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中医之美——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成都市博物馆参观記

守田人工作室
4小时前
2021年国庆

前 言

“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也是美的结晶。

中医之美,美在它致力追求“天人合一、调和致中”的至真之理,美在它躬身践行“仁心仁术、厚德济生”的至善之道。

中医之美,美在它是一门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至真至善”之学,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高度融合与统一。

中医之美,美在它是关于健康的知识和技术,使人们在拥有健康的时候珍惜健康,帮助人们在失去健康的时候恢复健康。

中医之美,美在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保驾护航,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本次展览以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为基础,系统地呈现中国传统医药博大精深的內容和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国内数十家相关单位的301件(套)珍贵展品汇聚成都博物馆,让我们从文物里唤醒历史记忆,从历史里读懂中华文化,从文化里获得民族自信。

《黄帝内经素问》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刻本

成都图书舘

《黄帝内经》的内客纷繁宏富,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有1篇。其中《素问》是对医理的闻述,《灵枢》则主要谈针灸治病。后世对《黄帝内经》进行注释、闻发的学者和著述很多。此书为《黄帝内经素问》的吴昆注本,共24卷,分装4册。

《明堂五藏论》折页(复制品)

唐代早期

成都博物馆藏

折页出土于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原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此书共8折18页,正背两面连续抄录三书。第一种首题“《明堂五藏论》”,并于开篇指出“明者命也,堂者躯也。”其次谈及人体腧穴与血脉循行。最后依次对軒与胆、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肾与膀胱的生理功能进行重点阐述。

着衣式陶宦者俑

西汉早期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藏

1991年,出土于陕西咸阳汉景帝阳陵外藏坑。该俑原本安装有可以活动的木质手臂,身穿丝麻材质的服饰。由于深埋地下,年代久远,致使衣物腐朽、木臂成灰,出土时为裸体缺臂的形象。此俑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宦官形象。古人很早就已认识到促进与维持男女性机能的物质,将其命名为“天粪”。天癸至,阴阳和,方能生育繁衍;天癸竭则“坏而无子”。

《内经图》轴(复制品)

清佚名绘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博物馆藏

《内经图》又名《内景图》,它艺术化地展示出在人体中内炼“精气神”的过程。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精气神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化生、相互制约。精、气均属于“形”的范畴,二者是产生和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精指有形状态的精微物质,血液、津液以及脏腑、五体、官窍等皆由精所化生。气指无形状态的精微物质,对生命活动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神在精、气所构成的“形”中产生,它不能脱离物质基础而存在,但神又是人体“形”的主宰,没有神的肉身毫无意义。形和神之间是辨证的对立统一关系,故《黄帝内经》提岀形神兼修的健康养生之道。

三彩犀牛瓷脉枕

扬州博物馆藏

脉枕的枕面呈长方形,微弧凹,中闻

阴刻线。枕面之下塑一只犀牛,双目圆睁

并间施黄、褐色。

青釉绞胎伏兽瓷脉枕

宁波博物院藏

脉枕是中医大夫诊脉时放在病人腕下,起衬垫作用的器昊。该脉枕椭圆形的枕面上,中间装饰绞胎,为褐色灵芝纹,下部以伏兽为座。此器造型别致,釉面晶莹滋润,是唐代越窑(位于今浙江余姚、上虞等地)瓷器中的珍品。

三彩卧兔瓷脉枕

河北博物院藏

脉枕的底座塑成卧兔形,上承椭圆形的枕面。卧兔通体施浅绿色釉,四肢伏地,两耳贴背。枕面以蓝釉为地,中心刻一朵盛开的莲花,花瓣和花芯分别用绿、褐等色涂築。

《玄感脉经》卷纸(复制品)

成都博物藏

此书出土于甘肃敦煌高经润,郾件验于法国以家图书饱,纸觅均缺,自题书名”《玄感脉经》一卷”,此书为脉诊著作,内容先论三部九寸口詠诊等1后论诊詠轻置迟急,嚼吸至数,弦、浮、滑、实等23种病脉,以及屋漏、弹石等6种死脉。

《敖氏伤塞金镜录》

元杜清碧增订,明薛己润图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成都博物馆藏。

《敖氏伤寒金镜录》内容图文并茂,是中国最早的舌诊专著,确立了望舌在中医诊断学上的重要地位。此书由杜清碧在南宋晚期敖继翁《金镜录》的基础上稽考增补,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撰成。后经明薛己增注润色,收入《薛氏医案》,始得广泛流传。

伤寒论直解》

东汉张仲景撰,清张锡驹注解

清康解五十一年(1712年)刻本

成都图书馆藏

全书共6卷,分装6册,是清代伤寒学派的代表作之一。《伤寒论》在诊断方面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伤寒论》在认识和处理疾病上,强调运用多种诊法,对患者复杂的临床诳候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诊疗原则确立治法,这即是“辨证论治”。

木雕孙思邈坐虎针龙像

成都中医药大学藏

此像整体深黑漆,中间的孙思邈坐像和背后的盘龙坐像后侧好有一名正在扇火药

的童子,此造型罕见。

《医林纂要》木刻雕版

扬州博物馆藏

该雕版所刻内容为清汪绂编辑的《医林纂要》。以木刻雕版来刊印医药书籍,始于晚唐。嘉祐二年(1057年),宋仁宗设置校正医书局,组织医家对以往重要医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校勘、刊刻。该局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医药卫生出版机构。

《周氏医学丛书》木刻雕版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扬州博物馆藏

该雕版所刻内容为清周学海编辑的《周氏医学丛书》。其中一块为书名和版权,另一块为总目的前半部分。周学海(1856-1906年),字澄之,清代安徽建德(今安徽东至)人。早年习儒入仕,后潜心医学,论脉尤为详尽深刻。《周氏医学丛书》的二集和三集主要收录周学海编撰或评注的著作,包括《内经评文》《读医随笔》《诊家直诀》《脉义简摩》《形色外诊简摩》等。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清唐宗海撰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上海干顷堂书局石印本成都博物馆藏

该丛书一函共12册,包括医书5种,均由唐宗海编撰。《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是中国最早论述中西医汇通的著作。他在书中认为西医长于“形迹”,中医长于“气化”,中西医各有短长,主张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并试图用西医解剖、生理等知识印证中医理论。丛书中还包括《血证论》《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和《本草问答》。

《卢氏临证实验录》

民国卢铸之撰

1956年抄本

成都图书馆藏

此书作者卢铸之为中医“火神派”的第二代名医。火神派是由晚清郑寿全开创的重要医学流派。郑寿全(1824~1911年),字钦安,四川邛州(今邛崃市)人。他治病立法重在扶阳,用药多为大剂的干姜、肉桂、附子等辛温之品,故人称“姜附先生”郑火神”。

《医宗必读》

明李中梓撰

清光绪六年(1880年)扫叶山房刻本

四川省图书馆藏

此书10卷,分装5册。李中梓(1588~1655年),字士材,号念莪,明代南直隶上海人。他论述医理,能深入浅出,所著诸书,多通俗易懂,在中医学的普及方面作出较大贡献。《医宗必读》是李中梓的代表作,撰成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是一部简明扼要的综合性医书。

《婴童百问》

明鲁伯嗣撰

明嘉靖十八年(1539)刻本

成都图书馆藏

作者将有关婴幼儿的初生养护及病候诊治等列为100个问题予以阐述。每问一证,必究其受病之源,详其治疗之法,列方886首,其中麻疹和水痘的鉴别与治法尤详。

《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撰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石印本四川省图书馆藏

《本草纲目》共52卷,分装为20册,此为其中5册。书中将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几乎涵盖了自然万物。该书不仅蕴涵丰富的医药学价值,对于研究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史学等也具有重要作用,是部博物学巨著。

《神农本草经读歌注》

清陈修园撰

民国抄本

成都图书馆藏

此书不分卷,辑录《神农本草经》药物作注文诠释,并以韵语文体介绍常用中药的性味、功能和主治,是一本学习中医药物的启蒙读物。

青釉褐斑贴花海枣纹瓷壶

湖南省博物馆藏

瓷壶为湖南长沙窑生产,1998年出土于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黑石号”沉船。壶身模印海枣纹贴花。海枣是棕榈科植物,其果实可入药,中药名无漏子。其味甘,性温,主治气虚贏弱,食积不化,咳嗽有痰。海枣原产于西亚和北非,始见载于唐《本草拾遗》。

经脉漆木人像(复制品)

西汉早期

绵阳市博物舘

1993年4月,出土于四川缡阳永兴双包山二号汉墓。人像手足均有损,木胎髹黑

盒,体表绘有纵向的红色线条9根,表示人体经脉。除督脉位于正中外,其余18条呈左右对称分布,为人体十二经脉中的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比像是中国目前已知年化最早的针灸经脉教学模型。

《理瀹骈文摘要》

清吴尚先撰

清光绪乙亥年(1875年)江苏书局刻本

成都博物绾藏

此书是《理瀹(yue)骈文》的摘要本。原书又名《外治医说》记述外用膏药、针灸、拔罐、刮痧、推拿等外治法,是中国医学史上第部外治专著。吴尚先(1806-1886年),字师机,浙江钱塘(今杭州)对中医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探索,被后世称为“外治之宗”。

《温病条辨》

清吴瑭著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问心堂刻本

成都博物馆藏

此书仿《伤寒论》笔法,分条列论,以求简要易诵,又将议论分注于各条之末,因以“条辨”名书。吴瑭在此书中建立了温病学说的三焦辨证体系。中医界有人将其列为“四大经典”之一。

经络腧穴针灸铜人像

明中晚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铜人像裸体,两眼平视,右手下垂,掌心向外,左手上举,中指、小指坚起,拇指、食指、无名指曲,为中医针灸定位手势“中指同身寸”。左膝跪于铁柱上,右脚踏在一绕铁柱转盘上,以便铜人旋转。铜人全身有15条经络和354个穴位名称,穴位的定位与明中期的医学文款献一致。该像原藏于湖北武当山,其半跪姿态有利于讲授足部穴位,方便教学。针灸铜人始于北宋“天圣针灸人”,之居有明“正統针灸铜人”。

老佛爷药方

清光绪

故宫博物院藏

清宫御医时常为帝后诊脉,并依此开具药方,加以治疗。药方内容包括方剂名称、中药种类及剂量、制作方法、开方日期及开方御医。该方记录了御张仲元为老佛爷(慈禧太后)诊脉看视后,开具的调中畅脾膏。本方可治疗饮食少思,肚腹胀满,气逆不舒等消化不良表现。

皇上药方

清光绪

故宫博物院藏

该方是御医为皇上(光绪皇帝)所开的药方,包括中药种类、制作剂量和药引。熥药方是一种外治疗法,清宫中常用此法治疗院腹疼痛、陂体关节寝痛等病症。

《五十二病方》缣帛(局部)

西汉早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1973年冬,出士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它详细记载方剂283首涉及药物254种,包括内、外、妇、儿和五官等科,共103种疾病。这些医方以用药为主,包括内服、外涂等法,还有灸、砭、熨、熏等多种外治法及若干祝由方。《五十二病方》是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方书,反映了西汉初期的临床医学和药学的发展水平。

来自话题
(0)

相关推荐

  • 倪海厦先生推荐,学习中医的常规顺序[作揖...

    第一.针灸 古籍有<针灸大成><针灸甲乙经>等.黄帝内经的灵枢篇对针灸亦有著述. 个人感觉学习针灸不是真的只为了扎针,主要是学习针灸所涉及到的经络知识.不懂十二经,开口便错,何 ...

  • 成博年度压轴大展今日亮相 中国出土中医药文物荟萃

    大医精诚今犹盛,古方药香溢蓉城. 9月17日,成都博物馆2021年压轴大展"发现中医之美--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在一层特展厅面向公众正式启幕,为蓉城观众展现一个视角独特的中医药历 ...

  • 中医药对联:有才又有趣,发现中医之美

    查看对联知识技巧 对联大宝库 平常除了常见的祝福对联, 中药对联也是相当丰富有趣, 一起来看看吧! 在我国丰富多采的中药宝库里,那些中药名及成药名本身就含意深远,并有幽深的寓意.几千年来,不少文人雅士 ...

  • 【中医】中药对联,发现中医之美

    中医对联 特别提示 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在我国丰富多采的中药宝库里,那些中药名及成药名本身就含意深远,并有幽深的寓意 ...

  • 重新发现中医太美——倪海厦访谈第七期(完)

    100110梁冬对话倪海厦第七讲.mp352:45 来自心明古中医 梁冬:是的,和你一起重新发现中医太美,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国学堂,我是梁冬.在过去的几周里面呢,我们请倪老师呀,讲到了很多生命.身 ...

  • 郑州:博艺&华夏体育文物特展--郑州市博物馆

    郑州市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鱼和先生去时,这里有两处非常棒的专题展出,一为"'追迹文明--新中国河南考古七十年展'",另一处为今天的博文内容"博艺--华夏体育文物特展& ...

  • 最后一分伊藤美诚“自杀”,日本人发现,原来距离中国还是很远

    服不? 7月29日上午,奥运会女单第二场半决赛,孙颖莎VS伊藤美诚. 比赛来到第四局10-4,孙颖莎手握六个赛点,伊藤美诚发球,慌乱间,发出一个俗称"自杀"的失误球,比赛就此结束! ...

  • 沈阳故宫博物院-展览(五)-中国古代花木题材文物特展

    "万紫千红--中国古代花木题材文物特展"为沈阳故宫博物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出的两大特展之一,共展出馆藏文物70件(套).在展出21件(套)绘画作品的同时,还辅助展出带有花木图 ...

  • 中国传统医药你了解多少?中医急救术,学会后一生受益

    中国传统医药你了解多少?有人说中医是慢郎中,只能调理身体.只能治慢病?错,中医也能治急症,而且起效非常快! 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中医药积累了丰富的急救经验,无论是药物急救,还是针灸急救. 穴位急救 快速 ...

  • 他用相机画出穿越千年的美人,这才是最美中国!

    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过眼惊鸿处,翘首盼佳人. 现在人们因为有了手机,拍照美颜都十分方便,照片存在手机想删就删,晒自拍都成了一种形式. 但是,在自拍越来越方便的同时,这样轻而易举得来的照片,也不会让 ...

  • 他花40年跑遍中国,画出唯美中国古建筑

    谁说中国城市没有审美 只是被我们遗忘了 李乾朗 还记得小时候住过的屋子吗? 白墙黑瓦的皖南民居, 一入春季, 笼罩着氤氲水汽, 就成了中国水墨画上的风景: 皖南民居 穿行在北京胡同里, 推开东南角的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