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分享会预告 | 在树叶与尘土之间


在三个话题中,重返故里
随着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在央视纪录频道的播出(B站或央视网可以观看),6位文学大家的故乡风景也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贾平凹的秦岭和商州、迟子建的雪野北国、阿来的川西北高原、刘震云的中州故土、毕飞宇的江淮水乡、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的红高粱大地......可以说,每一个作家身后,都有一个默默给予他创作养分甚至创作灵魂的故乡。
11月5日,周四晚,作家周蓬桦将从“文学的故乡”谈起,以《文学的故乡》的观众、乡土作家的双重身份去解述故乡与写作、生活之间的关系。
不同时代下的作家,总是有不同的早期写作经历,和写作的故事。从生活、乡土而来的故事,是如何转变成写作的素材呢?

2016年,作家刘亮程在一个演讲里提到,20多年前,他从乡下进城打工,在乌鲁木齐一家报社当编辑,每个月拿着450块钱的工资,奔波于城市。每天晚上回去,能够吃一盆拌面的时候,浑身充满了力量。那时候,他还不到30岁,还有未来,对生活充满了想象。晚上坐在宿舍的灯光下,在用一个废纸箱做的写字台上,开始写他的故乡,写他的村庄文字。

年轻的莫言也曾要从这过着凄凉生活的齐鲁“血地”里逃离,但他再度归乡,重新磨碾、重组记忆中的故乡,“母性的大地”成了真正的文学宝库。苦难的背景下,乡土令莫言的笔触却有了更多生命的意味。

乡土总是难离的,为什么还是乡土?乡土总是一流文学的最终表达?在落叶未抵达大地之前,我们能从树叶的飘落中看到它曾新绿与繁茂的过去吗?

“一切的路都朝向城市去。荒野和乡村,最终会被工业时代的车轮改写得一塌糊涂。”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变迁,成了城市中的怀乡者,他们的表达里总是透漏着,对自然与朴素的强烈怀念。在作家熊培云看来,故乡是双重枷锁,它既是一个回不去的地方,也是一个走不出的地方。而这恰恰是他的痛苦所在,也是我们怀乡的根源......

 


【活动介绍】

在树叶与尘土之间

Ⅰ宿命:从文学的故乡谈起
“谈《文学的故乡》的观感”
Ⅱ变迁:故事与写作
“同时代作家的写作故事”
Ⅲ乡土难离:最终的表达
“为什么还是乡土?
乡土总是一流文学的最终表达。”

 嘉宾 
周蓬桦

 时间 
2020年11月5日
20:00-21:00

 主办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与方式
普通读者报名方式
扫描客服二维码回复“活动”入群

 #互动一下#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看到了被形象化的他人的故乡,记忆中留下的是鲁迅的《故乡》,余光中的《乡愁》,汪曾祺的“高邮的咸鸭蛋”......
那我们自己的故乡有什么?我们怎么看待故乡的变化?乡土写作应该是什么样的?欢迎扫码提出问题,周蓬桦老师将在分享会内对抽选的问题进行解答。
本次活动的所有互动环节由问卷星收集,我们将从中抽选5位读者送上新书一本,谢谢您的支持!
【相关图书】

本书以个人的成长,展现了七十年代以来的鲁西平原农村生活,以似懂非懂的童年目光、躁动不安的青春心态、诸多感慨的中年回首,重新观察并审视那个物质匮乏的艰苦年代,描绘往昔的苍凉画卷。

作者周蓬桦沿岸行走,脚踩厚重的往事落叶,细数少有人愿意直面坦言的,淳朴、粗野,甚至魔幻的桩桩件件。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指出:"人类的出路在于重返故里。"故乡不仅仅是记忆,也同样意味着未来。这一次,我们借作家周蓬桦之笔,重返故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