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上鱼际脉的调神平亢汤

失眠,中医又称之为“不寐”“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与睡眠深度的不足。失眠轻者可表现为入睡困难,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失眠严重的则彻夜难眠。

历代医家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论述层出不穷,归纳而言,大致可以分为饮食不节、病后年迈、禀赋不足以及情志失常四大类。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长,失眠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病证。

故刘绍武先生(以下尊称刘老)从情志失常的角度出发,用协调疗法,自创调神平亢汤,治疗因情志问题所致的溢脉型失眠。

刘老是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及科研工作60余载。刘老毕生研习《伤寒论》,学古创新,形成“三部六病”理论体系,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体会,刘老提出整体气血论,自拟协调疗法,极大的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与有效率。

刘老在治疗失眠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于切诊平脉时出现溢脉的失眠证,更是疗效显著。

刘老通过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发现,出现溢脉的失眠患者大多属于肝郁化火型失眠,运用疏肝泄热、镇静安神的治疗方法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刘老运用调神平亢汤治疗溢脉型失眠的经验介绍如下。

01

肝郁化火、上扰心神为溢脉型失眠的主要病因病机

脉象是中医学特有的名词范畴,是脏腑生理、病理功能的外在表现,其作为中医学诊疗疾病的关键步骤,历来受到医家的重视。

《素问·五脏别论》言五脏六腑之气味“变见于气口”,“气口”则为“寸口”,此处指出寸口脉的独特作用。

刘老以此为基础,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得出“四脉定证,依证定方”的诊疗原则,而溢脉型失眠的诊疗关键在于对溢脉的诊断。

溢脉又称为“上鱼际脉”,指可以在腕横纹以上摸到的脉象,特殊情况下甚至可以直达拇指根部,即上鱼际之处,清代冯兆征在《锦囊秘录·脉诀》明确指出了溢脉的定义为“上鱼者,脉上鱼际者也”。

明代肖京在其《轩岐救正论》中指出溢脉由七情所患,其言“或鳏寡思色不遂,心肝两部则洪长而溢鱼际”。

表明溢脉的发生与人的情志紧密相关,因情志不畅,进而引起的肝阳上亢,常伴随头晕、易怒、心烦等症。

故而溢脉型失眠是因情志异常所致的睡眠困难,对应于中医内科学失眠中的肝火扰心证。

该失眠证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随头晕头胀,其基本病机可以归纳为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郁化火,上扰心神,因肝火上冲故伴随头晕头胀之症。

综上所述,溢脉的出现与情志紧密相关,肝郁化火、上扰心神是溢脉型失眠的主要病因病机。

02

调神平亢汤的方药剖析

刘老毕生坚持“继承为体,创新为用”的学术思想,苦读中医经典数十载,既对经典进行深入挖掘,取其精髓,又推陈出新,顺时代之需,大胆创新。

尤其是“三部六病”中“四象定证,依脉定方”思想的建立,扩大了方药的证治范畴,提高了临床诊断的准确率与有效率。

刘老认为溢脉型失眠的基本病机为肝郁化火、上扰心神,需采用协调疗法,广泛作用于整体,以达到治疗局部疾病的目的,故自拟调神平亢汤。

调神平亢汤的基本方药组成为:柴胡15g,黄芩15g,党参30g,紫苏子15g,花椒10g,甘草10g,大枣10g,生石膏30g,牡蛎30g,桂枝10g,大黄10g,车前子30g。

其功效为疏肝泄热、镇静安神。

主治溢脉型失眠,并可作为出现溢脉型症候的多种疾病的基础方。

失眠虽病因复杂,但由于当今人们思想负担沉重,情绪焦虑,极易导致肝失条达,以致气郁化火,久而上扰心神,因此肝郁化火型失眠较为多见。

而溢脉的形成又多因阳气亢盛,多见于性格刚强,脾气急躁之人。故刘老认为溢脉型失眠因从肝论治,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宜用“协调和解”之法。

调神平亢汤为刘老所创协调疗法中的第一方,由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去铅丹并以生石膏易龙骨化裁而来,又名“柴膏汤”。

其原方出自《伤寒论》第107条“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该篇主治少阳邪气弥漫,烦惊谵语证。

刘老在精研《伤寒论》的基础上,扩大了本方的主治范围,发现其在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上,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尤其是情志所伤导致的失眠证。

因情志内伤多日久而成,疾病病程较长,故需要一定时间的治疗。

原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铅丹有毒性,不宜久服,故用甘草代之,以调和诸药之性。龙骨牡蛎合用,恐收敛之性太过,况肝郁之人,多有内热,故去龙骨,加生石膏,以缓收敛之性,清内化之热。

以紫苏子易半夏,降气而无辛燥之弊,川椒代生姜,温中而不伤阴,所成调神平亢汤方剂性平安全,疗效可靠,便于久服。

总观全方,是一个互相拮抗的标准复合性方剂,全方12味中药,构成8个矛盾面,其中寒有生石膏、黄芩,热有桂枝、川椒;补有党参、大枣,泻有大黄、车前子;升有柴胡,降有紫苏子;散有柴胡,敛有牡蛎。

刘老巧妙地将其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互相牵制,保持平衡,从而达到共同协调人体各方气机的目的。

03

“三部六病”调神平亢汤治疗溢脉型失眠的理论源流

刘老所创“三部六病”中最为关键的学术思想为整体气血论,其认为“机体的整体性表现在气血,通过气血的循行达成机体的统一。

而人体气血的失调,成为许多慢性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因”。

故针对气血的调节,刘老创造性地提出“协调疗法”,为传统的中医发展进行补充,尤其是对于因情志因素造成的心身疾病有着显著的临床疗效。

溢脉型失眠是由于人体情志异常,导致肝郁化火,上扰心神,从而引起的失眠,究其根源是气机的运行紊乱,当以调节气机为重。

后世医家对于调节肝气郁结之气机失调有诸多经验,如逍遥丸、柴胡疏肝散,但未曾形成具体的体系。

刘老通过多年的临床与研究,发现张仲景在治疗非表非里、非阳非阴之寒热错杂证时,以小柴胡汤为基底方,协调整体,调通三焦之气,受之启发,刘老以小柴胡汤为协调疗法之基础方,因半夏辛温有毒,不可久服,故代之以紫苏子,降气利膈宽肠;以川椒代替生姜,温中而不伤阴,并有缓急止痛之功,使修改后的小柴胡汤更加平和,便于久服。因此方具备寒、热,补、泻,升、降,收、散4个方面,故患者凡不出现大热、大寒、大虚、大实之象,均可采取该协调疗法进行整体的调理,以激发人体的自疗能力,达到疏调三焦的效果。

溢脉型失眠的诊疗以寸口形成溢脉为关键指征,其治疗原则为疏肝泄热、镇静安神,即调神平亢。

临床治疗在协调疗法基础方上再加生石膏30g、牡蛎30g、桂枝10g、大黄10g、车前子30g,形成的方剂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之变方。

现代研究表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于肝郁化火型失眠有着良好的调节作用,且具有调节动物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对焦虑行为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但由于铅丹有毒不利久服,故去之;以生石膏代替龙骨,以车前子代替茯苓,化裁而来的调神平亢汤,既有小柴胡汤平调三焦的功能,亦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缓解焦虑、调节睡眠的功效,全方寒热并用,升降并举,收散兼施,补泻共济,对于溢脉型失眠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

04

典型病例

患者某,男,64岁,退休干部,1975年9月23日因“失眠20余年,加重1周”来诊。

患者失眠20余年,多处求医问药,服用诸多西药和“民间偏方”,效不佳,辗转来到刘老处就诊。

患者诉近1周失眠加重,入睡困难,易早醒,周身乏困,日间精神不佳且近两年记忆力减退明显,偶有头痛耳鸣,咽干口苦,舌苔淡暗,苔黄腻。患者本人性格偏执拗,爱钻牛角尖。

诊其脉证,见脉上鱼际,略滑。

西医诊断:失眠症;中医诊断:

不寐(肝阳上亢证)。

治拟疏肝泻热、镇静安神之法,方用调神平亢汤:柴胡15g,黄芩15g,党参30g,紫苏子15g,花椒10g,甘草10g,大枣10g,生石膏(先煎)30g,牡蛎(先煎)30g,桂枝10g,大黄10g,车前子30g。30剂,日1剂,水煎,每次150~200mL,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刘老叮嘱患者要保持心情舒畅,忌食辛辣之品。

二诊(1975年10月24日):患者自诉失眠明显改善,每日可睡4~5h,伴随症状也相继减轻,刘老令其续服原方,守方治疗1个月。

1975年11月27日随访:患者睡眠已恢复至每日6~7h,记忆力明显提升,余证尽消。

按:患者男性,干部,因平素性格执拗,过度思考,暗耗心血,导致肝阳上亢而致失眠。

初诊观其脉象为脉上鱼际的溢脉,刘老认为溢脉的出现主要是肝阳偏亢甚则化火的表现,出现溢脉之人,大多伴有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与患者临床表现完全一致。

故刘老“辨脉定方”,拟调神平亢汤予以治疗。二诊时,患者失眠改善,诸症减轻,故续原方继服。随访时,患者睡眠已恢复正常,余证尽消,可见刘老选方精当,用药准确。

刘老认为:欲调其道,首往四面八方,故自创调神平亢汤,方中有寒有热,有补有泻,有升有降,有收有散,4个矛盾点,8个矛盾面,通过和调达到和谐统一,阴平阳秘,阴阳和,则失眠愈。

05

小结

临床上导致失眠的病因繁多,病机复杂。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加,因肝火扰心所致的溢脉型失眠的发病率逐步增多。

刘老通过结合《伤寒论》与患者共同临床指征溢脉的出现,创造性的开创了协调疗法。

协调疗法之首方调神平亢汤专用于出现溢脉的情志性疾病,以其升降有序、散收得当、补泻并济、寒热共用,保持方剂的平衡,稳定地协调人体内在的气机。通过协调整体,达到治疗局部的目的。

刘老创立的协调疗法,扩大了方剂的证治范畴,并提高了临床的有效率与准确率,值得后人深思与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