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丁香伴我走天涯(2)
2021年2月,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策划编撰优秀校友作品集,向建党百年献礼,并随即发出征稿邀请函,向包括原泰安师专中文系在内的历届校友征集优秀散文作品。
(本文长达2万多字,分9次发出)
我的大学║丁香伴我走天涯(2)
作者:风流
上篇:高山仰止有吾师
记得刚入校几天,在通往中文系教室的楼梯上,我与辅导员陈伟军老师不期而遇。陈老师爱穿一身天蓝色的运动服,课上课下都穿,愈显青春干练。他主动跟我打招呼,叫着我的名字,并问我有什么爱好。我正纳闷,这么多学生,都刚入校,陈老师怎么竟然记得住我。他的问话,更令我感到突然,慌乱中,我随口答道:“爱好文学。”陈老师笑了笑,和蔼地说:“呵呵,中文系的同学都爱好文学。”毕业后,我分配回到老家乡镇中学任教,与78级师兄于传斌老师偶然谈及此事,于师兄告诉我,他当年入校报到时,刚见面,姜全吉老师就微笑着对他说:“传斌来了!”于师兄特别惊讶,后来才知道,在同学们入学前,老师已经通过档案一一熟记了每个学生的照片,早已给大家“相过面”了。老师这种“备课”精神,一脉相传。
十年前,在泰安市政协召开的《泰安区域文化通览》调度会议上,我才再次见到陈伟军老师。这一次,还是陈老师先跟我打招呼,他说:“你是什么伟来?”一别近30年,陈老师对我还有印象,惭愧!其间,虽然几次同学聚会见过陈老师,但是因为师与生都多,不能多聊。这次因为在会上,我也不能随意走动,还是在我散发我们肥城带去的材料时,才到了老师跟前。陈老师是母校81级校友,1984年毕业后考入山师大,1986年分配回母校,先做我们中文系86级的辅导员。入学之初,他就谆谆告诫我们,要多读书,争取在师专的两年内能读到200本书。现在看来,陈老师当年的教导多么珍贵!
第二学年,陈伟军老师不做我们的辅导员了,改由时任中文系团总支书记的倪西顺老师兼任。这时,设立了班主任,我们86级仅有两个班,1班班主任是王恒明老师,2班是张欣老师。我在1班。两个班上课在一个大教室,只有自习课和平时活动才分开。第二年互换教室,还是合堂上课。所以,两个班不分彼此,毕业后有些同学竟然记不清当初自己在哪个班。倪西顺老师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深为同学们所佩服。十几年前,《泰山学院报》“未了湖”副刊编辑房玉东老师编发我的散文《桃园寻花》时,打电话给我说,倪部长询问“寂静是'计白当黑’的水墨艺术”一句中,“计白当黑”怎讲。那时,我才知道,倪老师已做了泰山学院的党委委员、宣传部长。
我们入校后,任课老师先后一一亮相于讲台。这些老师,年长些的50岁左右,年青的二三十岁,有的还是刚分配来的学生。说来非常有幸,那几年正值老师“青黄相接”,青年教师逐渐增多,不几年,年龄大的老师就逐渐退出了教学岗位。那时职称也不像后来这么泛滥,教授极少,一些老教师如曹抡元、林祥征、方永耀、汤贵仁、刘增人、刘文仲、孔昭琪、何蕴秀、李骅、张继堃、刘凌、张兆勋、姜全吉、冯守仲等,也只是副教授。但是,这些老师们实力可观,名声在外,多为一方一域权威。即便是年青教师,有的也已崭露头角,势头正旺。因此,中文系是全校的“台柱子”,实力在全省师专中也首屈一指。
教授我们《古代文学》的老师最多,曹抡元、林祥征两位老师讲先秦文学;方永耀老师讲秦汉文学和魏晋南北朝文学;汤贵仁老师讲唐宋文学,后来是陈伟军老师;教授元曲的,是一位看上去50多岁的女老师,好像是姜秉珍老师。明清小说忘了是哪位老师讲了。曹抡元、方永耀两位老师讲课都用方言。曹抡元老师时任中文系主任,身材不高不胖,朴实无华,和蔼可亲,一点儿也看不出是位领导。他讲《诗经》时,常说起“具有地方色彩”的一句话,其中的“色”,他说的是“shai”,可能是方言吧,别具特“色”。林祥征老师是一位外貌清秀的老人,个头不高,非常和蔼。忘记了他生过什么病,他喜欢打乒乓球,也喜欢唱歌,颤音很重,歌声悠扬。至今,他唱的《大海啊故乡》依然萦绕在耳旁。他的夫人在市中心医院当医生,给我的亲属看过病,热情如林师。方永耀老师是福建人,标准的南方人长相,或许不会讲普通话,所以,虽然他极力想摆脱方言的影响,并且借助板书,每堂课都要写一大黑板粉笔字,常常蹭得大衣花花搭搭的,但我们还是难以听懂。课下我们常常重复他的话:“国舅,就是皇帝他小舅子!”这里的“国”,他说成“gui”。不过,慢慢就习惯了。他性格豁达,戴一顶鸭舌帽,讲课卖力而又有趣,常常“哈哈”一乐。从汉赋到魏晋诗歌,每节课他都讲得满头大汗,令人感动。课间休息时,他就抽支烟,与学生随意交谈。
汤贵仁老师是安徽当涂人,他声名远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收入他6篇赏析文章,他还主编了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省师专通用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第二学年使用,第一学年我们使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但是由于他的姓氏在我们泰安少见,或因普通话和方言读音的差异,有的学生竟称呼他“唐老师”。汤老师高大健壮,头发不很长,口才极好,声音磁性,普通话尾部常常拐一个小弯儿,增加了无穷韵味儿,不知是否受了黄梅戏影响。汤老师这样概述李白一生:“祖籍陇西,生于碎叶,长于蜀川……仗剑出游……移家东鲁……流放夜郎……客死当涂。”接着,汤老师说:“李白到过山东,归于当涂。这样,一千年多前的诗人李白,就把我这个安徽人与你们山东人联系在了一起。”十年前,汤贵仁老师应邀担任大型文化丛书《泰安区域文化通览》学术主编,我有幸参与编写其中的《肥城市卷》部分章节,这才又有了近距离聆听师训的机会。虽然汤老师并不记得我,但是一经提起,一切仿佛又回到了昔日的课堂上。
《现代文学》主要由张欣老师讲授,后来是宋阜森老师,而茅盾等重点章节则由时任中文系副主任刘增人老师亲自出马。刘增人老师声望颇高,他中等身材,国字脸,留着当时流行的典型知识分子较长的发型,不苟言笑,说话干脆利索,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他坐着上课,因讲台高,只露出头和头部以下不多的地方,因此,看上去头颅高昂,更加威严,但是课讲得非常精彩。可惜,他给我们讲课不多。后来还听过他关于鲁迅的学术报告会,好像是在中文系东面的大教室,连走廊里都挤满了椅凳和学生。当时就听说他将要调往青岛大学中文系,一去就是主任、教授。近几年,我听81级的师兄张吉祥经常说起他,他还转发过刘老师近年来的一些文章。张欣老师在我们的心目中,是以刘增人老师接班人的形象出现的。他个子不高,标准的文弱书生模样,说话温柔,不紧不慢,极具亲和力,课下常有学生去他宿舍请教知识,或交流思想。他粉笔字也很漂亮,有兰亭味儿,像是临过帖。他是师专79级学生,毕业后分回莱芜教书,1985年调回母校,当年就给85级学生讲课,第二年教我们86级。张欣老师的新诗写得很好,讲课时他讲诗歌也很精彩。“诗有别才”。我那时对新诗没大有感觉,直至今日,觉得还没有真正走进去。但是,我就是从那时起,才猛读一些新诗名家名作,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等等,而且熟能成诵。我在长篇散文《诗意地行走》里面提到,我曾向张欣老师汇报过自己读巴金代表作《家》的感受,并与《红楼梦》有比较。张欣老师清纯,有激情,在学校举办的文艺晚会上,曾与女生同台朗诵诗歌,我至今记得那经典的台词:“什么时候你来呀?”“春暖花开的时候你来吧!”后来张欣老师去了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任教,近几日刚读过我们同学王秀芹在86级同学群里转发的张欣老师发来的征文《时间又开始了》,依然文如其人。(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冯伟,笔名风流,1967年4月生于山东肥城。文史学者、业余作家。泰安师专中文系86级1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