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濂篆刻评改之《张连珍印》

张连珍印 仇高驰刻

“张连珍印”,仇高驰刻。作者学黄牧甫很成功,此印章法稳实,线条劲健挺拔,更可贵的是作者不满足于平实,不停留在稳健的层面,而是努力在平实稳健中求线条的变化,求轻重、粗细的不同表现。线条轻重、粗细的不同表现并不难,难点在于这种种不同的表现要服从于一种统一的、和谐的、浑融的大效果,缺乏整体统一、和谐、浑融的大效果这一前提,不管怎么精彩、独特的局部变化可以说都是失败的。

但是难度在于没有具体的标准可以衡量,没有固定的规律可以遵循。也许可以认为,轻重、粗细的反差不宜太大算是一种规律。但也未必,在实际的黄牧甫的作品中,有些线条轻重、粗细的对比悬殊,整体上却并不突兀。甚至可以认为,如果能在整体上浑融、自然,而局部的反差越大,作品就越见精神、越精彩。

一切都在感觉,都在认识,都在随着实践的持久、深人,而理解能力的提高。

作者此印线条的轻重、粗细变化基本上是成功的,都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比如“印”字下部三横,中横略细、下横最粗,变化中非常和谐;比如“连”字下横略粗,既与“车”部不同,又强化了下部的稳健;比如“珍”字的“玉”,三横比中竖略细,显然较之于三横比中竖粗更稳定更有谐趣。

如果说也有不恰到好处的地方,则“张”字右上四横中,一横的粗好像还不够自然;下部的两横可能也是不粗壮或者更好。

当然,这些也只是我个人的感觉,而从总体上说,此印线条的轻重、粗细变化是比较合适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