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建筑 | 六祖殿
六祖殿
六祖殿初名信具楼,其始建年代文献没有明确记载。
考清修《曹溪通志》卷六所载:“故六祖入灭所存肉身,初即建木塔于墓前,以安供养,后建信具楼以藏衣钵……。”
另在卷一建修规模条载:“师入塔后,因孝子取首事觉,乃迁于楼,以便居守,今改为殿。”
六祖圆寂于唐先天二年(713)八月三日,十一月十三日入塔。孝子窃首事发生于唐开元十年(722),距六祖入塔相隔九年。由此可知,此殿应始建于开元元年至十年之间。明洪武间毁于兵火。成化二十一年(1485)住持慧淳和尚主持重建。
侍郎李嗣撰记。而在第一卷记载:弘治三年(1490),住持僧慧淳和尚主持重建。事属同一,但后者年代有误。
嘉靖十六年(1537)重修。清康熙十一年(1672)平南王尚可喜将旧祖殿改建为御经阁。
民国二十三年(1934)虚云和尚修建南华禅寺时,复名祖殿。
祖殿原系砖木结构,面宽五间(23.90米),进入五间(19.40米),前廊深3.10米,后廊深3.25米,左右廊宽2.80米,殿高14.20米,抬梁式构架,重檐歇山顶,面覆绿色琉璃瓦,灰脊,宝珠脊刹,蔓草脊吻。二层走廊用花板栏杆。1981年修建时,将原来的木构架去掉,换成钢筋混凝土结构。
殿内正中置阿育王式佛龛一座,龛内安放六祖惠能大师真身①。左右两侧各设楼房式佛龛一座,左为憨山德清和尚真身,右为丹田和尚真身。殿前照壁下是施主陈亚仙祖墓。
▲三尊祖师真身
▲施主陈亚仙祖墓
① 这里我们要多说两句,为什么南华禅寺的六祖惠能、憨山和丹田大师的真身能保存至今?
依据佛教的说法,六祖惠能的塑像与一般的塑像不同,因为他是以六祖惠能过化以后的遗体为基础塑制的,称作“真身”,真身是南华禅寺中最珍贵的文物之一,唐代以来一直受到佛教徒的尊崇。佛教徒认为六祖是“肉身菩萨修炼出正果”,也能象佛那样有“真身”。所谓“真身”,即指诸佛二身之一。
六祖“真身”是以脱水遗体为基础的夹纻造像。有人认为,广东气候炎热,雨水多,空气潮湿,温度和湿度变化大,人的遗体无法长期保存。
据韶关市博物馆馆长梁永鉴先生和南华禅寺释福果大师说,六祖真身是确凿不假的;1966年下半年,“文革”中,有人在“真身像”后上开过意个洞,发现里边确实是人的骨架,一条条肋骨排列得整整齐齐。年已77的福果大师年轻时,曾经听过附近老农说,清朝咸丰年间,乱兵也曾损坏过六祖真身,后来寺僧请人作了修理维护。
1981年7月27日,《羊城晚报》刊载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杨鹤书先生撰写的《“金刚不烂身”与防腐葬》一文,他认为六祖惠能“真身”是用佛教特有的防腐葬法制成的,的的确确是人的“真身”。“佛教徒”“真身”的保存,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梁永鉴先生自己亲自到南华禅寺查验过六祖“真身”,从其像在“文革”中被损坏的洞,他见到里边的骨架和铁条,也用手摸过外边的漆布,他认为六祖“真身”确实是以肉身为基础的独特夹苎造像,从而意识到造像的重要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引起了研究和考证的兴趣。
六祖“真身”坐式干体究竟是怎样制成的?世界各国发现的古尸所以能保留到今天,不外乎两种原因:一种是由特殊自然条件形成的;一种是由人工的防腐葬法制成的。著名的埃及木乃伊,就是用古埃及的防腐葬法制成的。
六祖“真身”脱水乾燥的方法,不同于其它的防腐葬法,是佛教徒特有的葬法。按照中国佛教特有的过化僧人遗体的收存法,入定、密封、乾燥是要点。首先要经过入定阶段,老和尚在圆寂以前,一般都要经过很长一段的入定时间。身披袈裟,双腿屈盘,打坐入定,不吃不喝,使身体内的营养和水份逐渐消耗殆尽,坐化圆寂。然后再经过密封和乾燥阶段,方法是:用两个相同的大缸,一个仰放在下,缸内居中置木座,座下放木炭等吸潮物质,遗体通常置座上,再把另一个大缸反扣上,密封起来。经过一段时间,遗体水份被吸乾,基本脱水,便变成了坐式肉身。
六祖惠能的“真身”制作遵循这一基本原理,但具方法也许有所不同。据唐释法海录《六祖坛经》记载,六祖惠能去世的前一年(712)七月,命门人往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是六祖惠能的故乡)国恩寺建塔,次年夏末落成。先天二年(713)七月八日从曹溪宝林寺归故乡新州国恩寺,八月三日涅槃。遗体置于所建塔内。塔较高、乾燥、密封。加上农历八月广东雨季已过,正是乾燥季节,这是六祖惠能的肉身成为干体的良好条件。
从《六祖坛经》的记载看,六祖惠能是坐在神龛(即禅龛)中说完偈语,至三更坐化。然后将神龛连同里面的遗体一起密封形成坐像。同年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回曹溪宝林寺。又在宝林寺建新塔,半年后建成,这就是后来存放六祖“真身”的著名的灵照塔。唐玄宗开元年(714)七月二十五日“真身”出龛入塔保存。
▲六祖惠能大师真身
文字 |《南华史略》
图片 | 南华禅寺
编辑 | 曹溪妙珏
审核 | 宝林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