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门墙胡问遂行草李白诗
上世纪八十年代,余刚临习书法之时,即知晓胡问遂的大名。胡先生当时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是上海书坛继写“二王”的领袖沈尹默去世之后传统派担大旗者,当时上海书坛的风气正是“二王”传统派占着上风,所以胡问遂的名声格外响亮。为这种风气推波助澜的,是沈尹默的《书法论丛》理论著述和胡问遂的《常用字帖》、《大楷字帖》等字帖,一时上海书坛被“二王”所笼罩,占据着绝对上风。
余刚习书法,从柳公权的《玄秘塔》入手,颇刻苦临习过两年,继习《郑文公碑》。之后列入洪先生的门墙,改习北碑《张猛龙碑》等,一时颇偏重北碑。这些年深爱“二王”,爱屋及乌,自然喜爱上了沈尹默和胡问遂辈的书法。并且付诸行动,前年拍得了一页沈尹默的行草尺幅,并撰成文章收入拙著《书情画趣》一书,还把此幅印在封面之上,可知余对沈尹默书法的推重。胡问遂的书法,这些年也不断去追捧,但机缘熟在今年8月21日上海朵云轩第40届艺术品拍卖会上,拍回胡先生的一纸行草录李白五言律诗横披。
胡问遂此幅横披31×98cm的尺幅,所录李白之诗名为《渡荆门送别》,诗云: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左署款:“太白渡荆门送别,戊辰胡问遂。”钤印:“胡问遂印”(白文),引首:“家邻三味书屋”(朱文)。“戊辰”是1988年。胡问遂祖籍浙江绍兴,可能家居与鲁迅的三味书屋相近,故有此引首之印。
胡问遂此幅书法,上抚“二王”,近取法其本师沈尹默的风神,于清圆秀润中有劲挺遒劲之致。书中“来”、“楚”、“随”、“尽”、“荒”等字具有丰富的变化,趣味良好。“来”字型较长,“怜”、“行”两字末笔拉长,充满着变化。笔画或收或放,或藏锋或露锋,都呈曲势,非一带而过。结字大小不一,或长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随字型和性形而自然变化。行字不求垂直匀称,行距也不求密疏划一,使整幅看上去错落跌宕、变幻莫测,有一种潇洒清脱的风韵,让人玩味再三。
胡问遂(1918~1999)浙江绍兴人,自幼酷爱书法,35岁拜沈尹默为师,遂为入室弟子。早年从柳公权入手,后转学颜真卿,兼取米芾,旁及苏东坡、黄庭坚,又随沈尹默研习“二王”。“擅正楷、行、草书法,所作渾厚凝重,雄浑苍劲,有大家风度。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书法展览及在专业报刊发表。1989年应邀到中国香港讲学和书展,观者如云,世界各地友人来香港参观,反响强烈。1994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作品回顾展。电视台作专题介绍,为博物馆、纪念馆、名胜地收藏及碑刻……”(《上海市现代书画家名录·胡问遂》)胡问遂曾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书法教师。出版有《胡问遂临魏碑四种》、《胡问遂书法集》。生前为中国书协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市政协委员。1995年,荣获上海市第三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于建华简介:
于建华法名智凯,别署不器斋、染丕室、无住庵、种瓜得瓜庵、不歌楼、闻乐不乐斋。1962年9月生于河南郏县,祖籍山东省文登。工书法篆刻,富书画收藏,精书画鉴定;研究佛学,参修禅宗;善诗文,多著述。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宗教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原印社副社长,漯河观音阁书画院院长、漯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洪丕谟年谱》、《洪记书坊》、《平常心是道》、《近代名家书画藻鉴》、《名家扇书扇画漫说》、《无住庵谈字论画》、《丹青遗痕弥足珍》、《闲敲棋子赏书画》、《中国佛门书画家图典》、《书情画趣》、《拍回书画细赏玩》、《小篆入门》等。
于建华书画作品
于建华扇面作品
于建华花鸟作品
智凯居士作品--无量寿佛
即阿弥陀佛,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等。大乘经载,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度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此画中无量寿佛红衣端坐于蒲团之上,神态宁静安详,庄重肃穆,似在传经说法,又似在参透禅机。上题禅句,亦为玄妙法门。配上飘逸灵动的字体,使得扇面妙意横生.
于建华《行草》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