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国之黄河(11)
无定河是黄河在陕北的支流,我是从古诗里知道这条河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当我走在无定河和河边的榆林城时,边塞诗和古长城早已远去,就连毛乌素沙漠的尘沙也已落定,如今在陕北大地上奔流的是能源开发的激情,石油和煤炭才是当地人生活的主题。只有如我这般外来的游客才会去探访尘沙深处幽微的往昔。
11、榆林
榆林是座古城,一条南北大街连起成串古迹,古城门、万佛楼、新明楼、凯歌楼、鼓楼、钟楼各具特色。大街两边是小巷和四合院落,有点老北京的意思。除这条街外古城并未得到整体保护,大多数城垣残破难修,令人遗憾。我在榆林遇到一桩趣事:政府要求提升城市形象,提升的方法是为宾馆和餐厅制定最低限价,只许高,不许低。结果我跑了好些家宾馆,最后花150元才住进一家偏僻无星的旅舍。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是2006年9月25日,不知道5年后的今天榆林又是怎样的情形。在涌流着石油和煤炭狂潮的城市,或许这点钱真不算什么,我只是无法明了提升一座城市的形象,会用如此一条简单而幽默的方式。好好整理这座古城难道不是一个更好地方法吗?
要想寻找边塞的感觉,就得去镇北台和红石峡。镇北台修葺得很好,如嘉峪关、山海关一般的威武庄严,却和周围残破的长城不搭调。我没有走正规的游路买票登台,而是穿过村庄,走上无人问津的长城。断壁残垣,只剩下不连续的几垄黄土,包砖不在,台墩被风雨磨蚀得沟壑纵横。眺望北方,毛乌素沙漠清晰可见,一直伸到榆溪河(无定河的支流)北岸,南岸的农田树木在朔风寒云里倍感凄凉。
从镇北台徒步一公里可到红石峡,我更喜欢它另一个名字雄石峡。戍边将士在溪林秀美的峡谷中小憩,顺手在两岸留下许多石刻诗词,汉文、蒙文、满文都有。老百姓也在此处开窟造像,一时香火鼎盛。如今造像几乎破坏殆尽,唯有石刻常伴溪谷。在秋风和流水中,我想起另外一首诗:“无定河边暮笛声,赫连台畔旅人情。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陈佑)边关不再,秋风依旧,只有曾经的守望与思念之情穿越千古,丝丝片片地在这片土地上飘荡,还在感动着我。
沿着无定河向南可到米脂、绥德,河边田畴整饬,杨柳金黄,正是秋高好时节。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讲的就是这里的俊男美女,其中最出名者,女是貂婵,男是李自成。米脂中学里有李自成行宫,正在修复。整组建筑围绕盘龙山(其实就一座土堆)而建,紧凑别致,甚至有些随心所欲。李自成农民起义声势浩大,打进紫禁城却坐不稳江山,制度涣散是重要原因,从盘龙山的建筑中也能看出些征兆。对比朱元璋和李自成,一个是政治家,一个是英雄,或许他们的出发点是相似的,但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却分了歧途。或许,很多人并不清楚,明清许多的社会制度都是朱元璋创立的,非常固化,非常严密,从历史的长河中看,是禁锢、是倒退,但却是统治一个王朝必须的秩序基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米脂得名于当地的小米,熬粥会浮起厚厚的油,很滋补。我在米脂时特意尝尝,稠稠的,确实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