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柳塘村:清白堂清白家风代代传

柳塘村清白堂清白家风代代传

柳塘村位于街道办事驻地西南2000米,因村民委员会驻柳塘得名。

柳塘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村旁有360亩大塘一口,四周早年满载柳树,名柳塘,村以塘名。

柳塘村杨氏清白堂(又称四知堂)。清白堂为清末木结构建筑,面积516平方米。八字门,三间三进二天井。1968年重修,现完好。

柳塘村杨氏从明朝迁入,祖宗为杨震,官至大尉一职,杨震为官清正。一日,震去东莱上任途径昌邑,昔时所推荐的门生王密在昌邑为县令,晚王密怀揣金子十斤,偷偷来谒见杨震,图讨好。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意思是我以前知道你,现在却不知道我了,坚辞不受。王密说“幕夜无知”,震说“天知地知我知子(你)知,何说无知?”

这就是“四知堂”的来历。

震当官,性公廉,不受私谒,加入皆以素材淡饭度日,故旧人中有人劝他为子孙积蓄一些财物,震说:我想把清白做官的德行留给子孙,不是更好吗?

这就是清白堂的来历。

杨震(?——124),字伯起,东汉弘农郡(今陕西省潼关县安乐镇水峪口杨坡村)人,他通晓经籍、博览群书,三十年间,他不分贫富、因材施教,培育出了近三千名弟子被众儒生称赞为:"关西孔子杨伯起。"他教了几十年的书,州郡长官聘请他去做官,他都没有应允。人们都说他年纪老了,想出来做官也迟了,而杨震却更安心他的教书生活。大将军邓骘听说后就召请他做官,那时杨震已经五十多岁了。屡次升迁,升到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在他调任东莱太守路经昌邑时,昌邑令王密为答谢杨震知遇推荐之恩,深夜以10斤黄金相送。杨震不受,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四知拒金”的故事从此千古流传,后人称其为“杨四知”、“四知太守”、“四知先生”。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故中,杨震“四知先生”的美名不但没有淹没于时间长河的波浪里,还为不同时代的人所推崇和敬仰。就像先生故里那偌大的一池荷花,虽历经寒冬、埋根淤泥,但都会在每一个初夏,给人们一片碧绿,一个婉然的微笑。

杨震治家严谨,以“清白吏子孙”作为家训严格要求后人。杨震一生为官清廉,从来不肯私下接见任何人,就是家里的人,也不准他们询问他的公事。他后来官至太尉,除了应得的薪饷,所有的收入,一律归公。出门的时候,坚持步行或用自己的交通工具,不乘坐公家给他准备的车子。杨震正是以自己的言行作则,教育子孙们要“节衣缩食,省吃简用”。有人见他这样清廉,做了朝里的大官,家里还是那样的清苦,就劝他购置些产业。杨震却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翻阅杨震后裔的人生轨迹,他的子孙们深受做“清白吏”的家风影响,个个都博学而清廉。他的五个儿子都以“清白吏”而誉满天下,特别是杨震的三子杨秉自律极严,尤以“三不惑”即不饮酒、不贪财、不近色而闻名于世,人们赞其为“淳白”。据《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代代“能守家风,为世所贵”。

杨秉之子杨赐,官至司徒、司空、太尉,同样具有杨震清正廉洁、慷慨激昂、无私无畏的气概。《后汉书·杨震列传》中载有杨赐的奏章。在文中他弹劾贪官,锋芒毕露。杨赐从政前,“退居隐约,教授门徒,不答州郡礼命”,从政后“切谏忤旨”,人生轨迹和人格追求都继承了杨氏祖上做“清白吏”的家风。杨赐之子杨彪,亦官至太尉。公元179年,杨彪时任京兆尹,毅然决然地处死了宦官黄门令王甫。公元189年,相国董卓想迁都关中,百官无敢反对者,司徒杨彪挺身而出,唇枪舌剑,董卓脸色大变,随后杨彪便被董卓上奏免官。杨奇是杨震长门曾孙,“少有大志,不以家势为名,与英才俊杰为友,不和豪强富贵者来往”,又精通经学,“才情聪明敏锐,门徒常有二百人”,汉灵帝时为侍中。他不献媚求荣,敢于直言,汉灵帝曾说他:“你脖项硬直,不低头屈项,真正是杨震的子孙,死了后一定也会把大鸟招到你的墓前。”

天下杨氏出弘农,弘农是天下杨氏的发源地。杨震被公认为是杨氏家族的发脉始祖。其“清白吏子孙”的家规,也成为杨氏家族代代相传的家风,不仅影响着杨震的后人,也对整个杨氏家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杨姓后裔活跃在中华民族的舞台上,其文韬武略,载入史册者,历代不乏其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大师杨时,一生官显名扬,但他非常廉洁,奉法爱民,“不枉费公家一钱”。他一生没买过一亩地,没盖过一间好房子。南宋爱国诗人杨万里,也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他退休回乡后,家里只有父亲留下的一栋老屋,仅可遮风避雨。宋宁宗看后非常钦佩,称他为“当今廉吏”。杨士奇,曾辅佐明朝四位皇帝,可谓官高权重,可他从来不谋私利。他虽在京为相几十年,但他的妻子却一直在老家以农耕为生。北宋抗辽名将杨业也是杨震的后裔,以杨业为代表的杨家将,精忠报国,满门忠烈,个个都是清明正直的英雄。

杨氏后人都以“清白传家”、“四知家风”作为祖训,制定悬挂了形式多样,内容相近的家规家训。以杨震“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清白堂”,遍布海内外各地。如浙江、福建、广东、河南、重庆,甚至在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国都有杨氏后人为纪念杨震所建的祠堂,杨震精神早已超越了国界。

一千九百年后的今天,虽然历史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杨震为后人留下的“清白家风”,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时代,期待着中华民族的高尚道德情操的传承和弘扬,也呼唤这古老的“清白家风”的发扬光大,使之代代相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