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被忽视的大决战总预演——豫东战役
近日,史诗级电视机《大决战》上映,引发看全民追剧热潮,特别是好多年轻的一代,也被剧里精彩的故事情节,老戏骨们精湛的演技,特别是剧中所展现的那个时代的解放军子弟兵们舍生忘死的革命情怀所感动。今天,我就接着这股主旋律的情怀聊一聊三大决战之前的一场重要战役,由粟裕指挥的豫东战役,可以说,这场战役虽然结果不太完美,却意义重大,堪称三大决战的总预演。
一、战前我军面临的态势
解放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在毛主席“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要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军事思想的指导下,人民解放军充分发挥机动灵活,穿插聚歼等战术优势,在运动中歼灭大量的国民党军队,先后粉碎了老蒋国民党发动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战争主动权正逐步向我军转移。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我军在军事上取得巨大胜利的同时,在经济上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丢掉了大片的解放区。
当时我党比较富庶的解放区主要有三块——晋冀鲁豫解放区,山东解放区和苏北解放区。到了1947年末,苏北解放区基本丢失。晋冀鲁豫解放区少了一个鲁,变成了晋冀豫解放区。
解放区面积的大幅度缩水意味着我党的人力、物力、粮食产出等战备资源日益紧张,虽然沦陷区的军民仍然心向解放军,不畏国民党反动派的屈服,但也只能做到对反动派坚壁清野,而在我军急需的物资供应,后勤支前上却无能为力。
与之相反的是,伴随着解放区经济规模的大幅度下降,解放军的数量规模却日益壮大,不算林总的四野和彭老总的一野,在华北华东中原解放区,当时陈老总和粟总的华野野战部队加地方部队就超过60万,加上刘帅邓公的中野、聂帅和徐帅的华北野与地方部队,军队人数远远超过100万,养兵百万让仅剩的华北华中解放区经济不堪重负。
所以,站在全局博弈的层面,毛主席决定让各个野战军开展外线作战,包括刘帅邓公的中野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外线作战行动,以及之后的陈谢兵团挺进豫西执行“豫西牵牛”外线调敌行动,还有就是为了策应刘邓大军,让华野的陈粟大军“七月分兵”,开展外线策应作战。
三个野战集团军呈“品”字形直插国民党的中原统治核心,这一方面是为了减轻解放区经济压力,实现因粮于敌;另一方面也是尽可能地把战火烧向国统区,破坏国统区的战争潜力。
但是,1947年中野与华野转入外线作战后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中野主力跃进的大别山区战略位置虽然很重要,但不便于大兵团作战,中野在此长期无后方依托的连续行军作战4个月,12万大军锐减为7万,重武器全部丢光,处境相当困难。
陈谢兵团的“豫西牵牛”行动开辟了豫陕鄂边区,也仅仅是站稳了脚跟,只是同敌形成拉锯状态,他们的处境也较困难。
华野在1947年7月分兵之后,外线作战不利,叶飞兵团与陈唐兵团转入外线鲁南与鲁西南作战之后连战连败,损失惨重。而留在解放区内线的陈粟兵团作战也很不顺利,不但在南麻、临朐战役连战连败,还在8月之后丢掉了胶东解放区。
综上所述,脱离根据地后,在解放军后勤保障、伤病员安置成为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其运动战能力也大幅度下降。外线作战中,由于缺乏民众基础,解放军的情报优势基本丧失,国军可以轻易掌握解放军的动向,从而让外线作战的解放军处于一种非常不利的形势。
当然,三军在中原地区完成战略展开,对于迫使蒋军在战略上陷入被动地位,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有鉴于此,1948年1月27日,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决定派粟裕率领华野3个纵队渡江南下,深入国统区作战,迫使敌人改变战略部署、吸引敌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进一步把战火烧向国统区。
但是粟裕经过了长达40天的深思熟虑之后却上书中央,希望暂不渡江,华野集中兵力配合中野在中原地区打几个大仗更为有利。
几番沟通与交流之后,中央勉强同意了粟裕的意见,但是也让粟裕立下了军令状——在未来6个月内歼灭中原地区国民党最精锐的整编第5军为核心的6—12个整编旅。
豫东战役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发起的。
二、战前国民党军在中原地区布置情况
当时,在中原战场,老蒋国军仍占有优势,除地方保安部队外,还有正规军25个整编师(57个旅)。而这25个整编师(57个旅)还很不好打,这是因为孟良崮战役之后,国民党军学精了,再也不敢把部队铺开了疯狂冒进了,而是在中原战场执行“重点防御”策略。
其实也不是老蒋变聪明了,而是此时被老蒋豢养的中华民族的头号大敌——昔日的侵华日军头子冈村宁次成了老蒋的顾问,给老蒋出的坏水,我们看看国民党的具体部署就会感觉出来——
老蒋的整体部署思想就是“占据点,确保线,压制面”。占据点就是普通的地方部队守卫交通要点的城市,确保线就是精锐部队作为机动力量担任维护交通线及救援城市要点的任务,确保交通线(铁路、公路)的畅通。最后通过控制的交通线实现对“面”(就是我广大农村根据地)的压制。如下图:
具体部署安排是,13个整编师(30个旅)守备重点城市,另外12个整编师(27个旅)加上4个摩托化快速纵队,组成4个机动兵团往来支援,执行机动作战任务。
其意图是,控制陇海铁路东段、津浦铁路和平汉铁路南段的交通线,以郑州、信阳、蚌埠、开封、商丘和徐州等城市为据点,集中一切可能使用的机动兵力,寻我主力兵团决战。
4个机动兵团组成如下:控制陇海铁路和津浦铁路交汇点的邱清泉兵团(以整编第5军为核心)。控制平汉铁路南段和大别山的胡琏兵团(以整编18军为核心)。控制平汉铁路和陇海铁路交汇点的孙元良兵团。坐镇南阳的张轸兵团。
看了上面的部署,是不是很熟悉,没错,这就是抗日战争时期,老鬼子冈村宁次对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与蚕食的那套策略的放大版。所不同的是,日军的占据点就是修碉堡和炮楼,控制线就是在公路旁边修深壕扯铁丝网阻碍我军行动能力,压制面就是逐步蚕食压缩我抗日根据地。
中原战场地处平原,一览无余,使得昔日小鬼子的这套战术很能派上用场,国民党普通部队收缩在城市据点内,摆出“任你友军大难临头、我方也不动如山”的架势。而精锐部队依托津浦铁路、平汉铁路,陇海铁路构成的交通网可以做到快速机动支援,来去如风。
面对这样的套路,无论是城市攻坚还是在野战中硬啃国民党机动部队,都是非常棘手的难题。
但今时不同往日,如今的华野已不是当年在敌后艰苦转战的八路军,无论武器装备还是战术方法,都较八路军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如今的粟裕也不是井冈山时期的那个懵懂少年,已经成长为一名在“千军万马之中去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般”的战神级指挥员。
与其他战役相比,豫东战役最大的特点就是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战前计划往往赶不上战场变化,战役过程也是险象环生,用在刀尖上行走形容也不为过,非常考验指挥员的临场应变能力,因为从战役一开始就充满了很大的变数。
三、第一阶段:围歼邱清泉兵团不成改为攻打开封
经过精心策划,粟裕首先拿出的是一个围歼邱清泉兵团的计划。
计划是这样的:
首先是调刚刚打完宛西战役的陈唐兵团(3、8纵)从河南南部许昌地区北上向淮阳地区转移,吸引驻在鲁西南的邱兵团南下;然后粟裕亲率华野外线兵团(1、4、6、特种兵纵队与两广纵队)在中野11纵配合下南渡黄河进抵定陶、城武地区,然后粟裕的外线兵团与陈唐兵团进行南北对进,合围邱清泉兵团并将其歼灭。
同时,还有几路配合作战的,令苏北兵团对陇海路东段进行破袭和反攻,让山东许世友兵团进攻津浦路中段地区,这两个兵团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吸引中原地区国民党的机动兵力,减轻华野围歼邱兵团的负担;另外,还请中野刘邓大军在豫中阻击胡琏、张轸等兵团北上。
实际情况是这样的:
邱清泉避开了夹击
5月下旬,豫东战役正式开始后,首先是陈唐率领的3、8两个纵队由河南省南阳向东北前进,途经许昌市,8纵只花了一天的功夫就全歼许昌守敌独立二十一旅,然后,陈唐兵团继续北进。
果然,驻鲁西南的邱清泉兵团闻讯后,即率所部南下阻击,鲁西南地区就剩下刘汝明的四绥靖区部队独自驻守。6月1日,粟裕按计划率华野外线兵团南渡黄河,进入鲁西南的荷泽地区,刘汝明急令各部队向中心据点收缩,同时急报国防部。
在这里出现变数了,因为经过一年多的内战,老蒋也熟悉了我军善于在运动中歼敌的打法,他怕邱清泉遭到华野南北夹击,急忙命令邱清泉率部回援,同时再急调山东、徐州等地的国军增援鲁西南,企图围歼华野外线兵团。
这下,粟裕本想调一只大鱼的设想却调来一群鳄鱼,合围邱清泉兵团的计划一开始就遭遇了变数。因为掌握主要铁路线的国民党军队调动很迅速,华野还没开始攻击,国民党军队在鲁西南已经云集十个整编师。而华野在鲁西南地区只有1、4、6、中野11纵队以及特种兵纵队共计4个半纵队,总体实力只有国军的一半,而且国军的这些部队跟刺猬一样扎堆在一起,要想吃掉任何一支国军都非常困难。
虽然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是,经受了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从红军时期就独自在江南国统区的腥风血雨中成长起来的战神粟裕,已经锻炼出了常人不具备的对战场形势条件反射般的应变能力,既然调来的一群鳄鱼啃不动,那就再分开了调。
粟裕这时发现了一个机会,由于陈唐兵团的3、8纵队之前在配合宛东战役时耽误了行程,到6月15日左右正在通许、杞县一带运动,这里距离开封仅一天路程。于是,粟裕命陈唐兵团顺势北上攻取开封,以期再次调动邱清泉或者别的敌野战兵团并寻找歼敌机会,当然首选目标仍然按照邱清泉兵团准备。
1948年6月16日晚,陈唐兵团完成了对开封的包围,抢占了开封城东护城大堤。
打开封是一个大动作,开封是河南省省会,中原地区战略要地,又是陇海线这条防御干线上的重要节点之一。因此,不只陈唐兵团,华野其他各部为最大限度调动敌人也做出了积极的配合:首先华野许世友兵团在津浦线徐州济南之间发动攻势,并包围兖州,以期能够调动鲁西南国民党军至少一个师前往支援;同时,华野苏北兵团也在陇海线海州段发起攻势,还有一个就是中野3个纵队逼近襄樊。
解放军如此之快就围住了开封,大出老蒋的意料。老蒋立刻就感到机动兵力严重不足,中原地区的国民党军队虽然总兵力有57个整编旅,但是能拉出来野战的精锐只有5军、18军、整编25师等少数部队。绝大多数部队呆在乌龟壳城市里守卫没问题,拉出来野战就是一个渣。
无奈之下,舍不得舍弃大城市的老蒋作出了这样的部署——调动牵制华野许世友兵团的黄百韬25整编师去救援兖州;襄樊暂时没办法只能看他们的造化;集中邱清泉兵团、孙元良兵团、区寿年兵团、胡琏兵团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去救援开封。毕竟开封属于河南省会,开封如果丢掉,政治影响太坏。
并且,老蒋对开封的防守非常有信心。他宣称:“开封没有援军也能坚守10天,共军这样不顾一切地强攻,伤亡必大,不要多,再有两天,就难以支持下去了。”
17日,陈唐兵团从东南、西南两个方向对开封城展开猛攻。从兵力上来说,我陈唐兵团近60000人,开封守军约30000人,我军兵力占优;而且我军为野战经验极其丰富的主力纵队,开封守敌为二线警备部队,战斗力我军占优。
但这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开封的守军和重武器都在北门集中的,由于事先华野就得到了开封兵力部署情报,所以,开战后陈唐兵团专打东西南门,偏偏不打北门。在炮火支援下,我军士兵以爆破开路,冒着敌机燃烧弹的轰炸步步推进。终于在22日晨全歼守敌,占领开封。 出乎老蒋预料的是,攻占开封的战斗一共持续了5天。
四、第二阶段:放弃开封、柿子捡软的捏,打援邱清泉变围殴区寿年
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开封失守都带给蒋介石巨大的压力。蒋介石重新调整部署:
以邱兵团调出整编第75师,补入整编第83师,外加第四绥靖区刘汝明一部沿陇海线从开封3点钟方向向开封攻击前进;以整编75师,72师和新编21旅组成区寿年兵团,沿公路从开封4点钟方向的民权地区经睢县、杞县夹击开封,试图重新夺回开封。这两路由粟裕兵团和陈唐兵团负责阻击。
以开封9点钟方向郑州孙元良兵团(有3个整编旅)从向东攻击,这一路是中野9纵负责阻援。
以开封7点钟方向南阳吴绍周兵团,6点钟方向信阳胡琏兵团,合力向北运动,救援开封,这一路由中野的1、3纵会同华野10纵负责阻击。
豫东战役态势图
如上图,围绕开封这个要点,华野、中野与国民党机动兵团犬牙交错,攻坚的攻坚,打援的打援,以河南省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都打成一锅粥。
开封战役后,对下一步计划,华野高层争议很大,主要围绕应该集中主力围歼敌那一个兵团?当时的孙元良兵团从郑州来,中野9纵一个纵队阻击它,它就停滞不前,这说明孙兵团保持着国军“为保实力、见死不救”的光荣传统,也是一支弱旅。而且这个兵团是唯一的一支由西边过来的国军,相对较孤立,歼灭他是相对容易的。这一路离豫西的陈谢兵团和刘邓中野主力也不远,比较容易得到配合,吃掉孙兵团,郑州也是垂手可得。
所以,华野较多人支持去打孙兵团。但粟裕的方案却相反,他的计划是放弃开封南下,引诱邱清泉、区寿年救援开封,在半路上伺机运动中歼敌一部。但邱清泉、区寿年兵团十几万人,实力很强,如果粘在一起,华野外线兵团根本啃不动,如果打成胶着,我军自己也有很大危险。
这个方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粟裕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当然还是因为当初跟中央和毛主席立的军令状,在未来6个月内歼灭中原地区国民党最精锐的整编第5军为核心的6—12个整编旅。粟裕发动这次战役的根本目的就是奔着邱清泉区寿年来的,力争通过歼灭国民党中原主力来改变不利的战场态势。如果去围歼西面的孙元良兵团,是达不到这一目的的,而且自己退往山东的后路有可能被邱清泉切断。
在粟裕坚持下,华野外线兵团最后按照南下方案执行。
6月26日,华野两个兵团分别自开封和兰封分路南下,陈唐兵团撤出开封并会合了10纵直趋通许,以引诱邱兵团追击;粟兵团自兰考南下,在汇合了中野11纵之后组成突击集团,秘密集结于杞县以南一带,守株待兔。
敌人这边,由于邱兵团是沿陇海线铁路进军,行军速度要比沿公路行军的区寿年快很多。6月27日,也就是我军撤离开封的第二天,邱清泉与刘汝明就占领开封,然后留下刘汝明缩在开封不动,邱清泉继续以主力整编第5师和第83师对陈唐兵团展开追击。
而此时,区寿良兵团仍在睢县、杞县一带,因为公路行军确实不如铁路快。这样一来,本来齐头并进的两个兵团便逐渐拉开了大约40公里的距离,围歼区兵团的时机已经成熟。
粟裕终于等到了对手露出了破绽。
6月27日,粟裕命令陈唐兵团在杞县王堌集一线阻击邱清泉,然后集中华野主力对区寿年兵团进行合围。随着攻击令的下达,粟裕兵团猛虎扑食般扑向了区寿良兵团。按照预先安排,四个纵队猛冲硬打,大胆穿插,至29日晨,将区寿年兵团的兵团部及整编第75师、新编第21旅分割包围于龙王店,将整编第72师包围于铁佛寺地区。
按照粟裕的设想,围歼区寿年这样的杂牌军应该比较好打,而且按照国军“任你友军大难临头,我方就是不动如山”的光荣传统,其余国民党军也不大可能积极增援。但是,这一次恰恰就是个例外,华野合围区寿年兵团犹如李云龙攻打平安格勒,引起一连串连锁反应,整个中原都打乱了。
来自: 海曲上人 >《A*军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