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英国人用日本的画法,把中国画成了这个模样...
苏州桥,1924
京剧演员,1924
紫禁城,1935
苏州桥,京剧演员,紫禁城,看到这些浓浓的中国元素,不知道大家是否会产生一丝亲切感。然而,在亲切的同时,我们又很容易感觉到,这并不是原汁原味的“中国风”,因为这样的风格,实在太容易让人联想到日本的浮世绘。
来自日本的浮世绘版画
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的一组极具东方韵味的作品,竟是出自一位英国女画家之手。
她的名字叫 伊丽莎白·凯丝(Elizabeth Keith)——1887年出生于一座苏格兰的小城。
驼峰桥,1925
双塔,1935
东大门,朝鲜,1925
游玩的孩子,日本,1925
日本古城,1924
日本大佛,1919
没想到这一待便是九年。
东大门日出,1920
对弈,1936
日本僧人,1925
白与蓝,1925
而自此,她也开始了她游历东亚的旅程。
说来也有趣,虽然是生活在日本,但是她的画作,却更多的关注于东方文明的起源——中国。
中国的孩子,1936
中国的女人,1936
中国的老妪,1936
紫禁城,北京,1935
月光,苏州,1924
花街,香港,1925
两个聊天的中国人,1925
老人与小孩,1936
雪夜,中国,1935
凉亭,中国,1935
夜色,中国,1935
城门之外,中国,1935
城门之外,中国,1935
城门之外,中国,1935
苏州桥,中国,1935
田地里,中国,1935
乞人留宿之地,中国,1935
茶屋,中国,1935
早晨的闲谈,韩国,1936
“珉”家女子,韩国,1938
寺庙的厨房,韩国,1936
佛教儿童的生日,韩国,1936
宫廷乐师,韩国,1938
绣娘,韩国,1936
新娘,韩国,1938
部落公主,菲律宾,1937
在祈祷的人们,菲律宾,1937
新年夜,菲律宾,1937
上场斗鸡前,菲律宾,1937
从伊丽莎白的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强烈的民族元素,或许在这个西方人的眼里,东方所有的一切,都令她感到惊讶,着迷。
而更令人惊叹的是,她的画里,几乎找不到属于西方的痕迹。
或许,当一个人遇到一个人或是一个地方,就注定要被吸引,完成一件他一定要去完成的事。
满族妇女,中国,1926
满族官员,中国,1926
在玩耍的儿童,中国,1922
绣娘,中国,1936
桥,中国,1936
伊丽莎白不是什么大人物,她只是在这个时代里用心生活的一位平凡人。如果不是她的画恰巧被一位出版商保存了下来,或许到今天,我们也不能透过这些画来领略那个时代的烟云。
1956年,伊丽莎白在日本逝世,关于她的具体生卒年月,已经无法考证,而她的那些经历,我们更无从知晓。
但这些画似乎就是她的眼睛,透过他们,我们不仅可以看见那个年代的烟火,聆听那个年代的喧闹,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再次感受到她当时的惊叹与心跳。
香港之夜,中国,1924
苏州之春,1925
闹市街头,中国,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