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翟老师的讲座视频整理而成,文稿未经专家本人审阅。
作者简介:
翟老师,公共管理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各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省教育厅重点课题1项,以及其余横向科研课题5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省级领导批示10多项,出版专著2部,入选省级青年人才计划项目。要让我们的文章看得出前后的层次。就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几部分又分一二三四,就是说文章要有立体感。最好让读者读到最后有出乎意料的感受出来。不要一大堆堆在那里,东扯一下西扯一下,我们围绕中心的一个论证点的时候一定要有很清晰的一二三四,把它论证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不要碎片化地去堆砌语句,要用归纳法和演绎法进行逻辑的推理,也就是说我们得出这个观点一定是基于很多方面的论据来论证和推理,而不是张三讲一句是这样子的,王五讲一句是那样子的,我们把它堆砌到里面去,这个就不是学术论文了,就成了记流水账了。1)需要通过大量的事实,就是经过实践证明的一些事实,还有一些史料、文献,就是我们历史当中经过实践证明的一些史料、文献,然后来得出这个结论。2)表达要准确,不能够太绝对,在定量和定性区间要形成科学的判断,就是我们不能够太绝对。因为我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不一样,我们不能够走极端,这个很关键,最好是中性的,在定性和定量之间要形成科学判断,也就是说我们要准确的去阐述我们的观点。3)学理性要强,学术论文要避免口语化,需要使用规范的学术圈的语言。换句话说,我们要写学术论文,它跟写政府的公文是两码事,写报纸上的文章和写期刊上的文章,它也不是一回事。比如像工委有时候开会要做动员,要鼓舞人心,措辞要让大家听了之后热血澎湃,但是,学术论文它不是那样的,它是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语言相对来说比较平实,再有就是表达某一个意思,学术圈是有一个什么样的词,或者说我们自己专业里面它是用什么样的词,我们就要用什么样的词。事实上,这一点有很多人没做到,实际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看学术论文看得太少了。那么要做到学理性强,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多看学术论文,而且要看看好一点的期刊的学术论文,在我们自己学科或者领域里面,那么前5本左右的学术期刊也经常看一看,如果天天看这些文献的话,可以说我们的语言表述就避免了口语化,而且对于学术词汇是会表达得比较准确的。为什么有些人说做学术的人是书呆子,不会写政府公文之类的,因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要让写公文的去写学术论文,他也写不出来了。不要以为博士毕业在权威期刊上面发了几篇很好的学术论文,结果去从政,领导让写讲话稿,就觉得水平很高,就能写得出来,真不一定,差别还是很大的。所以如果说我们想读了博士只是想换个文凭,然后从政的话,那就不要把学术论文的语言拿去写政府公文。学术论文就是要求我们要用学术的语言表达出来。4)材料真实,讲到论据一定是要真实的,我们不能道听途说,有些学者他经常会讲听说什么,据说什么,这些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做学问做研究一定要脚踏实地,要获得真凭实据去论述一个问题。所以作为学者一定要严谨,不能够去造假材料。5)目标集中,所有的论证我们都要围绕着研究的目标来展开,不能够为了凑字数而写,我们想达到什么样的研究目标,那么我们找的材料、数据、史料、文献、事实案例,都要围绕着我们的目标。现在我们学术圈里也有一些不好的现象:就是期刊它文章越发越长,篇数越来越少。我跟一些在编辑部工作的同事们都讲过,这是为了保住C刊,或者为了想争取进C刊,这个刊物的厚度不能太薄,但是文章的篇数越来越少,为什么?为了把引用率提高,把篇数(分母)减少,被引用的频次,如果是同样的分母减少的话,它的引用率就上去了。所以现在明显可以看出来,很多的刊物都是发的文章篇数都越来越少,而要求的字数是越来越长。原来我们导师要我们做数据模型方面的文章的话,一般就是写六千字左右就差不多了,但是,现在我最近投了几次稿子后,别人都说你这个文章能不能写在一万字以上。我就跟别人交流,现在为什么是这样一个情况,但不管怎么样,我觉得还是说所有的论证都要围绕着研究目标而展开,不能为凑字数而去写,不是说一定要写个一两万字,文章的字数并不决定文章水平的高低,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总体结构
要检查一下我们文章的论述是否全部展开了,对论述部分的进行一个详略的安排,哪一部分要重点论述,要进行一个详细的安排。
▶论述逻辑
文章的逻辑是否连贯,所有论述是否在一个层面上。
▶文字表达
要检查我们文章的文字表达是否流畅、清晰。我昨天晚上审了一篇稿子,一个在读博士和他导师一起投过来的一篇稿子,我就先看了题目、摘要和结论这三个部分。结果我就从结论里面看,就两句话都写得不通顺,我就直接不想看了,就觉得这个文章文字都还没过关,给别人的印象就很差。所以一篇文章写出来之后要反复打磨,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如果语言文字表达都不流畅都不清晰,一句话都写不明白,甚至写不通顺,别人就觉得这个人做科研没有前景,不要去浪费时间了。在硕士阶段,我们至少要把文字表达通顺,不然到时候会毕业了,万一去读博士,博导会讲说我们的硕导没有好好指导,连句话都写不通顺。
▶文献查对
检查文章的参考文献是否有遗漏,一定要找到原文的出处。这一点很重要,尤其是对于像这些马学科的一些文章的研究。
▶数据查对
检查文章数据来源何处,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对于做模型的文章来说的话,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事实上有很多情况下,我们说方法模型,有时候我们很难去创新。很多时候别人就看我们的数据能够反映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有人也讲做模型类的这种文章的话,它就是得数据者得天下,就是数据很重要。其实模型类的文章很好写,只要我们把数据搞到手了,把数据套模型里面去弄一下,弄出来之后分析一下,结果一出来,在结果的基础上提炼结论,一篇文章就出来了。对年轻的学者来说,尤其刚刚读博士或是刚参加工作的,我更主张用数据模型可能会好一点,当然有一些学科你无法去用,比如说文学类的、法学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些等等无法用数据模型,所以这一类的学科,就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很多年轻老师,说实话是很难发文章的。但是,像地理学、像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这一类的学科,就是说只能做数据、做模型,反倒文章还比较好发一些,虽然有些文章看起来,真要较真的话,那些文章一点价值都没有,但是就是发得出来,有时候我们拿这些也没有办法。
▶注释查对
检查我们你文章的注释是否需要补充,这一点就不多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