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吴哥(三)
来一场精彩的旅行 留一段别样的记忆
从塔普伦寺到巴戎寺,路过战象台和十二生肖塔。
据学者考证,战象台是国王的阅兵台,更是政治中心。每逢节庆,战象台前会举行各种仪式,国王在战象台上觐见臣民和接待各国使节。
《真腊风土记》中写道:“其莅事处有金窻棂,左右方柱上有镜,约有四五十面,列放于窗之旁。其下为象形。闻内中多有奇处,防禁甚严,不可得而见也。”从中可以看到战象台上方的建筑是非常金碧辉煌的,而且内部防备很严密,周达观无法进入观看。
现在战象台上的建筑已不存在,但台阶下的墙壁都是密密麻麻的浮雕;梯级以三头饰的大象为柱,象鼻卷着莲花。颜色虽斑驳仍不失精巧。
十二生肖塔又称审判塔,建造于公元12世纪,正对着战象台和癞王台。之所以被称作十二生肖塔,是因为各塔上雕有不同的动物,和中国的十二生肖类似。
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记载十二生肖塔为 “天狱”。如果两家打官司,难辨真伪的话,就会把二人关在塔里面,有理的人会安然无恙,有罪的人就会生病。以这样的方式判案,谓之为“天狱”。
巴戎寺,著名的“高棉的微笑”,位于大吴哥城的正中央。是阇耶跋摩七世在位时所建造,它是吴哥唯一一座大乘佛教国寺。巴戎寺建成历时37年,为四十九座四面佛高塔组成的塔林,49座四面佛加上城门上的5座,总共是 54 座。
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记载:“当国之中有金塔一座,傍有石塔二十余座。石屋百余间……”。周达观当时看到的巴戎寺是金色的,很可能外面铺盖有一层金箔。
阳光下,巴戎寺的石塔煜煜生辉。
四面佛石塔,佛像为典型高棉人面容,个个面带安详的笑容,据说是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
四面佛的四面所代表的含义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四面分别代表事业、爱情、健康与财运;另一说是代表慈、悲、喜、舍。
阇耶跋摩七世(JAYA VERMAN Ⅶ),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国王。他的一生曾有三次做国王的机运,但前两次,他都放弃了。最后一次,在他近六十岁时,眼见外敌入侵,国土沦陷,举国上下,生灵涂炭,为了江山社稷与千秋大业,他不得不扛起重振帝国兴盛的大旗,最终还是登上了帝王台(执政时期1181-1201)。
阇耶跋摩七世执政时期,他以帝王的谋略与胆识,逐步将真腊王国由一个破败之国发展成为一个统辖54个省的强大帝国(在巴戎寺中建的54座四面佛巨塔,代表了吴哥王朝在鼎盛时期所统辖的54 个省份)。
(以上文字来自百度)
世界上最著名的微笑,一个是蒙娜丽莎的微笑,另一个就是高棉的微笑。
阇耶跋摩七世的两位妻子相继陪伴他走过了光辉而艰难的一生。
他的第一位妻子阇耶丽王后(Jayarajadevi)是一个美丽、虔诚且非常有主见的女人,富有学识,眼界宽广,对登基之前和执政初期的阇耶跋摩七世影响重大。
阇耶丽王后病故后,阇耶跋摩七世迎娶了阇耶丽王后的姐姐因陀罗(Indradevi)。因陀罗皇后凭借自己的博学多才,成为高棉历史上第一位被国王任命的佛教寺院首席女性教师,她的学问甚至超过了很多哲学家。
走到巴戎寺最上方的平台上,仿佛置身于四面佛的迷宮中。
在阇耶跋摩七世统治时期,他将国教由原来的印度教改换为大乘佛教,这种改变被他昭示于巴戎寺中——莲花、四面菩萨像等佛教元素成为巴戎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这里所看到的不再是印度教中所表现出的永无休止的两种力量的争斗与较量,而是佛教中的淡泊、宁静、包容与恒远。
巴戎寺的回廊壁画十分丰富,外层壁画的主题主要是平民的日常生活与高棉的战争历史。以平民当作主题,在其他寺庙中是完全看不到的。对于一个君王 (阇耶跋摩七世)而言,能处处想到人民生活,到处兴建医院与学校,是非常难得的。所以学者蔣勋说巴戎寺充滿了人文的关怀。
巴戎寺是吴哥最后一座国庙,在阇耶跋摩七世之后,高棉的繁华不再,逐渐淡忘在辉煌的历史长河里了……
据说巴肯山是全世界看日落最美的地方之一,但登顶限制人流量。我们到的时候,前面还有好多人在排队,只好遗憾的放弃登顶了。
在半山腰拍了这张日落的照片,也算不虚此行吧。
——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