飞鸿在回复里提到的“还记得我们沿着一片水域走过的那条小路吗”。她问:“我说的这些地方,你还记得吗?是不是已经像梦一样遥远了?”遥远,是一定的;如梦,也有可能。但是,彼时彼地,恐终生难以忘怀了。不信?《于偶然的仓促间》有文字可以作证:
叶河水长,粘着公园,润着公园,一边热闹,一边寂静。热闹处,灯火闪烁,游戏杂耍,歌声舞步,光影迷乱。走过迷乱,进入寂寂的黑暗。看不见盛开的鲜花与凝翠的绿叶,模模糊糊的树影花丛如一首一首的朦胧诗。这是文友有意安排的会客场所。高山流水,上善若水,水边的故事永远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本为旅途中匆匆的一瞥,此刻却有了这份闲淡。茫茫人海,萍水相逢,就因了那些文字,便可推心置腹,纵使伯牙再遇子期,亦应不过如此。子期遇雨,形单影长;风流苗条,令人一叹再叹。微风轻拂,在这迷人的夜晚……
你看,桃花这千年不变的少女,竟然引出这么些故事来。在故事的结尾,又想起文友桃源笠叟来。因为前面书简里的“语焉不详”,引起了飞鸿的疑问。她猜测桃源笠叟就是杨衍忠兄。不错,即使素昧平生,即使阅读不多,但文字的感应,极准。援引一下杨兄读我三篇书简及飞鸿一篇回复的感受:
一口气四篇都读完了。
感动于你们身边的故事,感佩你们彼此的文采,感受你们彼此心灵的碰撞……震撼之余,是羡慕与敬仰!
可能是你上一部书简没交代清楚,飞鸿踏雪还问起我是不是桃源笠叟。麻烦你告诉她,如假包换,呵呵。请代为向她问好、致敬!
也请你调理好工作、写作与家庭(生意)之间的时间冲突,搭配好作息时间。调整好了,一定是累并快乐着!身体是第一位的,祝你一切顺利!
谢谢杨兄的理解、关心和祝愿。
飞鸿的回复多寓人文关怀。她惜于兄,慕紫菀,夸德席,解梅边,谢幽径,开头谈的却是“你”:“为什么叫一园?谁是一园?”她和紫菀一样,都想抓住“你”的影子。其实,紫菀在回复《雨水书简》的那首诗里几乎已经猜到:“戏台上,场景虚设/ 情节真实,人物真实/ 青衣娘子,指拈兰花/ 眼波流转/ 唱的这一出扯连不断……”我想这样告诉她们:
一园者,一亩田园也。度(duó)为怡园,颐园,也行;或为意愿,易缘,亦可;抑或一缘,已远,皆通。凡假语村言,尽可附会。其实,轩外白云,晴空一鹤,秋意春潮,诗情碧霄,皆如戏里戏外,又何必探究人生舞台上一园之虚实呢?
你看如何?我若说自己是面对镜子说话,朋友们也未必肯信。镜花水月,纵使阆苑仙葩,纵使美玉无瑕,又可奈何?如梅边的眉,始终在水一方,在水中央,在大汶河西流翻卷的浪尖上,在他无休无止的呼喊里。
唉,春天的故事实在太多,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不仅留下了董文华的歌声,还令我常常回味起紫菀花开缕缕袭来的半间菊香。春天里,不仅仅有费玉清,有汪峰,还有旭日阳刚。请记住他们那最后的一声倾诉:“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春天里。”春天里不是没有伤感,实在是花事太盛,以实掩虚了。而将痛苦掩藏于内心,把美好展示给人世,这又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与行为。史铁生这样做了,张海迪这样做了,飞鸿也在这样做着。我在总结自己写作之路的长篇散文《诗意地行走》里说过:“我崇尚《荷花淀》的风格,学习《记一辆纺车》的写法,用审美的镜片,滤去生活的杂质,努力勾画一幅恬静的田园风情,吹奏一支安详的乡村牧歌。不知做到了没有。”
最后,又想起了20世纪80年代香港著名歌唱艺人张德兰演唱的《春光美》。尽管啰嗦得不少了,可我还是禁不住要和你再听它一遍:
我们在回忆 说着那冬天
在冬天的山巅 露出春的生机
我们的故事 说着那春天
在春天的好时光 留在我们的心里
我们慢慢说着过去
微风吹走冬的寒意
我们眼里的春天 有一种神奇
啊 这就是春天的美丽
我们在回忆 说着那冬天
在冬天的山巅 露出春的生机
我们的故事 说着那春天
在春天的好时光 留在我们的心里
一遍一遍甜蜜回忆
春天带来真诚友谊
我们眼里的春天 有一种欢喜
啊 这就是春天的美丽
啊 这就是春天的美丽
张德兰的歌声当年风靡一时,如今犹觉绕梁。想不出更好的词句来形容,那就援引网上搜到的与你再共享一下吧:“温柔甜美,婉转悦耳,清新雅致,犹如一阵阵春风吹入人们的心田。”
街上的杨花飘起来了,是在舞动“春天的芭蕾”吗?说话间,春色就一步一春,一色一叠。飞鸿说,再过几天,公园大桥下转弯的地方那片丁香花,就会散发出迷人的香味,我们就可以在春的芳香里散步了……
愿你永远踏着春的芳香!
风 流
2014年4月4日(马年三月初五)
七律·读风流君《春分书简》有感
桃源笠叟
风流君的《春分书简》,我特别读到了其“桃花将开,我不敢邀你”的尴尬,深有感触。然而,情,恰恰就在于此……
请过东风二月刀,兰花裁罢剪夭桃。
新诗古律吟三阕,短叹长嘘说一遭。
聚少不因交谊浅,离多难却友情高。
隔空邀咏春光美,那片丁香着意陶。
作者简介
2012年4月作者于平阴贤子峪
风流,原名冯昌红,后改为冯伟,男,汉族,山东肥城人,肥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工作室主任科员。文史学者、业余作家。1967年4月生于泰山西南、汶水之阳东军寨村。1988年7月毕业于泰安师专中文系并参加工作,1995年7月函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由乡镇中学语文教师转任乡(镇)党委宣传干事、党委秘书、党政办公室主任,后调市优化办(纠风办),再调市政协。曾任肥城市左丘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系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安市政协文史委特邀研究员,泰安市重点社科课题负责人,肥城地方志特约研究员。个人业绩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肥城年鉴(2018)》《边院文化》和新编《边院镇志》以及肥城市情网等,在新浪网建有个人博客(风流的博客)。斋名泰山西麓一鹤轩。
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诗词,作品散见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散文百家》《青年文学》《泰安日报》《泰山学院报》等,入多部文选。出版散文集《清且涟猗》《甲午书简》。2017年1月,《甲午书简》荣获泰安市人民政府最高文艺奖“第三届泰安市文学艺术奖”三等奖。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左丘明文化和肥城历史文化。主编、合编(副主编)、参编和策划文学、历史、文化、教育、党建、史志等各类图书20多部(正式出版11部,将出2部);创办左丘明研究唯一专门杂志《左丘明文化》(省内部刊号),主编(执行)8期;在省级和泰安市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消息与通讯百余篇。多次荣获省市以上文学奖、新闻奖、社科奖。2016年4月家庭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