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焦理论看上焦宣痹汤的灵活应用(下)

2 收获与启迪

2.1 上焦宣痹汤的灵活加减与推广运用  上焦宣痹汤虽原为温病 (上焦湿温) 而设, 但其重在舒气透湿、 宣达上焦的立方特点, 使其也可以在伤寒、 杂病中得到推广运用。 即凡是以湿邪郁阻上部气机为主者皆可以此方加减化裁,  如湿兼风热而发热咽痛者, 可合银翘马勃散;湿兼风寒而恶寒头痛者, 可合小柴胡汤;湿兼痰阻而胸脘痞满者,  可加温胆汤;兼郁热较重而胸中烦热者,  可并用栀子豉汤等。 另外,  临床上因湿邪致病疑惑难辨,  而少阳病机水火夹杂,  尤其是三焦病位易与他脏互相牵涉, 因此, 临床诊治每多混淆, 失治误治, 迁延日久, 以致病因夹杂、 病位相兼的机转颇多,  故临床上运用常需与他方合用, 才能灵活应变, 广而运用。

2.2 从上焦宣痹汤证治意义看三焦实质之争 三焦实质的

“ 无形” 、“ 有形” 之争, 若能真正本着理论联系实际、 紧扣辨证论治的要求,  加以系统整理与临床印证,  是不难得出其应有的结论的。 导师刘英锋教授根据中医重功能而轻形态、 重气化而轻实质的理论特点,  认为对三焦理论的研究应该立足于对证治分类的有效性来加以探讨, 才能真正落在实处。 如导师将上焦宣痹汤的主治病证 ,  在三焦理论的指导下,  效用范围得到有效扩大,  即从理论指导实践的角度,  比较有效地证明三焦实质是确有其独立意义的。

2.3 从上焦宣痹汤的灵活应用看寒温学说的沟通  上焦宣痹汤之所以可以在温病、 伤寒、 杂病中灵活化裁而推广应用, 其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病机的通约性, 即六经、 脏腑、 卫气营血、 三焦等辨证纲领, 它们的生理病理基础是自然相通的, 是对不同层次、 不同侧面生命规律的侧重表达;不同的辨证方法之间是可以融为一体、 相互贯通的, 如对上焦宣痹汤的主治病证, 即可认定位为少阳三焦气分湿郁而偏于上焦之证, 因此, 若中医同道能寻此所思, 锲而不舍地将中医丰富而有效的方证内容加以系统整理与临证挖掘, 在不久的将来, 构建一个寒温沟通、 内外统一的辨证论治体系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