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堂温氏文化之十——太原堂温氏的迁徙与发展》

汉代,以温何公为开基祖的温氏太原堂形成。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生存的需要,其后裔不断地向外迁移,最终遍布大江南北,远走海内外。

一、迁徙的主要原因与历史背景

1.外出为官,在为官地定居繁衍。

古代历史上太原堂温氏涌现了许多人才,出仕为官者众多,这些官员的后代就在其任职的地方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如晋朝温峤,从太原祁县远赴江南任江州刺史后,成为了太原堂江南温氏的开基祖;温皋,居安,出生于南北朝陈太建十二年,历任江南大主考官、扬州刺史,后来成为了太原堂江南温氏的发祥祖。其后裔在江南组成了太原堂温氏的大家族,人口众多。

2.逃避战乱,寻找更安全的区域定居繁衍。

根据历史资料和老族谱记载,在古代历史上,许多太原堂温氏人口是为了躲避战乱而外迁的,这与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区域出现过五次较大的战乱有密切关系。

第一迁移是在西晋末年,当时由于出现了“五胡乱华”,即“永嘉之乱”,中原大地战乱频发,最后造成晋室南迁,迫使大量中原汉人为逃避战乱而南迁。据历史记载,这次人口迁移过程持续了约一百三十多年,迁移人口达三十万户。

第二次人口大迁移起于唐朝“安史之乱”,终于“黄巢起义”,即从唐玄宗末年至唐中和四年(约755?84),大约经历了一百多年。

第三次人口大迁移出现于宋代,金人攻打宋朝,宋室南迁,历时一百余年。

第四人口大迁移出现于明末清初时期,明末农民起义及清军入关导致。

第五次人口大迁移出现于太平天国动运动时期,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县际之间人口迁移较多。

3.参军参战失散后,在失散地定居繁衍。

古代战乱多发,随军队作战的官兵失散后,为生存在当地定居。如南宋时期政权一片混乱,度宗逝世,恭帝四岁登基,谢太后临朝,蒙古兵进攻首都临安(杭州),南宋朝廷下令各地起兵“勤王”。如文天祥捐出家资、招兵买马,组织义军三万“勤王”,与蒙古兵作战。当时,有许多赣南温姓子弟追随文天祥成为义军。临安(杭州)失守后,文天祥率义军转战江西、福建、广东,后在广东梅州、潮州、海丰等地与蒙古兵作战,文天祥最后在海丰北五坡岭被元军伏击,手下的义军被冲散后逃往周边的大山、乡间躲藏,后在当地定居繁衍。

4.为扩大新的生存空间,在新开创地定居繁衍

在古代社会较动荡时期为避世乱有许多太原堂迁移到大山之中居住,而当人口增多且社会较稳定时,为了寻找更大的生存空间,许多人又会向外迁移。如江西石城的温同保,他于847年出生在江西省石城县丰义里檀树下(今石城县琴江镇温坊村檀树下),后梁开平三年(909)为避世乱,温同保迁居于本县柏林里野芋窝(今岩岭堂下村)一处大山之中,这年温同保已经六十二岁,生有九个儿子,由于儿孙众多,为了开创新的生存空间,当社会较稳定的时候,其后代不断向福建、广东迁移,后又不断向海内外其他地方迁移,现在成为了太原堂温氏中后裔人口众多的一支。

5.外出经商,在经商地定居繁衍。

根据太原堂温氏族谱记载,有许多温氏族人外出经商,在经商地成家立业,繁衍生息。

 二、太原堂温氏人口的发展

汉朝时太原堂温姓已经在山西太原成为望族后在中原地区迅速播迁。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五次战乱,中原区域内的温姓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纷纷向外迁移以避战乱,造成中原区域内的温氏人口急剧减少。一部分人向西北迁移,一部分人向南方和东南迁移。

宋朝时期,太原堂温姓有两万人,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南、江西、福建、广东等省;明朝时期,温姓人口激增,大约有十四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五,姓氏排位第一百一十一位,主要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山西等地,其次分布于陕西、浙江、湖南、山东、河南等地;清朝时期,太原堂温氏增加较快,仅江西省石城县就有三万多温姓人口,被誉为“温半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社会稳定和谐,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太原堂温氏人口迅速增多,现在太原堂温姓的人口已达到近二百万,主要分布于广东、江西、广西、福建、浙江,其次分布于山西、四川、河南、山东、陕西、湖南、山东、河北、江苏、贵州、安徽、湖北、云南、黑龙江、台湾、香港等地,太原堂温姓的海外人口主要分布于东南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