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建立以前,“朕”是第一人代词,人人可用,不分贫富贵贱,该字在商朝时期便已经出现,《说文》中对“朕”字的解释是:“朕,我也,阙。”段玉裁(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注分析朕字之构形之义是:朕,从舟,灷声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战国·屈原《招魂》在秦朝建立以前,“朕”是第一人代词,人人可用,不分贫富贵贱,该字在商朝时期便已经出现,《说文》中对“朕”字的解释是:“朕,我也,阙。”段玉裁(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注分析朕字之构形之义是:朕,从舟,灷声。
大图模式除了“朕”,余(予)、我、吾、印、台等都是第一人称代词。然而秦朝建立后,“朕”字脱颖而出,成为了皇帝专有的自称,其他任何人皆不可再自称为“朕”,皇帝的命令叫“制”或“诏”,那么秦始皇为什么从这些第一人称代词中独独选中了“朕”?历朝历代的皇帝也都以“朕”自称,它有着什么样的奥妙?
大图模式专家经过分析,认为朕的本义是舟的裂缝,“朕”字的甲骨文字形结构与现今的简体中文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左边为“舟”,相当于是一条船,右边像是两手捧着一个竖立的工具。而从结绳记事、图画到汉字的形成,都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甲骨文学者华强通过分析殷商时期的社会背景,结合甲骨文字形结构的研究,讲到:“在殷商时期,工匠所使用的工具都是有标准的,‘朕’字拆分后,两手竖立的工具应该是造船用的标准件,而皇帝,则是一个国家中最大的标准件,他的意志便是标准,因此秦始皇才会选择用‘朕’自称。”
大图模式但是“朕”字的字形结构发展至战国时期,已经有了一点点变化,左边依然为舟,右边是“灷”,即为火种,也就是说“朕”可意为“舟中火种”。许多学者认为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很可能就是源于此。众所周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4000年前,黄帝和炎帝部落在这里联盟、繁衍,形成了华夏族,而人们都是在水流边生活,船的作用很大,有船能方便出行,有船也就可以下水捕鱼,获得食物,相对而言,拥有且善于使用船的人,往往比其他人富有、强大。
大图模式其次再讲到火种,火种的来源虽不是像神话传说中所讲的,是普罗米修斯将火种带给了人类,但火种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极为重要,可以说从人类认识、使用且掌握火种起,人类文明进入了新的阶段。人们发现火种不且能让食物的味道变得更好、在寒冬中用以取暖,还能驱赶野兽,人们之所以会抱团生活,就是因为要对抗猛兽所带来的威胁。久而久之,人类群体的生活模式从简单变为了复杂,又从混乱变得有秩序。
大图模式远古及先秦时期,负责火种的都是首领级的人物,在群体中拥有很高的地位。因此同时拥有“舟”和“火种”,也就意味着一个人处在了顶峰,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中也已经出现了造船工场,能够制造战船,秦汉时各代皇帝也尤为重视船只的建造,是造船史上的一个高峰。由此也能够明白,秦始皇为什么要选择“朕”字,秦始皇作为首个完成大一统的君王,也自认为功劳无人能够匹敌,为了能显示出自己的尊贵,秦始皇首称皇帝,自称“朕”,并且下诏,天下文字中不能提到皇帝的名字,要避讳。
大图模式文件里要是有“皇帝”、“始皇帝”等字句,就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并且还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作“玺”;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不过在真实历史上,并不像电视剧中的那般,历朝历代的皇帝都随时随地将“朕”挂在嘴巴上,更多情况下,皇帝会在诏书和官方的一些文书上使用到自称“朕”,在平常,皇帝更多的会自称“吾”、“孤”或是“寡人”。
大图模式明清两朝时皇权逐渐提高,有些明代、清代的皇帝口头自称“朕”的情况就多了些,至于自称“孤”或“寡人”,并不是说皇帝孤家寡人一个,而是皇帝贵为天子,无人能及,此外在先秦时,各诸侯国的君主便常自称“寡人”、“孤”,指的是寡德之人,古人们对一个人的品德尤为重视。另外秦汉后,百姓们虽不自称“孤”等,但历来权臣把持朝政,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等分裂局面,王爷以下的贵族也自称“孤”。
大图模式唐以后,皇帝自称“寡人”的情况就少见了。在2000年的封建王朝中,皇帝的身份虽然尤为特别,但各方势力的发展,也都可能与皇帝的位置发生冲突,因此皇帝忌讳“功高盖主”的现象,历来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