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骄戒躁细慢功,文里文外论涉拳
连续几周的集练,强哥和伟城,阿深阿安,都不断发现小珠一些新的旧的问题,多在基本步的身态步法上表现。
问题的多样和顽固,让小珠对108的心态也发生着变化,有点着急,却因基本要求还没做到,而不敢走得太快。有点好强,因自己有学了多年拳的资历心,没有功也有劳。
阿深学拳才半年多,旁边看小珠打拳,也指出她这里紧了那里塌了,这让她犹为容易心生不忿。有一阵子因阿深所言直率,小珠那平抑着的小骄傲差点要蹦起来:你才学了多长时间?我学了练了满打满算也有十五年了!
这个心念在心底里从隐到现到欲蹦出来,只是短短的一瞬间!幸而小珠觉察了,深吸一口气,甩甩头,有个声音与自己说:既然你已学了十五年,那为什么别人学了半年的,也能指出你诸般不对呢?他指出来的问题是真实存在的,改就是了,学拳打拳的时间年份能证明什么?太极拳不会因为你待的时间长就多给你什么,明理才是关键,有就有,没有就没有,这不是你一直强调的太极拳的可爱可敬之处吗?
小珠那一口忿忿不平之气,就此消散。
这让小珠有非同平常的感受。平时怎么耐心忍让也好,当情绪积累到一定阀值的时候,往往就会冲动失控。无论是发生在自己,或是别人身上的这类事件,见得多了,就会担心自己在情绪的临界点时,自己还是否能把控自己。这个控制力,小珠觉得自己正是缺乏,但她向往。
“下巴收好,下巴不要扬起来!”
“肩打开!师父不是说要解锁吗?这么快就忘记了!”
“手前展时,肩要有后拉之意,才是阴阳嘛……”
“委中撑开啊!撑开!”
“扣脚没到位,差一点也是不到!你扣正了,委中自然是撑开的。扣不了?强制自己也要扣到位!”
“上步时起伏太大了!实脚的胯膝足到位后就定住,身轴的角度变化也不能牵扯胯膝足的稳定!”
“对了!定住后再做手的动作!三动三不动啊嘛!该不动的不动,动的才动!”
“腕点!腕点没有!你的勾手变成勾爪了!腕点是你手上的准星,腕点没有,怎么有手的变化!”
“动作将动未动时,先将自己都松下去,再动嘛!”
“脚板不要踩死了!你想脚板下就要踩到狗屎了,你还会实实在在地踩下去吗?你肩紧,也是因脚踩死了啊……”
……
这个阶段,小珠顾不了什么轻、松、圆了,动作套路只能打下来。至于拳架的招式动作打得规不规范,标不标准,小珠已放下这样的想法,觉得还是要在基本要求上磨。
“……这拳啊,打得一点都不自在!学了又怕忘记,记着又要改旧的,改了又不容易稳定,今天改明天还犯!愿望是好的,想学好拳。现实是骨感的,不行就不行!”小珠对自己讲。这些新老毛病要改掉,真是如抽丝般细慢,心急不能,无可奈何。
心里却感踏实,虽然轩源不能常出来,但有这个友好学习的氛围,有不明白的可以问,有不对的有师兄提醒修正,小珠的心很安定。
根据这段时间的学拳体会,小珠写了一些感想心得,发在自己的空间日志上。
“拳练精气神,需要形去作直观的表达,形关是很重要的迈入太极拳门槛的一步。
形关涉及动作结构的合理性与常态性。合理性需要明理的老师调形试架,常态性就是自己坚持不懈地练习日久成为形体记忆,一举手一投足就有,而不是思前顾后,耽于手脚。
这个过程,意是密不可分地参与其中,从笨拙到轻灵,从呆滞到圆活……需要时间与汗水,需要各种练习加强(包括静坐,桩功)。需要对理论的学习与理解。想跨过这个艰苦的过程,直接借生硬的形去表更高层面的拳意,这是缘木求鱼。
初学太极拳,必得借形说理,所以先以形体动作入手,什么是阴,阳,虚,实,轻,重,浮,沉,开,合……不得不把整一的状况分拆讲述演练,从每动的势,到身体七星如何安排,细致到身如何立,步如何出……
如果学者已经明白形上这些东西是为了表达什么道理,而且自如运用,那自然不必大费周章,把一个本然的,极合理的动作如此这般折腾。
可是,对于大多数人,就算让他解释一个最日常应用的走步,也未必能从太极的理念入手阐述。现在借太极拳这个法门,去学道理,启发心智,向自然学习。
例如为什么行拳要百会虚领,迈步如猫行?为什么弓步虚脚撑,实脚虚?坐步要收胯后坐?为什么不用拙力,要被动行拳?有人说自然就是太极,那为什么修习太极拳,却与所谓自然姿态那么不同?而我们日常的自然姿态,究竟是习惯还是自然而然?我们生理进化,物质便利所带来的姿势的改变,是先天性,合理性么?我们会不会,把“习惯”与“自然”模糊了界别?
或许又会有人说,那就算学了太极拳,灾难来临,也不能幸免啊,难道还真成了仙,能飞起来?我认为,这是借拳,悟得自然的广大深遂;借拳,明白人身,心智的有限;借拳,修习我们的心性,让它不致于如野马,狂傲,浮嚣……
人身外是广阔宁静的大地,是无垠,深遂的宇宙,而这一切,就是自然……
自然让我们生存,创造。自然更让我们敬畏!敬畏自然,让我们时时反省,警觉自己的所作所为,会不会失却适度,换来痛苦。
所以,在修形的过程中,渐渐明白这些道理,让心灵得到滋润,平复争斗、纷扰、狭隘之心,而生发包容、慈悲、喜悦、大爱之心,这些随之而来的心性的转变,深化了拳,那形早就不是只有肢体动作的形了,她有了内容。而命运,随着心性的转变,当然也就有了不同。
当盘拳时,意之所向,形之所趋。意植根于哪里呢?没有对周围世界的深刻认识,只局限在自身里面打拳,意也是空白无意义的。意不是抽象的,她是人对事物认知的表达,如,当意向是孔武有力的,形也就表现得亢张奋举;当意向是温和淳淳的,形就显出平和朴实;当意向是百花开放,生机无限的,形也如水滴荷塘……所以,只强调意,却不理会,不探求心对世界的认知,那还是局限在形中。
不赞成苦练、蛮练。重视形,是重视这个修形的过程,让身体动作结构合理化。从拳势、推手的体悟与理解中,不断印证、运用拳理,不断增强感应度,不断理解何谓有招与无招……于动态中悟出太极拳古老朴素的哲理。
这个过程中,形不断地在修正,心不断地在苏醒,二者互相协调合一,这是变化的过程,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
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死守形,不明心意不对。不要形,只逐所谓的意也不对。形与意是不可或分的,是阴阳相济的。
所以,老师讲一个弓坐步,除了按要求去练到,还要想为什么这样练,日常生活中,如何把这些理贯通进去?由一及万,由点及面,由拳至生活的方方面面。
到今天,在师父、师叔和师兄们的帮助下,我从对形的学习、练习中,粗糙地掌握一些运动规律。但在不时的录下拳照中,还是看到有很多阻碍,这些阻碍,很顽固,很执着,需要一点一点地去改变。
对拳论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理念上,更应该落实到实处,时时检验自己,比照,发现,纠正,再比照,发现,纠正……从以前形上的虚实不明,以至阴阳不清,转换突兀,笨重迟滞,现在渐有改善。一步一步,不断分析自己,反省自己,就算走得慢,却觉无限宽慰。因为认识自己,征服自己,才是最难攀的高峰。”
文章发上空间两天后的晚上,小珠的手机响起,是轩源打电话来!
“小珠,我看了你写的文章了,写得不错!看到你的思想转变是很大的,好的我就不说了,我讲讲我的几点看法,你参考一下。”
“一是知易行难。有的人满足于听到,以为看到了听到了就知道了。但是太极拳是实证的文化,一定要通过自己长期的练习和揣摩,有了真实的体会,所表达的拳理才合道。如果人云亦云,只恐增加的是对太极拳的神化或误解,而对太极真意始终不能触及。”
“光说不练假太极,那只练拳不谈理论也是不行的,拳理拳论是练拳的纲领总要,练是为了明理,明理更促进练习,两者不可分。光说不练,或光练不说,都不利于太极拳的良性发展。”
“说理论,是比较容易懂,但通过实践去检验,却是相当困难的,这是知容易,行却难的现实。比如有说松空是太极拳的灵魂,物质的本质是空的,人家一摸你,却还是摸到实的,这就不能说明问题。如果人家摸到你也是空空落落的,这就通过有相去解释了松空这个原理。所以不能只是知道,还要做到,这是最难的!”
“第二点,形与意的关系。你在文中说,只形不意不对,只意不形也不对,这在一定层面上理解也可以。但是本来,形与意就是不分开的,初学拳的时候似乎是顾不了那么多,但在学、记的过程中,意就在参与的,并没有分开过。致现在这样的说法,大概是将意高级化了。比如与初学者说,先把动作学会,再研究进一步的东西,就是将意当作进一步的东西而待之。但意是随着拳的学习而熟识巧用,须臾不离的。只是后者,意的作用就更显现,更高层次一点而已。”
“三是太极与无极的关系。万千归阴阳,阴阳一体,即太极。许多人只停留在这一点上,忽视了太极被囊括在无极之中。至太极,还需至无极,才究竟的。太极者,无极而生。太极与无极,是子与母的关系,练拳或其他诸般法门,是知其子(太极),知子复归其母(无极),这才是大道!”
小珠静听着轩源说的这一番话,他思维慎密,条理清晰,一下子就将小珠的认知短板揭示,小珠心里认同,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