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原文及翻译

导语:本篇选自《公羊传》。《公羊传》相传为子夏的学生公羊高所作,它和《左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解释《春秋》的。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文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春王正月》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春王正月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注释

①元年:指鲁隐公元年。

②文王:周文王。

③曷:为什么。正月:阴历每年第一个月。

④王正月:指周历正月。古时改朝换代即改正朔(正月的第一天)。周历以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

⑤大一统:天下统一。

⑥平国而反之桓:隐公打算平治鲁国后,把政权归还桓公。

⑦隐长而卑、桓幼而贵:桓公的母亲仲子是鲁惠公的夫人。隐公的母亲声子只是随嫁来的姐妹。

⑧扳:拥戴。

⑨适:同“嫡”。

⑩立子:立庶子。

名句:

“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立夫人所生的嫡子为国君,只凭年长,不凭贤明;立妾的儿子为国君,只凭尊贵,不凭年长。

译文

“元年”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是指国君即位的头一年。“春”字是什么意思?是一年的开始。“王”指的是谁?是指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而后说正月,这是为了说明是周王朝的正月。为什么说周王朝的正月?是为了尊重周天子的一统天下。隐公为什么不说即位?是为了成全隐公的意愿。为什么说是成全隐公的意愿?因为隐公准备治理好国家,然后还政于桓公。为什么还政于桓公?因为桓公年幼却地位尊贵,隐公年长却地位卑下;他们之间尊卑的差别是很小的,国都里的人没有知道的。隐公年长而有德行,众大夫攀援隐公而立他为国君。隐公在这时要是推辞即位,就不知道桓公是否一定能立为国君;如果桓公立为国君,又恐怕众大夫不能辅佐幼君。所以,总的说来,隐公的即位,正是为了桓公将来即位。隐公年长而有德行,为什么不宜立为国君?这是因为,立嫡子,凭年长不凭德行;立庶子,凭尊贵不凭年长。桓公为什么尊贵?因为他的母亲尊贵。母亲尊贵,儿子为什么就尊贵?母凭子贵,子凭母贵。

读解

本篇选自《公羊传》。《公羊传》相传为子夏的学生公羊高所作,它和《左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解释《春秋》的。《左传》详于记事,《公羊传》、《谷梁传》着重解释经文。本篇是《公羊传》的第一篇,解释《春秋》鲁隐公元年第一句经文“元年,春王正月”,阐明君位继承的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目的是防止因争夺君位而引起祸乱。

《公羊传》、《谷(谷)梁传》、《左传》是春秋三传。《春秋》的文字简约,意义晦涩,单读经文,不能明白其中的涵义,《公羊传》就是《春秋》的注释本,解释经文中隐微语言的深远意义。他的体例是先引用经文,然后自问自答,逐句解说,解说的重点是儒家的思想。

“元年”的“元”字与《易经》中的“元亨利贞”联系起来看,是“始”的意思。天道由“元”开始,《春秋》以“元”开始,其中每代君王的纪年都从“元年”开始,意味着《春秋》源于效法天道,国君治政首先要效法天道。

依夏历,“春”是一年四季的开始,是万物发生的季节。地道顺应天道,在人间表现为四季循环,由此而体现生生不息,所以,“春”意味着国君治政要效法地道。“王”是人中最高者,是效法天道和地道而且能贯彻人道的象征性人物,“王”意味着君王治政需要贯通天道、地道、人道。在夏历中,“正月”是十二月之首,概括起来就是四季,再概括起来就是春秋,十二月无非就是阴阳的消长。正月对应《易经》的“泰卦”,是阳气已经占主要地位的一卦,正道由此而开始。总之,元年体现天道,春体现地道,王体现人道,正月体现对天道、地道、人道的开始贯彻。

鲁隐公只是诸侯国中的一位国君,诸侯国的国君是无权称“元年”的,也就是说无权“立元”、“改元”,只有统辖各诸侯国的天子才有此权。在此,称“鲁隐公元年”,是《春秋》认为,周天子已经失去其德、位、权,亦即已经是天下无“王”的时代,因此,《春秋》要“改元”,而另立其“元”。王和国君都可以称为“君”,君王治国的道理是相同的。此处是以鲁国假托为王所在的地方,叫做“王鲁说”。为什么假托鲁国是王所在之地呢?为了说明君王治国如何实行王道。历史事实之中,鲁国国君不是“王”,在此孔子也不是要把鲁国国君当作王,而是把鲁国国君假托为实行王道的现实之中的象征。“年”是十二月的总称,由“元”开始的“元年”,意味着王道要开始落实到政治之上,而且首要的是要效法天道。在“元亨利贞”之中,四者各自对应着“仁礼义智”,所以,“元年”意味着王道从“仁”开始。

在“元亨利贞”之中,四者各自对应着“春夏秋冬”。无论人世间有多少年,无非春夏秋冬的无限循环,而春季是其每次循环的开始。四时是阴阳之气的消长,因此,无论多少次循环,也都只是一气之转换,君王的变换,朝代的变迁,其中不能断绝的是这一气的贯通。阳气产生于冬至,到立春之时,已是三阳开泰的时候,天气开始转暖,万物开始发生,庄稼开始播种。春季不去播种,秋季不得收获;国君不行仁政,庶民不得安宁。四时之中,生长敛藏,只不过是天地之道生生不息的体现。

王指的是谁?说的是假设出来的符合道德礼义的“文王”。这个“王”不是指周朝的任何一位“王”,也不是指鲁国国君,而是假托出来能够贯彻王道的“王”,目的是要说明人类如何依照王道来治理天下。什么样的人才能叫做“王”?必须是能够效法天道、地道、人道而且将三者贯通起来的人。现实的掌握政权的国君,假如治理天下不遵循王道,就是不合格的王;背离了王道,国君却自称为王,便是窃取王的名号的“僭称王”。因此,这里的“王”,是“王”的原则与标准,可以用来指导现实的国君;当现实的国君依据这个原则与标准去治理天下的时候,便是在逐渐接近“王”的标准;不符合这个原则与标准,可以依据这个原则和标准进行批判。为什么说是“文王”?因为“文”是道德礼乐的意思,“文王”便是遵循道德礼乐并且推行道德礼乐的人。

为什么先说王然后才说正月?因为是文王所颁布的历法的正月。为什么说是“王正月”?是为了强调王道统一于道、天下统一于王。“元年”体现天道,“春”体现地道,“王”体现人道而且要贯彻天道、地道和人道,所以,“王正月”是强调王道统一于道。国君治理天下,不能没有统一的历法。《论语》中说“行夏之时”,《孔丛子》中说,夏时合天道,所以,王道政治使用夏代所用的历法形式,以正月为一岁之首,并由国君颁布于天下,共同遵行。所以,正月必须是王之正月,不能各国各地自行制订颁行。这就是“大一统”的意思,也就是强调天下统于“一”,这个“一”在原则上是指“道”,在现实中则是指“王”。“道”不行于天下,就无所谓“王”;“王”的政令不行于天下,天下必乱。

(0)

相关推荐

  • 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八)王道微缺,周王朝由盛转衰的拐点

    在上篇文章中,重点聊了周康王在位时的一些内容.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偌大的周王朝也是如此.历经了武王.成王.康王三代英主之后,盛极了的周王朝也开始迅速的走向了下坡路.这也要从康王的继任者,周昭王&quo ...

  • 公羊笔记四——三个字,一块大号遮羞布

    4.秋,七月,天王使宰咺(xuān)来归惠公仲子之賵(fèng). 6.冬,十有二月,祭(zhài)伯来. 先看第4句: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 天王是谁?就是周天子,也就是周王.为什 ...

  • 公羊笔记(一)——元年春王正月

    <春秋>开篇第一句话是: 元年春王正月. 按现代汉语,这句话是无法理解的,因为它只是把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汇总了一下,既非主语又非谓话,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那么著名的<春秋> ...

  • 杨朝明:无为才是大格局

    来源:孔子研究院 说到"无为"这个词,人们首先会想到老子,认为它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似乎与孔子没有什么瓜葛.其实,在孔子学说中,"无为"同样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也是 ...

  • “大一统”与“大统一”不能混为一谈

    公羊高, 战国 时齐国人,其所著的<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 最近,电视剧<大秦赋>热播,引发了人们对&quo ...

  • 【推荐】一统与正统——公羊学大一统思想探本 | 陈静 朱雷

    一统与正统 --公羊学大一统思想探本 陈静:朱雷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来源:<中国哲学史>2020年第6期 摘要:本文分别考察了<公羊传>.董仲舒 ...

  • 春秋与读书生活 | 元年春,王正月

    <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孔子作春秋,按照史记的说法就是:"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 ...

  • 阅读羊庄(二)

    本文作者(后)仔细观看土城老城墙遗址 也许你不熟悉它,薛河在这里绕三绕,留下了多少动人的故事:也许你不了解它,群山拱卫着热土地,书写了多少代人的梦想.滕州羊庄镇不被人熟悉和了解,但是它是一个有山有水有 ...

  • 【公羊传】公羊传原文及翻译

    [公羊传]公羊传原文及翻译来自资料大全2018年最新推荐.导语:本篇选自<公羊传>.<公羊传>相传为子夏的学生公羊高所作,它和<左传>.<谷梁传>合称& ...

  •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唐代]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qu ...

  • 察传原文及翻译

    察传佚名[先秦]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 ...

  • 旧唐书·刘武周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刘武周,河间景城人.骁勇善射,交通豪侠.其兄山伯每诫之曰:"汝不择交游,终当灭吾族也."数詈辱之.武周因去家入洛,为太仆杨义臣帐内,募征辽东,以军功授建节校尉.还家 ...

  • 『古文典籍』公羊传原文及白话文阅读

    公羊传 朝代:春秋战国|作者:公羊高| <公羊传>又名<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 ...

  • 公羊传原文及白话文阅读

    <公羊传>又名<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 ...

  • 《晋书·嵇康传》原文及翻译

    晋书 原文: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     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 ...

  • 《南史·王僧虔传》原文及翻译

    南史 原文:     王僧虔,金紫光禄大夫僧绰弟也.僧虔少时,群从并会,客有相之云:"僧虔仕当至公,余人莫及."及僧虔弱冠,雅善隶书,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非唯迹逾子 ...

  • 《清史稿·孙嘉淦传》原文及翻译

    清史稿 原文:     孙嘉淦,字锡公,山西兴县人.嘉淦故家贫,耕且读.康熙五十二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世宗初即位,命诸臣皆得上封事.嘉淦上疏陈三事:请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上召诸大臣示之,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