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散文】远方《筷子》

【作者简介】远方,本名陈素娟,江苏宿迁人,幼儿园老师。平日喜欢写写划划,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兄弟生来一样长,竹家林里是故乡,吃尽多少辛酸味,终身不得见爹娘。”

儿时的谜语记忆犹新,当时只是半知半解,如今重新回味,审视手里这双微不足道的筷子,仿佛自己正行走在那个远古的年代。

一场大火,森林里许多烧焦的食物炙手可热,不知是谁折断树枝也可能是竹枝来拨,继而用两根,后来终于可以夹起来。这种了不起的创举更是划时代的,,于是人类生活中有了筷子,并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此筷子再也没离开过人类的手。

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拿起筷子,也记不清第一次用筷子夹起食物时的兴奋和喜悦。像许多父母一样也记不清自己的孩子把筷子从生疏到熟练运用的具体时间和细节,只是整个过程理所当然、顺理成章,也许就是从小的耳濡目染,一种习惯性的自然,或者是彼此之间心有灵犀,不经意间就拿起了,不经意间就会用了,不经意间就娴熟了,一切都是那么不经意,筷子其实就是中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元素。

西方的刀叉固然有它独特的地方,但绝大多数中国人眼中,筷子特有的魅力和内涵是无法替代和比拟的。世界上有三大国家使用筷子用餐,中国是第一大国。从很多迹象包括筷子文化来看,中、日、韩三国在某些地方有很多共性,在很多认识上应该是心心相通的。两根小小的棍子穿越了5000年,传承至今,其意义远在筷子之上,代表的更是一种东方文化。

有个笑话:俩外国人聊起中国的筷子和餐桌文化。甲说,听说中国人吃饭的筷子很神奇,那么一大桌子菜怎么够得着呢?乙说,桌子大,筷子就加长吧。甲不解,筷子长了不就够不着嘴了吗?乙似乎很懂,真笨,够不着自己的嘴,还够不着对面人的嘴吗?

听来确实可笑,看来有的西方人还真是不了解筷子,小小筷子在中国人手里竟然配合如此默契、运用自如,令西方人咂舌惊叹,在我们自己眼里、手里都是再平常不过了,无论富贵与贫穷,其都是个家常物件。三岁孩子亦可以熟练运用,这对西方人来讲更是不可思议的。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惊叹之余,慢慢地融进了东方文化,包括熟练地掌握筷子的技巧,东方人也有许多热衷于西方的刀叉,我觉的这种东西方的交流更能体现出烟火味,饮食文化相互融汇也是一种别样的风景。

中国向来是友善好客的国家,一双筷子传递的不仅仅是夹食裹腹的外延,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内涵。邻里亲朋之间不在乎吃什么、喝什么,“多个人多双筷子”,不用多言,不用寒暄,举杯执箸,相互敬酒夹菜,一切自在融洽话语的气氛中,来来往往。

说到好客,筷子作为载体,在餐桌上传递着华夏五千年来延续至今的文明,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挚爱:爱长辈、爱朋友、爱孩子,爱一切该爱的人。不知从何时起,筷子和酒杯一起肩负了特殊的使命,一些人为了达到目的,杯箸交错之间进行着一些可见光和不可见光的交易,历久不衰。不过,如今筷子似乎如释重负,其功能又回到原始本真的状态,可谁又能知道,黑暗的夜晚,某个灯火辉煌处,它会不会又被某些人暗度陈仓而粉墨登场呢?我相信,坐在桌前的人一定会谨慎地在心里先掂量掂量,是否可以举得稳撑得住。如果非要拿起这双筷子,不如把它当做鼓槌,给所有人敲敲边鼓,以示警醒吧。

中国人友善并不代表软弱,“一双筷子哟,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哟,牢牢抱成团……”这首歌很多人都听过,老师和父辈从小就在吃饭的时候教育后辈,团结力量大的道理,过去、现在、将来无穷溃也。道理浅显未必人人都往心里去,往心里去了未必人人做得到,如果所有华人都如筷子般牢牢抱成团,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同仇敌忾,中国何愁不强大,何来内忧何惧外患!还有谁敢再欺侮!

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礼仪古来有之。透过一双小小的筷子,便可见一斑。如果不懂餐桌上的规矩,出门做客会被人耻笑。有讲究的人家出门之前总会叮嘱一番,生怕被人笑话没家教。这可不是几句简单的叮嘱就能耳熟能详的,得归功于平日的言传身教。也许许多规矩在如今的生活中都已淡化,但餐桌上的最起码的礼貌一直都马虎不得。

筷子的摆放是有讲究的,用餐前筷子要整齐地摆放在其他餐具的右侧,切不可左右各一支,古代只有吃绝交饭才这样摆。用完餐一定要整齐的竖放在碗中央,以示用好了。切不可长短不齐摆放,不吉利,有“三长两短”之避讳。交叉放在桌上也是不妥的,过去人吃官司画供才打叉子。把筷子戳在饭中央也是不行的,只有给死人上供才这样做。

用餐时,使用筷子讲究也颇多,一般用右手持筷,不能举筷不定,不能用筷子在盘子里扒拉夹菜,不能用筷子指着别人,更不能用拿筷子的小手指翘起来指着别人,夹菜与别人的筷子撞在一起不礼貌,应先让别人夹,筷上有汤汁不能嘬筷子,筷子上有残渣不能去夹菜,筷子不能当刀用,撕扯肉菜… …讲究真多,看来不用心还真是记不住,我好像还记得小时因为吃饭不知被父亲训斥多少回,虽严厉但我很感激。

“尊天亲地”、“尊老爱幼”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一张小小的餐桌,一双小小的筷子足以演绎的淋漓尽致。人要懂得感恩,感恩天地给了我们丰饶的物产,和赖以生存的环境,感恩祖先给了我们可以传承的文明,感恩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把我们抚养成人。拿起筷子首先得想到敬天、敬地、敬长辈,然后是爱孩子,最后才是爱自己。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感恩,认为所得都是理所当然,那么这个人基本上就与这个世界无缘了。于丹的话告诉人们,不应该忘记生之根本,即源。

一双筷子看似很小,而每年因为筷子被砍伐的树木却量大惊人。如此一来,地球上还有多少森林可伐,还有多少资源可供糟蹋,这是每个人一日三餐在拿起筷子尤其是一次性筷子时都应思考的问题。

从远古传承下来的东西反映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古老的文明,可以折射出祖先生活的影子,或许其本身就是一个缩影,经过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洗练,或多或少都有些变化,我们不难复原出其曾经的样子,也不得不佩服我们的祖先宗明才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筷子历经五千多年,依旧是两根小小的棍子,只是材质和美感上发生了变化。有的筷子刻有花纹,涂上发亮的油漆。有的筷子用金属甚至象牙和玉制成,其功能也发生了质的变化。银筷子可以验毒,当年慈禧太后一餐一百八十道菜,道道都得经过太监手里的银筷子验过之后方可用膳,可见慈禧太后曾经的奢靡和谨小甚微。还有那些昂贵的筷子不知当年是哪些王孙贵胄们使用过的,如今倒成了收藏家们青睐的珍品。

不管何种材质的筷子,其始终是一双筷子。其最初的功能也不过是用来夹取食物的。两根小小的棍子,就像接力棒,把祖先创造的文明代代传承,又像是两条平行线,看似无关其实密不可分,从远古延伸了五千年,而且将一直延伸… …


顾问:朱鹰 邹开歧

编辑:姚小红 洪与 杨玲


《琴泉》平台微信号:stzx123456789;

(0)

相关推荐

  • 源自餐桌的家教

    源自餐桌的家教 最近和邻店做奶茶的阿姨聊起了餐桌上的正面管教.餐桌上的言传身教让人终身受益. 奶茶阿姨说在她小时候她爸爸总是一吃饭就开始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做人的原则.她自认为这是她受益终身的家教. 而 ...

  • 胡庆军/一双筷子, 传承华夏文明三千年(散文)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一双筷子 传承华夏文明三千年 胡庆军 2018年8月,意大利品牌杜嘉班纳发布的一段广告视频引发争议,尤其是其中关于"筷子"的 ...

  • 【阅读悦读·散文】黄少烽《难忘涪江船歌》

    [阅读悦读丨诗歌]晓鸿<那串号子>(外一首) 文/黄少烽   摄影/向远木.秦国庆 [作者简介]黄少烽,射洪县人.从事文艺创作辅导工作30多年,历任创办主任.遂宁市作协副主席.四川省民协理 ...

  • 【阅读悦读︱散文】李光福《拜谒扎基寺》

    [阅读悦读丨散文]李光福<安多的夜> 文图/李光福 [作者简介]李光福,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人.自幼深居大山,过着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日子,虽说清贫,却也快乐.凭体力吃饭,靠劳力挣钱.喜欢涂 ...

  • 【阅读悦读·散文】素心《打马欢歌在草原》

    [阅读悦读·诗歌]素心<远方>(外四首) 文/素心 [作者简介]素心,内蒙古赤峰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CCTV文化中国><满州里日报><赤峰诗词> ...

  • 【阅读悦读·散文】岳定海《流浪的大学》

    [阅读悦读·非遗]<火龙> 文/岳定海 [作者简介]岳定海,四川盐亭县人,北京广播学院毕业,供职于绵阳广播电视台,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绵阳市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正式出版发行个人文学著作14 ...

  • 【阅读悦读·散文】莫玉林《想念二舅》

    [阅读悦读·散文]莫玉林<猫头鹰> 文/莫玉林 [作者简介]莫玉林,四川仪陇人.干过建筑,修过铁路,进过工厂,闲暇时爱好文字.作品散见于<深圳特区报><江门文艺>& ...

  • 【阅读悦读·散文】田明霞《永生永世等着你》

    [阅读悦读·散文]田明霞<追梦人李百> 文/田明霞 [作者简介]田明霞,四川绵阳日报记者. ----------------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 ...

  • 【阅读悦读·散文】梅荷《一个人的下午茶》

    [作者简介]梅荷,自由撰稿人.出版文集<梅荷文集>. ----------------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 一袭长裙,一支笔,一本书,一壶茶,就是我的 ...

  • 【阅读悦读·散文】林子《傻子爱》

    [作者简介]林子,遂宁市大英县人,其长篇小说连载于烟雨红尘网站. ----------------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 记不清那年我是十六,还是十七岁,只记得那时 ...

  • 【阅读悦读·散文】廖金《小狗叮当》

    [作者简介]廖金,四川三台县人,绵阳市作协成员.喜欢用文字记录过往,表达情感!作品见于<绵阳日报><蒲公英>及网络平台. ----------------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