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菊花盛开不与丛丛百花为伍,独自站立在稀疏篱笆旁,情操意趣无穷无尽。
宁可在枝头抱着香气而凋谢,也不会吹落于北风之中。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这是一首咏菊诗,实际上也是诗人自我不屈精神的一种写照。理解这首诗必须借助于时代背景,那时正处于元军灭亡南宋之后。郑思肖本人生于南宋、长于南宋、官于南宋。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国破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郑思肖非常爱国,据说他善于画兰花,却不画根土,意寓南宋土地已被元人夺走。这首《寒菊》,在这层背景之后,就多了一份慷慨与悲凉。这不仅仅只是一只普通的小寒菊,而是一个个南宋贵族最后的气节与血性。独立疏篱趣未穷。是说,菊花盛开不与丛丛百花为伍,我独自站立在稀疏篱笆旁,情操意趣无穷无尽。诗人站在篱笆旁,甘于寂寞,守着清苦,却感觉趣味无穷。是菊花的高贵品质影响了诗人,还是诗人的坚贞影响了菊花,从而发现了菊花的独特之美,答案似乎是无解的。陶渊明的菊花中带着的是一种自由与孤傲,而郑思肖的菊花带着的更多是坚贞与不屈。后二句,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是说,宁可在枝头抱着香气而凋谢,也不会吹落于北风之中。这两句不禁让人想起南宋十万将士,最后崖山跳海的悲壮一幕,他们正是这首诗最好的精神写照。南宋一直以软弱示人,但文天祥和郑思肖这些爱国诗歌告诉我们,南宋人是有节气的,是不怕死的。只不过蒙古铁骑实在厉害,且北宋丢了淮河以北,早已失去了对抗少数民族骑兵的屏障优势。能抵抗蒙古大军六十年,在地中海沦陷后,最后一个灭亡(日本有海除外),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我们的民族精神,正通过这些诗歌宝贵地传递下来。我们汉人并不是没有骨气,他们用诗歌记载下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成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