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在肥城》2.悠悠旧居留古祠
原创作者:程兆奎
2.悠悠旧居留古祠
顺治年重建的范蠡祠
据顺治十六年碑文记载:“旧有祠,创于秦(公元前221-207年),在(陶朱)公之旧居处。名曰:陶公幽栖祠。”说明丞相李斯到范蠡墓后,除畄下篆文碑竭,还立了范蠡祠。
宋代以前的范蠡祠,因年代久远,已无法考证清楚,总的来看没有离开当年范蠡与西施幽栖隐居的位置范围。现在的范蠡祠,位于墓的右前方约300米的地方。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后,祠旁又创建“幽栖寺”,这样,祠与寺连为一院。
宋宣和三年石柱、字样、纹样
宋宣和三年石刻字样
宣和三年石柱纹样
宋宣和四年石柱
北宋宣和前后,有一段中国历史上文化复兴阶段,当地政府在幽栖寺大雄宝殿以北二十米处,大兴土木,以石材结构为主,重新建了一座规格较高范蠡祠。经过金、元、明三个朝代,约500多年的历史,外族侵略,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祠被逐渐毁坏,最后倒塌荒芜。
今天所能看到的宋建祠遗迹,面积约在四百多平方米。从遗留房基、柱础的分布范围和柱础、石柱的大小以及图案文饰看,原来的建筑形式、规模都很壮观。还可以看到原地基上,保留着一根前廊门旁石柱,上刻宋徽宗年号“宣和三年”(1121年)。通高430厘米,呈八面体,每面都阴线淺刻牡丹云纹图案。周围地面还保留不少圆形柱础,和刻有“宣和四年”字样的半截石柱等。
宋建祠石刻、柱础一组
大清王朝统一后,有位古越之地的浙江萧山人史廷桂,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由恩贡来肥城任知县。他得知早年曾经为越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范蠡,后半生离开越国,原来跑到这里幽栖隐居,心情格外兴奋和激动。面对“古迹虽存,山寺并圮(pi),狐兔荆榛,荒凉特甚”的局面,内心又一片凄恻。于是借顺治十五年(1658年)重建幽栖寺的机会,在宋建祠的右前方10米处,寺院右侧,又重新建了三间范蠡祠。按秦代初创时的叫法,亲书“陶公幽栖祠”匾额,立于门上。
宋“靖康” 年刻石
当时,清朝初创,财力有限,所以这次所建祠,以砖木结构为主。比起宋宣和年间所建的祠,规模较小,形式也比较简单,没有过多的装饰。由东西两根不同粗细廊柱可知,是利用了前代旧建筑上的材料。东边石柱背面有残刻的宋“靖康元年”(1126年)等字样,与前边“宣和三年”时间最接近,只差四年,说明是从宋建祠移过来的旧石柱;西边石柱背面有残刻的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等字样,说明是从明代建筑上移过来的石柱。“嘉靖”与“靖康”年号相差了四百多年。“嘉靖”与 “顺治十五年” 重建祠时间,又差了一百多年。这说明范蠡古迹,不同年代各种建筑,修了毁,毁了修,某些石材又反复利用,屡毁屡修的历史交替。
明“嘉靖” 年刻石
祠建好后,在祠内塑陶朱公像。像两旁的立柱正面,镌刻一副楹联,20世纪60年代初的“文革”动乱中,这幅楹联以破“四旧”的名议被铲掉,只留下了十字联的底面痕迹。1997年肥城举办第一届范蠡思想研讨会时,为了弥补空缺,在没人能记起原内容的情况下,临时刻上了“助越兴邦公推一代名相,隐迹货殖世称千秋商祖”的内容。
原来的楹联到底是什么内容呢?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找到正确的答案。后来在走访中遇到邻村一位退休的教师,他为我们提供了确切的內容,并说落款是姓史的一个名字。我想:那一定是史廷桂了。楹联是:
"避君隐陶称朱公流芳百世,
聚财万贯济黎民功盖千秋。〃
范蠡祠有粱冬梅画范蠡像 程兆奎书楹联
楹联内容十分符合陶山范蠡祠。在这里,肥城知县史廷桂歌颂了范蠡在越灭吴后,毅然辞别越王勾践,舍弃高官爵位,甘心到陶山做个普通百姓——陶朱公,和经商致富不守富、仗义疏财、施惠于民的高尚人格精神。同时,也向后世展示了陶朱公范蠡应有的历史文化价值,集中代表了肥城人民,对这位先贤的敬仰和怀念之情,是对范蠡后半生在陶山最全面的一个历史评价。
祠前廊东壁“重修陶公幽栖祠诗刻”碑
在建祠的同时,史廷桂又亲自撰文立“重修陶公幽栖祠诗刻”横碑一块,镶嵌在祠前廊东山墙。20世纪60年代,石碑上的文字也被人铲掉。在《岱览》中,唐仲冕收录了碑文的全部内容,摘录如下:
“忆昔扁舟去,千年何所知?那知穷乡里,长此卧鸱夷。
问山陶是姓,访洞名西施。桑枣屯湖水,缆船装欲欹(qi)。
神通僧梦幻,古佛绣岩碑。三笑歌存汉,赤松再子皮。
虽云留白字,金穴总传疑。禅岱途经跸(bi),幽栖寺占祠。
野堂寒食路,落日照芜靡(mi)。古迹无人到,藤花走鹿麇。
我来瞻拜起,四顾立迟迟。樵牧先申禁,榱(cui)楹访古基。
工鸠因俗豫,昭俭翦云茨。十日成三舍,馨香卜盛粢(zi)。
越人奠齐酒,对此长相思。缘梦稽山暗,公应记旧时。
功成不居霸,富以散而奇。金铸空余想,寒岚锁独知。
胥江涛已冷,湖舫月连漪(yi)。为谢炎炎客,勿来此祝尸。”
碑文开头,史廷桂就怀着发现范蠡古迹的喜悦心情,充满激情地写道:当年乘船离越后,千百年来,我们都不知你去了哪里!谁能想到在这穷山沟里,长期卧眠着你范蠡。周围是陶山,山上有西施洞。山前是湖水,湖上有货船,山间有范蠡祠、幽栖寺,寺旁有秦篆汉赞碑,宋真宗泰山封禅时,还到过这里。总之,乱树荒草,野兽出没,很少有人来。我瞻拜了古迹,找到了祠的位置,重建三间范蠡祠,用了十天就竣工了。祠内又塑上范蠡像,摆上馨香的供品,祭奠一番。越国人用齐国酒祭祀范蠡,引起我的深思:成就勾践霸业,已经成为久远的历史。当年,越国为范蠡所铸金像,也变得多余。对吴有功的伍子胥被杀后抛入江中,波涛也变得冰冷而平静了。只有范蠡不贪图富贵权势,功成而退,富贵有钱而施惠于民,这才是不被人忘记而称奇的地方。
在诗文后,接着 “蒐其逸事,以付之石”:
“案公自霸越后,扁舟至齐,止于陶,号陶朱公,即今肥城之陶山也。山内有缆船桩,山前有湖屯诸处。相传为古背山而湖之故基。而山麓公墓在焉。旧有祠,创于秦,在公之旧居处,名陶公幽栖祠。
“宋真宗封泰山,驻跸肥城之金牛山返而过此,瞻吊公墓,差称盛事。”后边还记录了“秦篆汉赞”的来历,转刻经过,最后又写道:
“寺与祠联,围墙廊舍,兀立空山,且封墓而高大之。敢谓此千百年仅事,而樵夫牧竖则谓公为越相,而余以越人,故私之。抑知余之所以感慕乎公者,自有在此。祀之日,遂书以镌之。顺治十六年(1659年)九月中浣之吉。”
大意是:陶公幽栖祠与幽栖寺连为一院,房屋围墙,突兀在山间,后边还有封土高大的范蠡墓。应该说这些古迹,都是千百年的大事。砍柴放牧的当地人,都说是当年越相范蠡,我史廷桂是越人,以私心而论,我对范蠡的敬慕之情应该更进一步,所以,我只能在这里为范蠡多做些事,除建祠外,今天祀祭后,亲自撰书刻下碑文。
今天看到的范蠡祠,是史廷桂所建祠的基本原样,后来也经过多次维修。在祠前廊西壁,有光绪十三年维修祠的碑文,内容提到几人在此读书,栽了几棵树,重新立了范公祠匾挂在门上等。1997年维修祠时,邀请国内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新题“范蠡祠”匾额,悬挂门上。
欧阳中石题“范蠡祠”匾额
前廊立柱正面,有当年陶山居士张昌龄题书楹联:
赤心保国兴越时竭能洁己,
立志诛奸灭吴后独善知人。
此联歌颂了范蠡为越国的复兴,竭尽了全部的才能,并做到了洁身自爱;在越灭吴后,又有知人、自知之明,急流勇退,甘心做个善待个人和洞达世事的普通人。
祠前廊石柱楹联
知县史廷桂在肥城任上,为了进一步表达对陶朱公的敬佩和怀念之情,还写了两首赞范蠡诗:
其一:
霸越平吴贵缙绅,如何甘卜野人邻。
谋猷辅主功成就,明哲全身孰匹伦。
灵窟潜藏千载密,扁舟冷落五湖春。
居官莫道归休早,知足谁能步后尘。
诗大意是:范蠡助勾践灭吴称霸,成了功臣。(贵缙绅,显贵的士大夫)。为何又甘心与山里人同住为邻?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后,明哲保身,别人比不上。住在陶山幽洞,千百年来谁能知道,泛舟五湖不知过了多少春秋。当官莫说退休早,谁能知足如范蠡一样。
其二:
偶寻幽迹问禅关,烟洞荆榛未可攀,
鉴取鸱夷齐地客,智辞鸟喙(hui)越臣班。
当年花雨因风起,此日松云渡水还。
欲把麋(mi)踪吊西子,薜烟萝月满空山。
(两诗见康熙版《肥城县志》)。
大意是:偶然机会来寻幽栖寺古迹,山洞草木多,不好攀登。范蠡靠机智辞别一班君臣,最后来到齐国。当年出走因为与西施的爱情风波,现在二人乗船己来到民间。想踏着野生动物踪迹凭吊西施,却看到满山迷漫着荒草青烟。
《肥城县志》尹如陵 《陶山怀古》
清光绪十七年版《肥城县志》,录有诗人尹如陵 《陶山怀古》诗:
蜡屐登陶山,遍览陶山景。
峰头烟雾浓,洞口云霞静。
为访范蠡祠,穿林复登岭。
古墓宿草深,虚堂春树冷。
忆昔归五湖,扁舟出越境。
远害何逍遥,烟波踏万顷,
如何后之人,尊荣弗自省。
此诗记述了作者登临陶山,走访范蠡祠,看到古墓躺在深深的野草丛中,赞颂了范蠡的人生,并告诫后人要自省。
《范蠡在肥城》:
琴心洗砚公众平台,旨在弘扬国学,传播经典,营造古雅幽香、诗意盎然的文化氛围,非常期待您的加入!
社长:竹园听韵jxk_99999
副社长:雷现明lxm13655481571
主编:花非花zxs12130
投稿须知:
1.作品必须是首发原创,拒绝一稿多投。原创需三百字以上。附上作者简介和照片,照片最好是生活照。
2.作品形式不拘一格,中华诗词,古典韵文,现代散文、小说、诗歌等,均可。
3.作品必须遵循中国法律法规,不许有反动言论,不许有粗语脏话,不许有黄色类的情节。
4.投稿方式:邮箱qyy1215@163.com或者群内直接艾特花非花或者雷现明投稿。所有作品文责自负,概与平台无关!
5.琴心洗砚愿意在新的一年里与大家共同努力,给予作者更广阔的推广空间,给予读者更美悦的享受!
琴心洗砚微信平台
2018.9.21
博客地址:
琴心洗砚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6722075865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