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力学的角度看步态对身体的影响
夜深,一夜无事,外面刮着风,人静睡不着,闲来无事,特编此文章,近期几天北京天气变化较大,预报预计未来可能会有大雨,小编提醒你出行注意安全,及时留意观察天气状况!
回到主题,最近有一学员向我反映,自己在走路过程中老觉得很别扭,老感觉上身和下身是脱节的,时不时还伴随着腰部紧张导致的不适现象,通过动态视频的姿态分析,我发现她在行走过程中是存在问题,由于视频上传审核较为麻烦,在此我就不发视频了,就简单说说她具体反映的问题;首先是骨盆前倾比较明显,在走路过程中老感觉像是在撅着屁股走,第二,在行走过程中大腿向前抬腿动作不明显,主要是靠小腿往前踢的,并且往后落地也主要是膝盖制动的表现(膝盖过伸,而不是髋伸)最后就是在左右摆臂过程中身体两侧回旋幅度不一致,当然了,每个人的走路就跟每个人的指纹一样,没有绝对的一样,也谈不上谁对谁错,但是大体动作还是要满足生物力学角度的,不要就会造成损伤,引起不适。
足部是人体站立与行走时重要的支撑结构,俗话说的好:“力生于地,而行于腿”如果足功能不良,将通过生物力学的变化对身体造成严重的影响。下面就向大家介绍足功能导致的生物力学变化对于身体的影响。
1、人体是一个稳定的生物力学结构、各部位相互影响
直立是从猿人进化到现代人类的重要标志,直立代表解放了双手,创造了人类社会文明。在直立状态下,人要从事劳动,有两个基本条件:平衡与稳定。
平衡就是要求人体重心是稳定的,(看到这里,很多人会问,人的重心在哪?在你的盆腔里)站立的平衡第一标志就是人体重心稳定,即身体结构在生物力学上处于稳定状态;第二标志是人体重心应该在第二块腰椎骨前缘,主要的负重关节也就是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垂直排列。这时,人体重心就和垂直向下的“重力线”重合;我们身体的主线——脊柱为“S”形曲线排列。人体重量要求均匀分布到足底,因此,足部功能直接影响了人体平衡。
如果足部功能障碍,比如旋前或者旋后、高弓足、扁平足,在行走时,人体重量在足底分布不均衡,为了补偿足部结构异常引起的功能障碍,膝关节、髋关节及脊柱、甚至肩关节与上肢都要进行功能代偿。
因此,足部功能障碍引起平衡的问题,为了维持稳定,身体其它结构就要代偿足部功能障碍。
2、人体是外力与内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体是一个稳定的力学结构系统,在静态姿势维持与运动中,都要受到外力和内力对身体的影响。静态姿势下,重力时刻影响身体结构与功能,即便在睡眠中,重力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在运动中,除了重力,还有地面的反作用力对于身体的影响。而内力主要来自于呼吸、循环、脑脊液、各脏器之间位置变化形成的摩擦力。
身体直立时,重力分布是一个阶梯式变化过程,越是下面的结构承受的重量越大,同样,下面的结构对于人体生物力学的稳定也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
在内力与外力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体实现了平衡与稳定。
3、人体生物力学表现形式是三个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体直立下的运动与静态姿势的维持,都是肌肉、骨骼与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三个系统之间的功能也相互影响。足部功能会影响到人体平衡,而平衡控制是神经系统重要功能,长期平衡障碍,将影响神经系统对于空间位置的感知,对于关节与脊柱位置变化不再敏感,即便身体已经倾斜了,而我们自身仍毫无察觉,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关节与肌肉的劳损,形成各种关节炎与脊柱病变。
这是一个标准走路姿势图,咱们就简单的分析一下它的原理是怎么样的,原则上我们需要识别两种基本的步态模式:
近端模式(从骨盆出发)身体前移主要通过显著的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以及随后的髋关节后伸,身体重心仍保持平衡,踝关节承受应力变小,但髋关节可能承受较大的过度应力。
远端模式(从脚踝出发)身体的前移主要通过踝关节屈曲,髋、膝关节活动范围小,每迈一步都会出现重心上移,这种步态称为跳跃步态,类似于用足趾行走的肌营养不良患儿所表现的症状。
同时在行走过程中为了维持躯干平衡,骨盆前倾的程度与腰前凸的大小有关,临床上最简单的评估骨盆前倾程度的方法是观察骨盆和肩膀的位置关系,如果躯干稳定性良好,身体的两个关键部位骨盆和肩膀应在一条纵线上同时前移,反之,肩部活动则会滞后于骨盆。
最后说一个,很多人都会认为在训练过程中产生的不适都是由于身体姿态不正而导致的,这样在训练之前就会做一个在静止站立状态下的一个姿态评估,然后针对性训练,就以为可以降低疼痛或者避免不适问题的发生,其实我个人是不赞成这种说法的,因为你在动态运动中反应过来的问题跟你在静态中反应的问题根本就没有借鉴意义,所以你想解决此类问题还最好在动态运动视频中去评估,发现问题然后提出针对性训练建议,可能会更有效果。
以上就是小编根据实际案例所表现的具体情况结合自己的经验来做的一个针对于步态对身体影响的粗浅分析,而且在该文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训练建议,如果你想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具体解决,那就请点击关注公众号,私信小编,定当细心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