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民俗:叫媳妇儿

鲁北农村有个习俗“叫媳妇儿”,就是把已经定了亲,但还没过门的准儿媳妇儿,叫来婆婆家过年。日子一般选在腊月廿八廿九,或是大年初二初三。“叫媳妇儿”是很隆重的事。这一天,男方家大爷、大娘,叔、婶子,哥哥、嫂子,姑、姨,舅、妗子都要到场。主家摆上酒席,宴请招待。

我婆家在麻大湖边,“叫媳妇儿”是村里有儿子的人家最盼望的事情。二嫂家是在今年大年初二“叫媳妇儿”的。一大早,我就到了家。进门就看见二哥、二嫂忙得不亦乐乎。二哥袖子挽得老高,正在切菜,旁边是收拾好的一碟碟的冷盘。二嫂在炉前,洗择蔬菜。炉子上的水壶正“呼哧呼哧”地冒着热气。看我进来,二嫂说:“你把这几样菜焯焯(chāo,博兴方言liào)。”我不敢怠慢,赶紧焯菜。焯完菜,又跑到南屋给柴灶添柴。火烧得很旺,通红的火苗呼呼往外直窜。灶上的大锅里炖着一满锅笨鸡,热气腾腾,香气四溢。我又添一把木柴,再加一碗热水,继续炖。东屋的暖气炉子上,煮着一锅排骨,排骨的香味早已飘满了院子。“快,给我拿板子(菜板),我拾掇鱼。”二哥切完了菜,又来拾掇鱼。那两条大鲤鱼还在不停地动着,鱼眼睛瞪得大大的,似乎也想瞧一瞧新媳妇儿。二哥干净麻利地把鱼收拾好了,然后粘面粉,裹鸡蛋,上油锅炸。接下来还有很多活,炒菜,馏馍馍,洗水果,扫地,搬桌子,安席……

二哥、二嫂不知是因为忙碌,还是因为兴奋,脸上红扑扑的,眼角眉梢带着隐藏不住的喜气。“儿媳妇儿第一次进门,看把二哥、二嫂乐成啥样了!”我打趣道。“不是第一次,来了好几次了。”二嫂低声跟我说。其实不用二嫂说,我也明白。现在的年轻人谈对象,进展特别快。手机微信、网络QQ,恨不得天天黏在一块。哪像我们那时候,定亲了还没见过几次。我们的父辈就更惨,男女授受不亲,大多数是进了洞房,才知道丈夫(妻子)长什么样儿。

十点多,大嫂来了,三嫂来了,立刻加入了做饭的行列;大姐来了,二姐来了,三姐也来了,她们忙着刷碗洗水果。二嫂的姐姐来了,妹妹来了,娘家嫂子来了,兄弟媳妇儿也来了……乡村里就这么个好处,一家有事,一大家子人忙活。一家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说说笑笑,边聊天边忙活,其乐融融,让这个冬日也格外温暖。

十一点半,“新媳妇儿”终于来了。说是“新媳妇儿”,其实还没过门呢!不能算作媳妇儿。在鲁北农村,还延续着长者不直喊儿媳妇儿名字的习惯。比如,刚进门的儿媳妇儿,就会被喊成“谁家的”;生了孩子,就变成了“孩子谁他娘”;实在没办法,就喊“那个谁”,媳妇儿知道那是长辈喊她呢!

“新媳妇儿”穿着高跟鞋、大红外套,袅袅婷婷地走进院子。见到一院子的人,看到这么多期盼的目光,她愣了一下,脸红了。我知道,这么一院子的人瞅着她,这小妮子害羞了。二嫂赶紧擦擦手,迎上去接着她,领着她认识今天的所有亲戚:“这是大娘,三娘,大姨……”她有礼貌地喊着,好看的眼睛里洋溢着羞涩、好奇和某种期许。

简单的寒暄后,几个年轻人陪着“新媳妇儿”说话,我们开始摆菜上席。菜摆了满满两大桌,男人们在西北屋,女人们陪着“新媳妇儿”在东北屋。按辈份坐好,筵席正式开始。“新媳妇儿”很快活,褪去刚进门的羞涩,很快跟大家说到一起了。看得出来,她对这个新家,还是很满意的。饭后,收拾好桌子,二嫂摆上花生、瓜子、糖,端出洗好的苹果、梨、柚子,让几个亲戚陪着“新媳妇儿”聊天。两个一伙,三个一堆,边吃边拉呱。

这时候,从外面走进几个街坊邻居。他们是来看“媳妇儿的”。甭管是谁家来了“新媳妇儿”,大家都要去看一看,比一比。看看谁家的“新媳妇儿”漂亮,穿得好看,会说话,会来事。几十年了,在村里,这个习惯一直延续着。孩子们也来看“媳妇儿”,也不用主人家让,抓着桌上的花生瓜子就吃。现在生活好了,好吃的东西也多,尽着孩子们吃。家家都这样,习惯了,谁家也不计较。看着孩子们精心挑选吃食,我想起小时候,去看邻居新媳妇儿分到的那块糖,藏了很久,也甜了很久。

送“媳妇儿”,是最隆重的了。作为准婆婆,二嫂早就准备好了红包。再给“媳妇儿”提上大包小包的礼物,这是给她爹娘准备的。然后,一大家子人前呼后拥地把“媳妇儿”送出屋子,送出大门,送到街上,看着她上了车,目送车子走远。至此,“叫媳妇儿”这件事才算结束。

看着远去的“媳妇儿”,看着闹哄哄、喜洋洋的场面,我想起了二十三年前,我第一次来婆家的情景。同样的过程,同样的经历,同样的场面,同样的热闹。只是饭菜没这么多,条件没这么好。那一次,我认识了这个家所有的亲戚,也让他们认识了我这个来自他乡的“媳妇儿”。就如同今天,我们认识了新“媳妇儿”,新“媳妇儿”也认识了我们一样。这一天,我成了老段家的一份子。尽管还没过门,老段家的老老少少已承认了这儿媳妇儿的身份,我也就提前成了老段家的人。

时光轮回,二十三年前的情景再现,但比当初更红火,更热闹。

我明白了:“叫媳妇儿”就是让夫家的所有亲戚认识、评价,最终接受这个未来的新媳妇儿,为新媳妇儿融入大家族举行的特别的、隆重的仪式。

作者:盖建红,山东博兴县人。中学教师,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发表小说《下雨了》《夭夭的浪漫事儿》,散文《无花果》《一碗馄饨》《听雨》等。

(0)

相关推荐

  • 成 亲

    成  亲 盛夏的广饶大地,万木争荣,硕果飘香.在广饶东南乡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有一个小村今天格外地热闹.从路口到村口,再到锅底家的家门口,间隔不远就插着红旗.面面红旗迎风飘扬,让走在这条路上的人,不知不 ...

  • 张会民:喝酒

    人一生获取的许多东西都是恒定的.比如酒,一辈子能喝进肚子里多少,也是恒定的.年轻时风风火火地灌到肚子多了,到一定年龄,肠胃就嘈嘈嚷嚷着不让再硬灌了,也灌不进去了.实在是酒瘾犯了,只能浅尝辄止地低斟浅酌 ...

  • 【金小说】焦振丨那个蓄着胡子的青年(下)

    作者简介 焦振,1997年7月出生于河南省鹿邑县,河南安阳工学院大一在读.爱好文学,喜欢创作,此篇为小说处女作. 那个蓄着胡子的青年(下) 八 过年的脚步一点点走近了,江民感到很高兴,原因很简单:只要 ...

  • 山东滨州小众旅游地,古韵十足的魏集古村,鲁北民俗文化体验地

    在大楼里工作久了,就想回到大自然彻底的放松自己,在山东滨州就有这么一个小众旅游地,同时也是鲁北民俗文化的体验地,魏集古村落就是这样一个能让精神回归自然,让沉寂已久的纯真从尘嚣烦扰中惊醒,让阳光透过肌肤 ...

  • 鲁北民俗:正月二十五“填仓日”

    题填仓日 (平水韵) 一夜东风万物苏, 春池水暖旧痕无. 农家又到填仓日, 祈盼年丰画囤图. 在鲁北滨州我的家乡,过完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初五"破五日"可谓仅次于初一的又一个&quo ...

  • 鲁北民俗:乐丧

    我的家乡在鲁北平原上,与山东其他县市相比没有什么特别的土特产,没有伟大的人物诞生于此,更没有特别的名胜古迹.总之她很普通.但家乡的一种风俗,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乐(音luo)丧 ...

  • 春天的客家民俗盛典,兴宁陂蓬春祭“美女献花”热闹非凡

    2017年3月19日,广东兴宁市径南镇陂蓬(大陂蓬,含坪埔.陂蓬全境各柏塘部分地区)陈氏开基祖婆熊大嬬人在兴梅二地的裔孙约600人,代表祖婆全体后裔10万大众,越岭翻山到西山嶂祖婆福地"美女 ...

  • 中国古代神话考(二)--神话中的民族精神与民俗

    ※ 民族精神篇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品格.价 ...

  • 【随笔】乾州蕞娃:传统民俗之售卖梨膏糖

    [内容提要]之所以有这样一篇文章,是因为小时候那个卖醋的礼泉人,他的声音极富穿透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些年在整理地方文化.民俗的时候,我就想着把这个也作为一项内容整理出来,只是因为难度大,且时间 ...

  • 【 民俗探讨】如何理解“不怕蛤蟆进家门,就怕三树立门头”?

    如何理解"不怕蛤蟆进家门,就怕三树立门头"? 关山听风 在农村,蛤蟆和树木是常见之物,人们经常与他们打交道,自然也就产生了相应的民间风俗,也流传着一些俗语.那么蛤蟆进家门与三树立门 ...

  •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民俗别称(常识大全)

    [五大瑞兽]龙.凤凰.龟.貔貅.麒麟 [十大名酒]茅台.五粮液.洋河大曲.泸州老窖.汾酒.郎酒.古井贡酒.西凤酒.董酒.剑南春 [十大名河]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黑龙江.淮河.汉江.湘江.鸭绿江. ...

  • 方言与民俗(音频)|穆晓莹:穿过岁月的那一声叫卖,你还记得吗?(中山石岐话)

    穿过岁月的声音 "玻璃厂雪砖--"这一声充满了味道的石岐话叫卖,来自石岐的一位"网红"阿姨.她在旧城区光明路一带的小巷,用三轮车载着木箱卖雪砖,已经有30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