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四川有青城山却没有青城县,山东却曾拥有过,但今又为何消失
青城山是我国的一座历史名山、是四大道教名山和五大仙山之一。据《唐六典》记载其为剑南道名山,《道书》以为第五洞天。今天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民国青城全图
我国其他历史名山一般在周边都拥有以其而得名的地名,比如泰山有泰安、华山有华阴、衡山有衡阳、嵩山有嵩县等等。但在青城山周边则不存在这样的状况,青城山所在之地为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即便是再往历史上追溯,都江堰市前身为灌县、灌州,也未发现因其而得名的历史。但是,如果再追溯到距今的700多年前,会发现还真的存在一个青城县。
青城山下的青城县,最早在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改置,但彼时名为“清城县”,元至元十三年才改为青城县,至于为何会发生这个变化,有两种说法:
民国灌县地图
一个是史书上记载的,据《旧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志》:“清城,汉江原县地。南齐置齐基县,后改为清城,旧字青加'水’,开元十八年(730年)去水为青。”即由清改青,字虽然有变,但意义不变,因为旧时使用“青”字时,就是“清”。
二是以此山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是“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得名清城。唐朝佛教、道教在清城山上发生地盘之争时,因唐玄宗信道,下诏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诏书上却将“清城”为“青城”,金口玉言之下只得改称为青城山。
但是不管怎么样,在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 年)设县之后的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青城县就被省入灌县,从此青城山下已无青城县。
清朝《灌县志》中的清城山图
但是没有青城山的山东省,却曾经有个青城县,从设立之初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700多年间一直存在。这个青城县设置于1235年,恰巧是四川青城山旁的青城县被撤销前夕,难道冥冥之中已有安排?
山东省青城县为汉朝梁邹县,晋朝属乐安国,南北朝时为平原县地,隋、唐、宋为邹平县地,金朝为青平镇。元窝阔台汗七年窝(1235年),析临邑、宁津地,置青城县,隶济南路。中统间,隶陵州。至元三年,隶河间路。此时的青城县还有一大特色,即中间隔着棣州厌次、阳信、无棣等地成为河间路在外的飞地。
元朝时青城县为河间路的“飞地”
明洪武年间青城县曾以“地不满百里”(即面积太小)而短暂的撤销与复置,为了扩大地域,于洪武十七年割邹平仁义、青城乡,武定亲仁、义礼乡,齐东正德、嘉会、长善、义和乡以广之,即扩大其管辖区域,属济南府,清朝因之。
1933年地图上的青城县、高苑县及田镇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1948年3月,山东革命根据地决定合并高苑、青城2县为高青县,同时把滨县黄河以南部分,邹平、长山二县小清河以北地区,蒲台县西南小部分一起划归新组建的高青县,县治驻地没有设在高苑、青城两者的任一县城,而在两县居中位置的田镇。
清朝《高苑县志》中的地图,左上角即为和青城县接壤的田镇
清朝《高苑县志》中有关田镇的记载
说起田镇,也不是等闲之地。据清光绪《山东通志》卷37:“相传为田横故居”。田横为秦末起义首领,原为齐国贵族,汉高祖以田氏为首定三齐者之功,以王者礼葬田横,并派人守墓,守墓人赐姓田,后发展成为田镇。田镇属高苑县,在明朝曾置田镇巡检司。由于其地理位置居中,而原青城、高苑县2县县城相比之下较偏,因此就作为新置高青县的县城。
其实不止在山东省有过青城县,在山西省、安徽省、河北省也都曾经有过一个青城县。
在山西省翼城县、浮山县、沁水县接壤一带,1941年7月出于抗日形势的需要,在翼城县曲高公路以北和浮山县临浮公路以南一带,分翼城县二、五区置新县,因开辟工作始于翼城东北部的青城村,青城村就成为“青城抗日民主县政府”,县名即为青城县,属太岳区,1945年重新并入翼城县。
位于翼城、浮山、沁水之间的地带
河北的青城县的设置也是和抗日形势有关。在今天的沧州市东部一带,先是在1936年为了打击匪患设置了新海设治局,但是成立不到一年,日军就占领了北平、天津,新海设治局也很快沦陷,1937年冬成立了伪新海县政府。1938年中共冀鲁边区工作委员会开辟新海抗日根据地,建立新海县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1月,冀鲁边区又析新海、盐山、沧县3县的边缘区成立青城县,但是仅1年多的时间,1943年11月,就把新海与青城2县合并为新青县。1945年9月,为纪念黄骅烈士新青县更名黄骅县。
今天的沧州市黄骅市
安徽的青城县存在时间则更短,在唐朝建立之初武德四年(621年)析太湖县置青城、荆阳2县,青城县因其治在故青城(今太湖县桃铺乡)而得名,武德七年省入荆阳县(次年荆阳县也省入太湖县)。
从以上情况看,青城山下还是有青城县的,只不过在元代就取消了,其他地方的青城县也仅仅是昙花一现就被撤并,即便是存在时间较长的山东省青城县也是逃不脱被合并的命运。其实整个行政区划使不都是这样分分合合才形成的吗?
您认为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