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事儿丨赵明宇:在乡下看书
我七岁那年在村街上跑着玩,被老师拉进学校,有了与书的第一次接触。
曾记得老师把花花绿绿的《语文》、《算数》发给我,我满目新奇地用鼻子嗅着油墨的馨香。
做了读书郎,认了一些字,课本就满足不了我了。我把目光盯在父亲的书柜上。
有一次,我偷偷拿出一本《水浒》塞进书包,坐在学校墙外的麦田里,一直读到天黑才回家。
那时候看书纯粹是看热闹,读不懂其中的诗句,就跳过去。
受书中故事的影响,我喜欢上了舞枪弄棒,以“及时雨”、“豹子头”等绰号自诩,还把这些绰号送给小伙伴们。放了学,小伙伴们美滋滋地相互喊对方的绰号,一个个都变成了梁山好汉。
在昏黄的油灯下,父亲书柜里的书几乎被我看完了,有《东周列国故事新编》《艳阳天》《红楼梦》《清江壮歌》,还有《格林童话选》。
有一次跟着奶奶看戏,我已经知道了后面的剧情,奶奶惊讶地看着我,仿佛我成了小神童。其实,都是我在书中读过的。
村里读书的人并不多,想找一本书看,简直就是奢望。老百姓过日子最关注的是衣食温饱,哪里有时间看闲书?更不会把钱用在买书上。
我积攒了钱,骑车去几公里外的杨桥镇,精挑细选买回一本书。走在半道上,下了自行车,坐在马路边就看起来了。
看书不当吃、不当喝,往往被人说成不务正业。所以我期待着阴雨天,不能去田里劳动,理所当然地躺在土炕上看书,那真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一种享受啊!
下雨天,别人喝酒、打牌,我听着屋檐下淅淅沥沥的雨声,躺在土炕上看书。
书被我视若珍宝,出门在口袋里装本书觉着心里踏实,晚上睡觉在枕头底下放本书,看几页才能入睡。有了外出的机会,每到一处,先找书店进去转转,舍不得吃饭也要买本书带回家。
看书看多了,忽然生出一股豪气:我也要写一本书。
爱上了写作的我,没日没夜地写,发了一些作品,被招聘到市里的一家文学杂志做编辑。
后来,我出了一本书,紧接着第二本、第三本,直到第十八本。
书多了,可是事务也多了,电视、网络、手机、微信,每天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身边堆满了书,却顾不上读,只是翻看一下目录就束之高阁了。
不断有人送书给我,样刊如雪片飞来,床头一摞书,书桌上一摞书,来不及看又被新书代替。
书太多家里放不下,妻子说“当废纸卖掉吧”,我看看这个,再看看那个,却怎么也舍不得,就把一间卧室改建成书房,把书保存起来。
在我心目中,这些书永远是我的财富,于是我把书房命名为“藏宝阁”。
(已载10月22日《德州晚报》)
■作者:赵明宇 ■编辑:王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