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 | 张梦阳 | 鲁迅的诞生

张梦阳老师曾经以“曼陀罗”与“红玫瑰”来比喻鲁迅:他既是一位歌唱着“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的哲理诗人;亦是一位向往着盛开一簇簇红玫瑰花“梦之境”的精神斗士。他既是祥林嫂、孔乙己、闰土以至阿Q这些被压迫者的同情者和代言人,是理想社会的向往者,是一位为老百姓说话的平民作家;亦是以使幼者“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为使命,不惜“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的“普罗米修斯”。在他诞辰140周年的今天,我们依然在追问:“谁是鲁迅?”正是因为鲁迅始终属于人民,代表人民,把针一样的红玫瑰刺,扎向所有的不合理的丑恶现象,表达社会的正义之声,人民才总是纪念着他,从他那里汲取精神的力量……
开头的话

中学生里流行着“三怕”说——“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几乎每年都传出鲁迅作品遭到中小学语文教材删减的流言。那么,如今的中学生是否还需要读鲁迅?周树人,即鲁迅,究竟是什么模样?确实可怕吗?

我想:学生怕周树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过去把鲁迅的形象树立得过于片面,突出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血斗士一面,而忽视了他人性、人情的一面。近些年,有些学者已经开始弥补这一面,致力于鲁迅的人间化,谈他的生活、七情六欲,甚至说真实的鲁迅比你想象的“好玩”一百倍,而“好玩”是一切读书和研究的真谛,使鲁迅与人们接近了,有人情味了。但鲁迅的“好玩”,不仅仅是幽默、风趣、亲切,还有他超越常人的深刻的一面。他确实跟人们,尤其是青年,不光讲逗趣、好听的顺耳话,更多的是常讲些逆耳忠言,他的著名散文诗《过客》就刻画了一个永远不停前行的“过客”形象。1925年3月9日,《过客》发表在《语丝》第17期。一个月之后的4月11日,鲁迅在给文学青年赵其文的信中说:

《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那样,即是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但这种反抗,每容易蹉跌在“爱”——感激也在内——里,所以那过客得了小女孩的一片破布的布施也几乎不能前进了。

因而,除了乐观、有趣、人情味儿的一面,更为重要的是鲁迅毕生都在“反抗绝望”,进行着“更勇猛,更悲壮”的战斗!告诫年轻人,世界绝不是他们想象中那样简单、天真、美好的“黄金世界”,而是复杂多面的,既要准备着交“华盖运”,也要准备好受挫折,激发人们从反面以及多角度深入思考,纵然碰壁,也要坚持为真理进行“深沉的韧性的战斗”,“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可能从“怕”转变为由衷的喜欢和敬佩。由此我们自己也成熟起来。

为什么众多文人早如流星一般消逝了,而鲁迅这颗明星却越来越灿烂呢?尽管不断有人从各个方面以各种方式攻击、扭曲、谩骂他,用种种流言把他形容得多么可怕,甚至可恨,他却始终光照千秋,活在人们心中,日益显现他的价值和光芒。从根本上来说,鲁迅既是一位如苏格拉底、康德、孔子、甘地般启人思维的深刻的大哲,又是一位敢于正视严峻现实、懂得怎样斗争的老练的战士。

哲学是人类认识中最高的智慧,即关于世界普遍规律和人生价值意义的智慧,也是对世界和人生问题的整体性、根本性的把握。一般性的文学家,通过他的叙述和描写告诉人们世界和人生是什么样的。大哲性的文学家,则在启悟人们从中懂得世界和人生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且往往是从反面逆向启发,让人们明白自己面对着怎样的世界和人生,自己又应该怎样去做?怎样运用人区别于动物的特长——思维去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这样的哲学性不是给予人们一时的感动与知识,而是赋予智慧和勇气,具备永久性的力量。

鲁迅就是这样大哲性的文学家,而且是中国式、现代性的大哲性文学家,是在中华民族处于危难时刻,面对世界列强的侵略和自身落后因素的腐蚀,持正而睿智地回答种种问题、发出至理哲言、塑造启蒙形象的大哲性文学家。他的智慧又是以文学形式传达给人们的,因而传播得更深更远,感染力更强更久,最适合中国人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从根本上扭转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善自己的性情,使国民性走上健康的轨道。正是由于这样,鲁迅被称为“民族魂”,百年以来深入人心,不仅中国人,而且东亚以及世界人民都愈益感到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把对他的研究步步深刻。我们解决学生“怕周树人”的问题,要把鲁迅人间化,但不是把这位大哲简单化、庸俗化,而是要讲出他一生业绩和文章里所包含的深刻哲理与坚实力量。

我们现在就来讲讲这位大哲的故事。

鲁迅的诞生

会稽山下的绍兴
在中国江南靠临东海的钱塘江之畔,郁郁葱葱的会稽山下,有一座赫黄色殿宇的大禹陵。相传四千多年前,神州大地水洋洋而不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以实干精神洗雪父亲鲧治水失败之耻,成为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圣王”,后巡守此地时病故,葬于会稽山下。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后,在此地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反败为胜、洗刷耻辱。明代中叶产生了大思想家王阳明的“心学”,王阳明墓就在此地。明代末期,此地又出现了中国思想史上最彻底的反皇权思想家黄宗羲。1645年,清兵南下进逼,明朝宰相马士英逃往此地,鲁王属下的礼部尚书王思任有言:“吾越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拒之,清兵破城后,王思任绝食而死。清朝末年,此地又产生了秋瑾、徐锡麟等誓死反清的刚烈义士和章太炎、蔡元培等思想文化名人……此地就是浙江绍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育了一代代中华人杰的绍兴,是山水如画、河汊成网的鱼米之乡。这里以河为路,以舟当车,乘小船就可四通八达。沿河集市繁华,生活富庶,历代皇族都爱到此地居住。宋朝时,徽、钦二帝被金兵挟持而去,康王赵构在爱国将领宗泽等人保卫下,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史称南宋。金兵继续入侵,赵构仍不想抗战,仓皇南逃到越州(今绍兴),再逃至明州(今宁波)。爱国军民奋起抵抗,南宋暂时转危为安,赵构又回到越州。越州官兵联名上表,请求皇帝题写府额,赵构题写了“绍祚中兴”四字,并把越州改名为绍兴府。第二年,南宋改年号为“绍兴”,定都杭州。南宋最后的六位帝后都葬在绍兴富盛附近的攒宫宝石山,称为宋六陵。至今,绍兴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南宋的故事。这样看,鲁迅的周家祖先可能是为躲避金兵,从河南汝南来到绍兴落户的。周家人晚上外出点的大灯笼,荧荧的烛光照得灯壳上的三个黑色大字“汝南周”异常醒目。那么,周氏家族就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而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在会试履历上写周家始祖是大学者濂溪先生,即曾被封为“汝南伯”、写过《爱莲说》的周敦颐(1017-1073)。周敦颐系湖南省道县人。如此说来,周家灯笼上的“汝南”二字,就是爵位名而不是地名。那么,周氏宗族就应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据周福清留给后人的《恒训》所说:周家到清乾隆时已有“田万余亩,当铺十余所,称大族焉”。到19世纪已有兴、立、诚、礼、义、信等十几个房族,在绍兴覆盆桥筑有贵族居住的老台门之外,随着人口的增多,不够居住,又在西边修了新台门。鲁迅往上三代属兴房,一直住在新台门。但后代不事生计,卖田典屋,产业尽矣,一步步败落下来。
绍兴鲁迅故居周家老台门
“胡羊尾巴”出世
1881年9月25日,正是秋天,绍兴周家新台门从西往东数第二间房的楼下,周凤仪和鲁瑞住的房间里传来一个男婴的啼哭声。周家兴房的长孙诞生了。
好消息报给了正在北京当“京官”的祖父周福清,即介孚公。接到家信的那一日,适值一位姓张的官员来做客,为求吉利,便用客人的姓氏取名,把长孙的小名定为阿张,随后再找同音异义的字取作“书名”,乃是“樟寿”二字,号曰“豫山”,取义于豫章。因为出身翰林的祖父周福清曾任江西南昌下属的豫章郡金溪县令,历史上会稽郡与豫章郡同属扬州。江西多产樟木,地名多有“樟树”“樟坪”“樟村”等,江西简称“赣”,为“章”与“贡”的组合,意思就是向朝廷进贡樟木。后来小樟寿上书房去,同学们取笑他,叫他作“雨伞”,他听了不喜欢,请祖父改定,介孚公乃将山字去掉,改为“豫才”。将“豫章”一语分别置于原名“樟寿”与“豫才”之中,含有双重意思:一是期待孩子将来能成为樟树那样的栋梁之材,二是纪念自己曾在江西做官。
依照绍兴的习俗,在孩子吃奶之前,要先让他尝五种滋味,第一是吃醋,尝酸味;第二是吃盐,尝咸味;第三是吃黄连,尝苦味;第四是吃钩藤,既尝苦,又挨刺;第五是吃糖,尝甜味。尝遍了这五种人生况味以后,才将乳汁放到嘴里,使他壮大起来,去迎接人世的苦辣酸咸、艰苦磨难,争取最后的甘甜。小樟寿当然也遍尝了这五种滋味,这或许预示着他以后的人生也将遍尝这些人生况味,再用笔把这些滋味书写出来。

母亲生下樟寿不久,乳房上长了一个硬块,就想找一位奶娘。正好帮工庆叔的老婆生了一个女儿,奶水很多,愿意来做奶娘。庆叔的老婆那时26岁,体格健壮,性情也很开朗,大家叫她庆太娘。因为身材高大,又叫她阿长,孩子们称为长妈妈。后来,庆太娘家里有事回去了,又请了一位黄胖而矮小的奶娘来补她的缺,由于大家叫惯了,没有再改口,还叫她长妈妈,奶奶则叫她阿长。

樟寿的生日,阴历是闰年八月初三,与“灶司菩萨”同生日,出生时衣包又是“蓑衣包”,胎包质地薄,像蓑衣的样子。按照绍兴的老说法,生于闰年,是“蓑衣包”,又和菩萨同生日的孩子,是很少有的。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不过,难以养大。于是,周家全家人,上自祖父,下至父母,都忙了起来。因为他是周家兴房的长孙,“物以稀为贵”,要想方设法求保平安,让他能够顺利长大。

一是除了通行的“满月”和“得周”的各样祭祀之外,还要向神佛去“记名”,也就是把小孩的名字记在神或佛的账上,表示他已经出了家,不再是人家的娇儿,免得鬼神妒忌,想要抢夺了去。樟寿首先是向大桶盘湖畔寺庙的女神记名。这女神不知是什么神道,好像是九天玄女吧!记了名的义务是每年一次去祭祀“还愿”,备了小三牲去礼拜。

二是要拜一个和尚为师父。从周家台门的东昌坊口西边往北走,不远的塔子桥头有座长庆寺。寺里的住持,人称“龙师父”,樟寿不到一岁,就被领到长庆寺去拜他为师。师父瘦长的身子、瘦长的脸,高颧细眼,和尚通常是不留须的,他却有两绺下垂的小胡子。师父对人很和气,对小樟寿也很和气,给他取了个法名叫作“长根”,还给了件百家衣,就是“衲衣”,论理,是应该用各种破布拼成的,但小樟寿的却是橄榄形的各色小绸片缝就,大概是模仿袈裟的做法吧。一件从好些人家拼凑出来的东西似乎有一种什么神力,非喜庆大事不给穿。另外,还有一条在绍兴称为“牛绳”的物事,原义自然是牵牛的绳索,作为小孩的装饰乃是用红丝线编成,有小指那么粗,长约二尺许,两头打结,套在脖子上,平常未必用,若是要出门去的时候,那是必须戴上的。牛绳本身只是一根索子而已,而这种“牛绳”上却挂着一些零星小件,都是有避邪能力的法物。譬如有一面小铜镜,有一种叫作“鬼见怕”的贝壳,还有一寸多长的小本“黄历”,用红丝线结了网装着。最珍贵的是银筛,那筛子圆径不过寸余,中央一个太极图,上面一本书,下面一卷画,左右缀着极小的尺、剪刀、算盘、天平之类。师父是位特别的和尚,不教小樟寿念一句经,也不教他一条佛门规矩。他自己呢,穿起袈裟来做大和尚,或者戴上毗卢帽“放焰口”,“无祀孤魂,来受甘露味”的时候,是庄严透顶的,平常却也不念经,因为是住持,只管着寺里的琐事。在小樟寿看来,他不过是一个剃光了头发的俗人。是俗人的主要标志是和尚是不应该有老婆的,然而他有。听说他年轻时,是一个很漂亮而能干的和尚,交际很广,认识各种人。有一天,乡下做社戏了,他和戏子相识,便上台替他们去敲锣,精光的头皮,簇新的海青,真是风头十足。乡下人大抵有些顽固,以为和尚是只应该念经拜忏的,台下有人骂了起来。师父不甘示弱,也给他们一个回骂。于是战争开幕,甘蔗梢头雨点似的飞上来,“彼众我寡”,他只好退走,后面紧追不放,逼得他只好慌张地躲进一户人家去,而这户人家,却只有一位年轻的寡妇,这寡妇便是后来的师母了。小樟寿见到她的时候,她大约有40岁了,胖胖的,穿着玄色纱衫裤,在自家院子里纳凉,她的孩子们就来和小樟寿玩耍。有时还有水果和点心吃,所以小樟寿很喜欢她。
两三岁时,小樟寿要种痘了。这一天,举行种痘的仪式,堂屋中央摆了一张桌子,系上红桌帷,还点了香和蜡烛,父亲抱着小樟寿,坐在桌旁。一位医官过来,穿的什么服饰,小樟寿已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脸胖而圆,红红的,还戴着一副墨晶大眼镜,说着难懂的“官话”。至于动刀、点浆,也是一点记忆都没有。后来自看臂膊上的疮痕,才知道种了六粒,四粒是出的。当时,小樟寿并没有感觉痛,也没有哭,那医官还笑着摸摸他的头顶,说道:“乖呀,乖呀!”父亲翻译给他说:“是在称赞偌呢!”就送了他两样可爱的玩具。一样是朱熹所谓“持其柄而摇之,则两耳还自击”的鼗鼓,也就是拨浪鼓。小樟寿不觉得稀罕,因为过去玩过。最可爱的是另外一样,叫作“万花筒”,是一个小小的长圆筒,外糊花纸,两端嵌着玻璃,从孔较小的一端向里一望,那可真是猗欤休哉,里面竟有许多五颜六色、稀奇古怪的花朵,而这些花朵的模样,整齐巧妙,为实际的花朵丛中所不见。况且奇迹还没有完,如果看得厌了,只要将手一摇,那里面就又变了另外的花样,随摇随变,不会雷同,真是“层出不穷”。于是,小樟寿要探检一番这个奇境了。他背着大人,在僻远之地,剥去外面的花纸,使它露出难看的纸版来,又挖掉两端的玻璃,就有一些五色的通草丝和小片落下,最后是撕破圆筒,发现了用三片玻璃条合成的空心的三角。花也没有,什么也没有,想把它复原,也没有成功,这就完结了。他真不知道为此惋惜了多少年……
三四岁时,小樟寿能够听故事了。那是一个夏夜,他躺在一株大桂树下的板桌上乘凉,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桌旁,给他猜谜,讲故事。忽然,桂树上沙沙地有趾爪的爬搔声,一对闪闪的眼睛在暗中随声而下,使他吃惊,这也将祖母的话打断,另讲猫的故事了——“你知道吗?猫是老虎的先生。”祖母说:“老虎本来是什么也不会的,就投到猫的门下来。猫就教给它扑的方法、捉的方法、吃的方法,像自己捉老鼠一样。这些教完了,老虎想,本领都学到了,只有作为老师的猫还比自己强,要是杀掉猫,自己便是最强的角色了。它打定主意,就上前去扑猫。猫是早知道它的来意的,一跳,便上了树,老虎却只能眼睁睁地在树下蹲着。猫并没有将一切本领传授完,还没有教给它上树。”这是侥幸的,小樟寿想,幸而老虎很性急,否则从桂树上就会爬下一匹老虎来,究竟很怕人。他要进屋子里睡觉去了。祖母还讲了白蛇娘娘的故事……那时,小樟寿唯一的希望,就是雷峰塔的倒掉。当时,家里有一部弹词《白蛇传》,大家都同情“白娘娘”,看不起许仙,而尤其怨恨法海。看到绣像上有法海时,小樟寿就用指甲掐他的眼睛,结果这一页上的法海形象就特别破烂了。小樟寿还从画上看到了其他的民间故事。他的床前贴着两张花纸,一张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他以为不甚雅观。另一张是“老鼠成亲”,却很是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他想,能举办这样大仪式的,一定只有他所喜欢的隐鼠。
少年鲁迅
激起小樟寿生活乐趣的还有家里的忙月帮工庆叔。庆叔,本名章福庆,是绍兴乡下杜浦乡四村人。他忠厚、勤谨,原来是一位竹作工人,竹作手艺很高,除了补竹箩、竹簟之类的粗活,还会如编提花盒、做考篮之类的细活。他能在考篮上编出“福禄”的字样,村里人都叫他竹作阿福。他到东昌坊口做竹工的时候,被周家看中,成为周家的忙月。他长方脸,直而削的鼻子,眉毛浓黑,目光有神,给人以威严感,为人处事受到周家的尊敬。周氏三台门的工人们也很敬重他,尊称他为“班长”。因为与周福清同名而犯了“福”字的忌,所以小孩们都叫他“庆叔”,祖母则叫他“老庆”。年节祭祀忙时,庆叔又把他的儿子运水叫来看管祭器。小樟寿和运水成了好朋友,和庆叔一起在雪地里捉麻雀。晚上,樟寿三兄弟就跟庆叔走棋,听他们父子讲海边的故事。过年时,庆叔还会做庙会上买不到的竹制土货玩具,引得孩子们欢呼雀跃。

这段生活给小樟寿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多少年后,他回到绍兴,准备搬家至北平,在小说《故乡》里这样回忆运水:“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不过小说里已把“运水”改作了“闰土”。

而最激起小樟寿对图画书兴趣的还是玉田公公。这位公公谱名兆蓝,又作梦蓝,字肖云,号玉田,小名蓝。族中大排行12,系周家仁房下的义房周之谆的儿子,原有兄弟9人,他排第6,与樟寿祖父周福清是同曾祖的堂兄弟。周福清中了翰林,新台门周家觉得无上光荣,他便更名为瀚清,改号为玉泉,别号琴逸,但樟寿这一辈仍然叫他“蓝爷爷”。小樟寿7岁时,家里让他到蓝爷爷处开蒙读书。读的第一本书是《鉴略》,这是樟寿祖父的主张,认为孩子读书不应从《千字文》《百家姓》开始,而应从《鉴略》读起。这样一边认字,一边可以先懂得一点历史知识。小樟寿在这里读了三个月书,就得到蓝爷爷的青睐,夸他才思敏捷,一次上三字对课,课题是“汤婆子”,小樟寿即对“竹夫人”,不但对仗工整,而且意思恰当。蓝爷爷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唇上留着八字胡。住在新台门的中部第四进,正好和曾祖母、祖母的住房相对,中间是一个不大的明堂,用曲尺形的高墙隔开,南面只剩了一条狭长的天井,北面的小明堂也就不宽大。从白板门出去,走过大堂前,弯到他那里还有一段路。如果没有那高墙,就只有一个明堂之隔,不过10步左右而已。樟寿兄弟常到他家去,吸引他们的是有趣的藏书和花草虫鱼。樟寿和蓝爷爷谈书,三弟松寿则观看明堂花架上放着的珠兰、建兰、茉莉,还有一种据说是从北方带来的马樱花,很好看,是松寿家没有的。蓝爷爷对花草很爱惜,对松寿说:“你看不要紧,不要用手去摸呀!”于是松寿就反背了两只手看,蓝爷爷也就放心了。他家里还养着金鱼和油蛉一类的虫,松寿也喜欢。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樟寿兄弟为“小友”。他最爱跟小樟寿谈书,小樟寿也特别爱看他的藏书。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很多名目很生的书籍。小樟寿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花的图案。蓝爷爷还捋捋唇上的八字胡说给他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哪里了。小樟寿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蓝爷爷去寻找,蓝爷爷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认真地回答他。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但有书店的大街离他家远得很,他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出去玩一趟,那个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小樟寿就开始惦记绘图的《山海经》。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连长妈妈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过了一段时间,长妈妈告假回家。四五天后,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小樟寿,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小樟寿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身都震悚起来,赶紧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使小樟寿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小樟寿曾经有一只可爱的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惧人,绍兴那里叫它“隐鼠”,这样过了大约一两月,有一天,小樟寿忽然感到寂寞了,真所谓“若有所失”。他的隐鼠,平日是常在眼前游走的,或桌上,或地上,而这一日却大半天没有出现,吃午饭了也不见它走出来,平时,是一定会出现的。他再等它半天,仍然没有见。长妈妈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于是,小樟寿开始仇猫,见猫就打。约莫大半年之后,小樟寿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攀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为此小樟寿严肃地诘问起长妈妈,当面叫她阿长。但自从长妈妈给他买来《山海经》,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小樟寿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书的模样,多少年后他还如在眼前:这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在当时却是小樟寿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小樟寿就更多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若干年后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母亲鲁瑞共生了五个孩子,四个男孩分别叫樟寿、櫆寿、松寿、椿寿,一个女孩叫端姑。“大阿官”樟寿特别聪明伶俐。他幼小的时候,长得很体面,也很活泼,那时绍兴爱给很小的孩子穿红衣服。小樟寿穿着红棉袄,手里拿着一位和尚木匠给他做的大关刀,表演了一个关公要杀人的动作,举起刀在大人面前高声说:“给偌看看!”逗得人们大笑。鲁瑞记得,这孩子最讨人喜欢。那年正月,几位本家长辈在家里玩牌。5岁的小樟寿在牌桌间玩玩看看,他偏爱甜点,大概想弄点东西吃。忽然一位长辈逗趣地问他,喜欢哪个人打赢?他出人意外地回答:“我喜欢大家都赢!”一句话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小樟寿一直很快乐,但是妹妹端姑得天花去世时,他却在屋隅暗泣,母亲询问他何故,答说:“为妹妹啦!”知儿莫若母,母亲深知儿子心地善良,不光是妹妹,就是朋友,甚至不认识的人,以至鸽子、小鼠这些动物,如遭惨死,他也会心疼的。小樟寿最喜欢的就是妹妹了,常看着不满一岁的小妹不停地笑。小妹也跟着大哥笑,小圆脸上显出两个小酒窝儿……嗨,多可爱的囡子啊,怎么这样小就死了呢?

小樟寿还爱跟曾祖母逗笑。曾祖父苓年公行九,曾祖母通称九老太太。她以严正称,平常总是端正地坐在房门口那把石硬的太师椅上。那椅子可能是花梨紫檀木做的,硬得加上一个棉垫子也毫无用处,可是她就这么一直坐着,通年如此。樟寿兄弟有时跑进她的房里,叫她一声“太娘娘”,她就眉开眼笑,说:“阿宝来啦!”叫她的丫鬟宝姑道:“拿点东西来给阿宝吃!” 兄弟三人,她分不清,一律叫“阿宝”。于是便有一个16岁的姑娘应声而出,从描花彩瓶里,拿出零食给孩子们吃,曾祖母连连说:“阿宝,乖,吃咚,吃咚!”

小樟寿有时去和曾祖母开玩笑,假装跌跟斗倒在地上,曾祖母便说:“啊呀,阿宝呀,衣裳弄脏了呀!”他赶紧爬了起来,过一会儿又假装跌了,要等曾祖母再说那两句话逗趣。

小樟寿聪颖诡谲,一上学就很快学会了对课,因此名声在外,都知道他才思敏捷,出口不凡。鲁瑞的大姐夫阮士升是个有名的才人,就想借鲁瑞带外甥阿张到自家做客的机会考他一考。当时,阮士升的四个儿子和本地贡生阮廷藩都在场。阮士升对小樟寿说:“我开个头,给你对个课,大家热闹热闹。”小樟寿自然应命。说罢,阮士升指着桌上的一碗猪肉说:“红炖肉!”这个课题是容易的,小樟寿看到桌上放着一碗鸡肉,便对道:“白斩鸡!”因能同时就桌取材,席间响起一阵称赞声。贡生阮廷藩觉得考题太易,要出更难的,扫视四周,发现石墙上有幅《鸳鸯戏水图》,便接口说:“我也出个对子,'擎荷底下戏鸳鸯’。你能对吗?”小樟寿一眼瞟见左面墙上有幅《春燕图》,顺口答道:“垂柳枝头闹春燕。”众人皆称:“妙对,妙对!”

客散之后,小樟寿和几个表兄弟到庭院放花爆,阮士升见天上的明月,便说:“酒席上你对得不错,现在还有一联,你能对吗?”

小樟寿听了应道:“好,试试看。”阮士升随即手指天空,出了上联:“望日月圆,十五月半,月月月圆称月半。”这下联小樟寿也觉得不好对,只得边想边察看四周景色。忽然,他发觉院中树木和盆花上贴着一条条“送除夕,迎初一”的红条子,受到启发,便昂首续联:“除夕年尾,初一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这下联对仗工整,无疵可指,喜得阮士升一步跨前对小樟寿连连称赞他聪明。从此,小樟寿得了“胡羊尾巴”的外号。这是绍兴话,含有聪明、伶俐、调皮等对孩子喜爱和称赞的意思。

(本文刊于《传记文学》2021年第1期传记连载栏目)
(0)

相关推荐

  • 鲁迅玩伴闰土:57岁病逝后,留下5子,如今后代完成华丽转变

    提起闰土,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他是鲁迅先生笔下一个耳熟能详的人物,其实在历史上,这个人物是真实存在的,他就是章闰水. 在鲁迅的眼里,少年的章闰水是一个朴实.活泼.健康.勇敢的农村少年,他有着丰富的生活 ...

  • 春节放假一个月,是真的。

    春节放假一个月,是真的。

  • 华东纪行 • 绍兴(上)

    华东纪行·绍兴(上)      文 / 路喆  ("白河观潮"公众号特邀作者) ( 编者按:"白河观潮"微信公众号从本期开始,独家刊发本号特邀作家路喆的华东系列 ...

  • 鲁迅知识ABC|第三期 寻求别样的人们

    1839年10月间的一天,新台门周家的门外传来一阵异乎寻常的喧闹声,两名会稽县的差役,高喊着"捉拿犯官周福清",径直闯了进来,--这时,事先得到风声的鲁迅和二弟周作人,为避免被株连 ...

  • 鲁迅何怒斥'中医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无心之言竟己流传近百年

    文化巨人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直白的说:'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在其杂文和小说中,对中医荒谬之处的多次嘲讽,成为某些人攻去中医的把柄. 鲁迅对国粹为什么会是如此偏激的态度?这要 ...

  • 【林欣晟】我懂得了孝

    我懂得了孝 福清市实验小学五年八班 林欣晟 指导老师:郑英 我见过电视中婆媳关系水火不容,真令人无法想象:也见过现实中的婆媳关系,是那么水乳相融,真令人羡慕不已啊! 周五的早餐时,奶奶无意中透露了他们 ...

  • 改变鲁迅命运的“周福清行贿案”,到底是怎么回事

    作者:魏四维   校正/编辑:莉莉丝 全 文 约 3800 字 阅 读 需 要 11 分钟 鲁迅可以说是中国人最为熟悉的现代作家了,他文章中对于封建体制的讽刺和鞭挞,也让人记忆犹新,尤其是出身于封建官 ...

  • 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绍兴五日(5)

    ★旅游地点:浙江绍兴鲁迅故里之鲁迅祖居 尽管同事觉得中午的太阳实在热辣辣,但我还是执意要把鲁迅故里剩下来的部分走完.重点是我以前来的时候,祖居还没有对外开放,所以这次趁着这样的机会,无论如何也不想让自 ...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鲁迅的宅子配置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要说谁的文章最好,那有得辩了,要说谁最"狂",鲁迅当仁不让.就因为他文章"狂",讲话"狠",针砭时事一针见血而成为文学界 ...

  • 父亲的背影

    1881年,绍兴,一个哭声极大的娃娃呱呱坠地. 千里之外的京城,孩子爷爷给这位长孙取名"樟(zhang)寿",小名叫"张". 以张为名,是一种政治态度. 孩子爷 ...

  • 鲁迅和周作人:前半生兄弟情深,后半生不复相见,反目原因成谜

    1885年,当已经四岁的鲁迅可以一个人在自家的百草园玩耍时,绍兴府会稽县周氏又迎来了家中第二个男童的降生,这个男童取名周作人. 绍兴府的周家原本是当地的望族,但几年后一件事改变了兄弟二人的人生轨迹.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