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西语译者谈西班牙诗人塞尔努达
塞尔努达画像
近日,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西班牙著名诗人塞尔努达诗集《现实与欲望》。在新书首发式上,北京大学西葡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振江,塞尔努达诗选集《致未来的诗人》译者范晔,以及《现实与欲望》的译者汪天艾齐聚一堂,畅谈西班牙语诗歌以及他们对塞尔努达的理解。
西班牙诗人路易斯·塞尔努达1902年出生于塞维利亚,1938年因西班牙内战开始流亡,此后二十五年辗转英、美、墨西哥直至去世,终其一生未再回国。 他的创作生涯是对欧洲诗歌财富的缓慢继承,风格先后受到法国超现实主义、荷尔德林以及十九世纪以降英国诗歌的浸染,被西语世界二十世纪下半叶的数代诗人奉 为经典。
在超现实主义中寻找诗歌的现代精神
北京大学教授赵振江今年76岁,比汪天艾整整大了50岁,他笑说自己和范晔、汪天艾三代人真正诠释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赵振江说,西班牙语的诗歌非常丰富,因为它不单存在于西班牙本土,还包括广大的拉丁美洲。但是,国内的西班牙语译者仍然比较缺乏。
他介绍说,20世纪的西班牙有个光辉灿烂的诗人群体,叫“1927年一代”,目前国内介绍得较多的是加西亚·洛尔迦,洛尔迦和塞尔努达是同一代诗人,但 洛尔迦的影响非常广泛,比如北岛、顾城受他影响非常大,而塞尔努达因为长期流亡国外,加上诗歌里的超现实主义色彩更浓一些,国内的译介相对比较晚也比较 少。范晔翻译的《致未来的诗人》以及旺天艾翻译的《现实与欲望》,填补了诗歌翻译界塞尔努达这一块空白。
赵振江说,“1927年一代”的诗人们将新颖、现代的创作手法和技巧引入古老的诗歌传统,在西班牙诗坛掀起一场革命。塞尔努达在自己的诗中,运用了大量 的欧洲文学样式,包括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来表达对于自我的寻觅和认知。塞尔努达在超现实主义中寻找诗歌的现代精神。对他来说, 超现实主义不仅仅是一种风格,一种诗歌流派:它是将诗歌融入生命的一种尝试,一种对语言和制度的颠覆。对他来说,超现实主义是一种解放运动,而不是诗歌或 者意识运动,是西方世界的最后一次伟大的精神震撼。
呈现比较全面的塞尔努达
《现实与欲望》译者汪天艾是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文哲系的在读博士生。她给读者介绍了这本诗集的特点。她说,塞尔努达是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诗人,以较为完整的形态呈现他一段时期的作品,不管是对研究还是理解他都很有帮助。《现实与欲望》收录了塞尔努达自己编定的1924到 1938年流亡前在西班牙创作的全部诗歌一百一十八首,以及他没有收进全集的未出版手稿。“我挑了十九首在附录里,还有八篇以文学为主题的文章,希望给大 家呈现一个比较全面的塞尔努达。”
另一个特点是这本诗集 的注释很多。“作为译者我做了两百多处注释,计一万三千多字,包括一些创作背景,可联想和参考到的出处,也包括我自己——我的本科毕业论文、硕士论文到现 在的博士论文都在研究塞尔努达——读到的各类文献,对感兴趣的读者能提供帮助的内容,我都放在了注释里。序言是请我的博士生导师何塞·特鲁埃尔·贝纳文特 写的,他是西班牙研究塞尔努达首屈一指的专家,他把《现实与欲望》里包含的七部单行本逐一进行了介绍,也对塞尔努达在西班牙诗坛的情况做了定位,是比较好 的导读。”
在回应时代的同时,也能忠实于自己
“塞尔努达的东西就像透明玻璃杯里的风暴一样,表面看很沉静,但里面有巨大的激情。你看着好像不动声色,文字间却有情绪的猛兽,你稍微一回头,一不留神 就把你扑倒在地。所以越是跟你个人的经验情感产生共鸣或冲击的东西,越难细细地客观理清到底是什么地方发生了这一切。当你能够说清楚是什么东西造成的时 候,对你的这种冲击和影响可能也就失去了。”北京大学西葡语系教师、《致未来的诗人》译者范晔这样说。
这两年,读了塞尔努达一些流亡后的诗歌,范晔有了不同的感悟。“塞尔努达并不完全是离群索居的,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他也有过对社会活动的投入,也有对身 处的历史时代的关注,他不是人们想象的象牙塔玻璃宫殿的诗人,而是关注内心自我而不逃避世间的人。”范晔想起墨西哥著名诗人帕斯对塞尔努达的描 述,1937年,西班牙内战时期,塞尔努达上山打游击,但他和别人不一样,随身背的小挎包里放着一本荷尔德林的诗集。“这是矛盾和悖论的时代中一个诗人的 形象,他属于那个时代,为他的时代做回应,但同时他也没有改变,为了屈从或顺应时代牺牲什么,依然是忠实于自己的诗人,这一点非常难做到。不敢说学习,但 我也想能从中获取一些启示,怎样在回应我们这个时代的同时,也能忠实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