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卖我的隐私数据?不卖了! 整个行业都快被抓没了
大数据,可谓是眼下各个领域都需要的资源,也因此,从事大数据服务的公司越来越多,这是一门“好生意”。
不过,这门“好生意”在最近这段时间却波澜起伏,大量数据公司相继被查,而原因则是这些数据公司涉嫌贩卖个人隐私。
大数据领域正在经历一场监管的风暴,业内发出了“整个行业都快被抓没了”“行业会归零吗”的质疑,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些年大数据行业盗取、贩卖数据的现象愈演愈烈,要想重新振作,必然会经历阵痛期,或许阵痛期已经开始了......
Part.1
隐私数据正在“消失”吗?
最先爆出被调查的是杭州知名大数据服务公司杭州魔蝎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魔蝎科技),据媒体报道,9月6日下午,魔蝎科技疑似被相关执法人员控制,其中一位周姓核心高管人员被警方带走,有猜测称,或许与其爬虫、数据等相关业务有关联。
紧接着,大数据服务商上海诚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聚信立)被曝暂停对外提供用户授权的运营商爬虫业务、公信宝的运营主体杭州存信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地被警方贴上封条。这些公司被查的原因都和爬虫业务、贩卖个人隐私相关。
公信宝大门被贴了“古荡派出所封”字样的封条
今年1月,记者在调查魔蝎科技时,其一位产品经理提供了一张产品报价表,其中包括运营商、支付宝、京东、滴滴、网银账单、寿险保单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而在其提供的一份运营商报告案例中,有机主详细的通话记录,甚至还有对于通话的标识,比如外卖电话、归属地、每个时间段的通话次数等。这些通过爬虫获取的数据价格低得惊人,运营商数据提供一次0.1元、淘宝支付宝数据0.3元/次,最贵的是淘宝卖家数据2元/次。
目前,在魔蝎科技爆出被调查的事件后,其官网已经打不开。
《IT时报》联系上此前魔蝎科技的产品经理,询问是否有用户的外卖数据,该产品经理表示已经没有这些数据了,对于原因等问题则再无回复。而在今年1月《IT时报》记者拿到的魔蝎科技产品报价表上,饿了么的数据是0.3/次,包含用户的余额、手机号、账户名、收货地址、订单商品详细信息等。
《IT时报》记者随机联系了一些数据公司,希望能买到用户的淘宝数据、运营商数据等,但均表示只能提供一些网上的公开数据,隐私数据无法提供。
一家名为鹰眼智客的数据公司客服经理表示,系统软件在各大平台抓取的是公开的企业负责人信息,“只能抓取店铺名称、电话、地址这些信息。”
Part.2
到底哪里踩了线?
大数据几乎可以渗透到每个行业,尤其是金融领域的企业尤为需要。也因此,很多风控大数据服务商的客户是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公司,不可否认,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尤其激进:爬取通讯录、借贷用户数据被随意贩卖,以进行电话、短信营销等。
很多数据公司采用的是爬虫技术,“爬虫”其实是一个自动提取网页的程序,撇开信息来源,爬虫技术是否合法?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告诉《IT时报》记者,技术本身是无罪的,爬虫技术也一样。是否合规主要看爬取什么数据。“如果是公开数据,比如公开的工商企业信息,这个问题不大。如果爬取的数据并没有被监管部门允许,且留存售卖,这就不符合监管规定。”
聚信立官网截图
实际上,爬取的数据是不被允许的、且产生交易,这是目前大数据领域存在的最大问题,“目前,所谓的大数据基本都是盗取数据、贩卖数据的模式,存在灰色地带,几乎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上海亿达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表示。
目前我国监管政策规定,从事个人和企业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属于征信业务,必须持牌经营,而个人征信业务只有百行征信、上海资信以及央行征信等机构有资格。
王诗强告诉《IT时报》记者,无牌展业、与违规违法机构合作也是风控数据领域存在的问题。“部分数据风控服务商从事的其实是个人征信业务,没有持牌就是违规展业;其次,绝大多数数据风控服务商为714高炮平台、超利贷平台提供服务,这是不符合监管要求的。”
此外,过度索取用户信息也是大数据行业的问题,除了个人信息,还要搜集其亲朋好友信息以用于暴力催收等。
Part.3
迎来洗牌进行时
大数据的初衷是对于越来越多数据的合理及善意的洞察和利用,让生产效率变得更高、让百姓生活更加便利,如今却似乎“走歪”了。
2017年6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在数据运用方面的合法性、合规性规范也对金融机构和数据服务商提出了要求,公民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受到较为严格的监管。对于此类机构来说,无论从外部机构还是内部调用,获取和应用的成本都越来越高。
征信企业、风控服务商的核心依然是数据,在监管之下,他们如何应对这场考验,度过洗牌进行时?
在王诗强看来,首先,数据风控服务商应该积极整改,申请相关牌照,比如从事小微企业数据业务的企业可以申请企业征信备案;其次,提供技术支持的公司最好不要触碰数据,更多的是在技术层面和数据风控建模层面加大投入;最后,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一定要选择持牌机构,不要为714高炮平台、超利贷平台等违规机构提供服务。
公信宝官网截图
在此次被调查的几家公司中,有的是因为与贷款平台合作,选错了合作伙伴而受到牵连。
如果说此次调查是“前戏”,那么更加严厉的监管正在路上。
在京师律师事务所(上海)律师徐延轩看来,技术正在倒逼相关法律趋于完善。“今年5月发布的《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网络运营者以经营为目的收集重要数据或个人敏感信息的,应向所在地网信部门备案,因此,收集重要数据备案制度可能是未来监管的方向。”
作者/潘少颖
编辑/挨踢妹
图片/IT时报 网络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