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英国(3)
对英国的好印象从绿色开始。在飞机降落希思罗机场前,我就被机窗外满眼的绿色打动,这与想象里的大都市很不相同。走在大街小巷,见到很多花园,精心养护,各具特色,连窗台上的小小空间都没遗漏,并非统一的市政绿化,更多是市民自己的习惯。总之,伦敦不是水泥的丛林,而是都市的花园,这是让我最感动的地方。
因为时差,刚到伦敦醒得很早,四五点钟起身便到旁边的海德公园闲逛。夏日的英国白天特别长,此时已是蒙蒙亮。实在有些早,根本没有人,园内的飞鸟和动物才睁开眼,见到我既不意外,也无兴趣,自顾自打发时光。太阳还没升起,朝霞已上云端,流水清灵,倒影晨光,群鸟游弋,微波荡漾,无人的湖畔特别安宁。阳光渐露,薄雾冥冥,树叶掩映下,一束束阳光散射出来,有些神圣的气息。这时的光线最好,暖暖的,照在一切景物上都闪着金光,草是金色的,树是金色的,房屋也是金色的。人造的喷泉和流水在晨光下也最美,晶莹闪烁,流光溢彩。渐渐园中人多起来,晨练的,遛狗的,很热闹,在都市中心有这么大一片绿地,真是幸福。
海德公园中景点不少,肯辛顿宫最著名,维多利亚女王、戴安娜王妃都曾居住于此,如今是威廉王子夫妻的居所。清晨的宫殿还没有开放,虽有矮矮的金属栅栏,却一点都不会遮挡风景,阳光下的建筑和花园明晰精美,对面的湖水也是一片宁静,白色的维多利亚女王塑像是宫殿前最显眼的装饰。与女王塑像的朴素不同,在海德公园的另一角,她丈夫阿尔伯特的纪念碑高耸而华美,金色的塑像在晨光中熠熠生辉。阿尔伯特的目光注视着前方,那里有以他们夫妻命名的剧院和博物馆,他一生对艺术和文化的关注在后世的英国得以继承,这才是最好的纪念。维多利亚女王很长寿,比她小的阿尔伯特却于四十岁时英年早逝,从此女王避世孀居,懒于国事。于爱情的名义,这真是一件伤心事;于国家的名义,却不经意间使得更多的权力归属议会。社会的发展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持续努力,不断修正差误,才能最终实现。英国与法国的不同,一个是保守渐进,一个是浪漫革命,孰优孰劣,尚难评断。一般而言,太快得到的东西,很难持久。历史本就是曲折前进的,寄希望于一举解决所有问题很不现实。任何新的事务,特别是人类的创新进步,都需要时间的蕴养,才能真正被掌握。
有机缘深入参观伦敦郊外的一处村庄,大约二十来户,并非普通的农民,而是富人的居所。每一户占地都颇大,我们去拜访的那家前后都有大花园,还有游泳池、网球场和私家的工具车间,十分可观。所有的住家环绕着中央开阔的公共绿地,还有自己的小教堂,形成相对独立的小社区。据主人介绍,社区有自己的管理规则,公共事务必须由全体决策,比如最近经大家一致同意,这里迎来二十年间第一家新住户。他正在建自己的房子,所有的设计也必须符合社区的要求,经大家同意才能开建。这种自治的力量,让我很佩服。当然更感兴趣的是这里的绿地和园艺,人居和谐,实在羡慕。
就在希思罗机场附近,有邱园和里士满公园等大片绿地,正是我从飞机上看到的那片绿色。邱园是英国皇家植物园,是世界知名的植物分类学研究中心,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园区很大,幸好有小火车可以代步,到一站再下来漫步,可以省去许多体力。园中有代表各国文化的花园,希腊的神庙、中国的古塔、日本的园林都有,最可观的是不同的大温室,百年前的钢铁建筑,如今看来很有艺术气息。植物分类分区展示,水生植物、沙生植物、雨林植物等等,甚至不同的芦苇也单独成区,至于高树森林则建起空中参观通道,总之各有特色。我并不太懂植物学,看到很多花花草草,可惜对面不识。见到一群老师带着的小朋友,每人一张纸一支笔,各自寻找一棵感兴趣的植物,趴在地上照着画。从小就培养对植物的兴趣,难怪那么多英国人对园艺终身痴迷呢。
绿色的伦敦让人喜爱,美好的都市应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