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苑精读札记之文稿技巧篇№1—№50
笔苑精读札记是笔苑从各类文稿写作教学的书籍和文章中精选整理而成,并形成《菁辞录》一书,共分16个系列,其中,精论篇是从其他15个篇章中提取而成,因此,从技巧篇开始共享。本系列每天更新一期。
由于之前已经共享了100多期,因此,现将之前的内容,分几期进行集中共享。之后,每天将更新一条。
需要说明的是:《菁辞录》是笔苑的读书札记,内容还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因此,本书暂不出售。
1.写文章一定要讲究方法,才能达到政治的目的。
2.毛主席在延安讲话介绍了一种方法,叫古今中外法,当然不是什么都讲古今中外,有横的比较,有纵的比较,可以放在古今历史背景上看,放在中外世界背景上看,和古比不一定几千年前,和去年比也是古,和中外比不一定和外国比,这个部和那个部、这个厂和那个厂也是比较。
3.叙述一件事情,讲个道理,要将要点放在前面,讲个道理要把结论放在前面,不是按照三段论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而是先结论,然后前提。
4.要生动就是要在抽象的论述中加些不抽象的东西,可以增加生动性。纯粹抽象的,像算术题似的,一道道列下去,怎样也不会生动,因为全部是抽象的。
5.文章要有些情绪,如正面反面对照,引用两句古话,增加些色彩,格式有些变化,要有些曲折、波澜。让文章生动只有这些方法不够,但注意了这些,就比较会使文章写得生动一些。
6.我们写东西是为了给人看,给什么人看,要使人看下去,应该捉摸一下,要因人、因事、因地制宜。文章的话是对群众讲的,对这部分群众还是对那部分群众,是给干部讲的,是给中央写的,文章应该不同。
7.有许多小说,一小时可以看四五万字。读理论著作当然不能像看小说那样快,但我认为平均一小时读两万字左右是能够做到的。
8.有好些书,不能只读一遍,需要多读几遍。但不是说读完一遍后很快又再读第二遍,而是说隔若干年后再来重新守习。
9.写文章不要写自己所不了解的东西,总要尽力使自己所了解的东西比写出来的多一些。
10.我觉得叙述甚至比发议论还难。叙述一件复杂的事情,既要使人知道它的前后经过,又不能写得太罗嗉,令人看了讨厌。
11.发议论当然也有难处。虽然说的是某一点意思,但牵涉到各个方面。有时会感到层次太多,正面反面都要讲,用了许多“虽然”、“但是”、“这一方面”、“那一方面”,讲得很复杂,还是没有能够把道理说透。其实从很复杂的道理中总可以找到一个比较简明的逻辑程序,先抓到最要害的一点,然后把其他必须说到的各点各得其所地安排好,这样就可以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把道理讲清楚,所发的议论也就比较充分了。
12.我们搞理论工作的人需要多读点文学的书,否则,文字的枯燥和八股气味就很难消灭。
13.讲究义理就是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讲究考据就是要求材料准确。辞章是属于文章形式方面的问题。讲究辞章,在我们说来,就是要求适合于内容的完美的形式。
14.我们必须要求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先能教别人听得明白,然后更进一步教别人听了挺过瘾。
15.我往往把一个长句子分成好几个短句来说,既能把意思说明白,而且说得很自然,挺带劲,不拖泥带水。用这个方法造句,写出来的一篇东西虽不能完全是口语,可是大致都能接近口语了。
16.要写透一件事必须钻到事情里边去,可千万别不管是写什么问题老先预备下一个套子——老拿包饺子开始!钻到问题里面去就必定有话可说,用不着套套子。
17.写文章必得抓牢每篇的重点,没有重点,就不能成其文章。
18.我们是文字的主人;我们要如何写,文字就得写成如何,必得使文字受我的支配!因此每一篇才有每一篇的特色,如果没有特色,无论如何写不成文章的。
19.为什么要读一点古书呢?这是因为古代曾经有许多妙手,写了很多好文章,多读一些,吸取、学习他们的写作方法,结构布局,遣词造句,对写好文章会有很大帮助。
20.文章总是写给特定的对象看,为了解决特定的问题的,文章里的材料怎样安排,各个部分怎样组织,要看文章是写给谁的,是为什么写的。
21.执笔作文的时候,为什么就糊涂起来?这是因为我们习惯于把作文跟说话割裂开来,看成不同的两件事,忘记了作文就是说话。
22.说“看两遍”,我的体会就是“念两遍”。最好念出声来。这样做是为了把文章跟口语结合起来,用我们对口语的感性知识去衡量纸上的文章,看看是不是通,是不是顺。
23.古人论兵法,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说法。写文章也是这样。很难说清楚文章写作的奥妙,也不能靠读“文章作法”之类的东西把文章写好。
24.写文章是给读者看的,正如和朋友谈话一样,不能装腔作势,也不能只是自己懂,主要是要读者懂。
25.文章写得佶屈聱牙,艰涩难读,有的是作者自己还没有完全弄明白,有的是因为文字功夫差。
26.有些初学写文章的人,喜欢多用形容词,轻易使用最高级的形容词和大字眼,以为这样可以把文章写好。结果常常事与愿违。
27.文无定法,文章之道,有许多是可体会而难以言传的。
28.古往今来,能够流传的好文章,都是深入浅出的,没有哪一篇是装腔作势、佶屈聱牙的。
29.大的文章或文件,往往要先经多番讨论,确定大纲,然后多人分头执笔写作。这样做的好处是集思广益,优势互补,因为很大的问题是一个人所难以完全把握的。这种办法也有缺点,就是初稿往往自成体系,叠床架屋。这需要通盘筹划,加以剪裁,使之浑然成为一体,不能留有拼凑痕迹。许多重要文件都是这样做的。
30.在不少情况下,确实需要在文件或文章中,特别是在正式会议的文件和报告中,申明某些重要的政治原则,那就要在最显眼的地方,用最准确简明的文字加以表达。
31.短句子,短段落,文章会显得干净利落。句子太长,两行一个逗号,好几行一个句号,读起来很吃力。
32.想要提高文稿写作水平,最好看名家的手稿。从名家的手稿中,可以体会应该怎么写,不应该怎么写。《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提供了许多改稿的范例,也提供了怎样写各种体裁文章的范例。
33.写文章要取法乎上。要多读名家的文章,不是一家而是各家,不是一种体裁而是各类体裁,不仅从内容品味而且从文章形式品味。读多了,就可能逐渐悟其奥妙。
34.对于读书,我有两点体会:一是阅读面要广,不要仅限于专业领域;二是要会读书,独立思考,不存成见。有的要精读,大量的是浏览。对于名著,不限于体会其观点,也要细心揣摩其思路和方法。
35.写文章要早起步。“文自胡说始,诗从放屁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容易放得开。起步晚了,容易发生眼高手低的问题。30岁时可以拿60分的文章去投稿,40岁就不会有这种勇气了。普通干部有这种勇气,当了官就可能没有这种勇气了。
36.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不是自言自语。既然是写给别人看的,就得处处替看的人着想。要考虑到他所关心的、有兴趣的是什么,要考虑到哪些是他已经知道的、哪些是他还不知道的。
37.替读者着想,还要注意文章的写法和语气。现在有的文章,到处是“应该”、“必须”,像是法官的判决书,却缺少充分的说理。
38.写文章时,应该和读者处在平等的地位,尊重对方,把问题提出来,把事实摆出来,一层一层地进行分析,与读者一起思考,一起探讨,自然地共同得出结论,不要有那种强加于人的味道。
39.为什么要写文章?因为存在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才需要去写文章,否则你写文章干吗?
40.一篇文章也好,一本书也好,真正精彩的东西并不多,有那么一两点很独到的地方就不错了。字字珠玑,每一句话都那么高明,没有那回事。打个比方。我们到饭店去吃饭,点一道炒虾仁。其实虾仁就那么一点点,主要的配料是白菜。厨师一定是把白菜铺在盘子底下,虾仁放在白菜上,让你一眼就看到重要的东西。
41.胡适写文章有个特点,看他的全文的头几句,就知道全篇要写什么,看每一段的头一句,就知道这二段要写什么,正是所谓“立片言而居要,乃全篇之警策”。
42.有的人写了文章给我看,我问他某个问题怎么没有讲到,他说已讲到了。仔细一看,他那一段文字很长很长,而重要的几句话夹在中间草草地带了过去。我说,你放的地方不对,都淹没在一般性的话里了,我看到那个地方时眼睛已经很疲劳,结果重要的话反而被忽略了。这就要求在结尾处把它点明,把全文有力地刹住,甚至把意思再上升一个台阶,使人读后感到可以举一反三,感到有回味。结尾绝不能长,恰到好处时就戛然而止。有的文章到了结尾处又去展开,那就把整篇文章给写散了。
43.我对一位年轻人说,你写好文章后最好像广播员那样把自己的文章念一念,一念就能听出来文字干净不干净,有没有疙疙瘩瘩的地方。
44.写文件不能只从抽象的道理出发,靠推理来进行,不能把主要力量用在编句子上,而是要着重分析实际问题,看看问题到底在哪里,表现是什么,有哪些原因,该怎么解决。
45.文章一个结论紧接着一个结论,叫人看得喘不过气来。有些文件叫人看着累。但假定你是针对大家关心的实际问题,把它的原因、表现和对策说得清清楚楚,就不会使人产生这种感觉。
46.领导的职务越高,越是需要从宏观的大的方面去讲,关键时候要说几句很有分量的话。但没有达到这个层次时用那样的话,就会让人感觉口气太大。
47.有的人一开始看了一些材料,认为事情就一定是这样的。有了这个看法,马上把它形成一个固定的看法,围绕这个看法再去找材料,好像越说越周全,其实背后留下了一个大窟窿,被他忽略了,这就叫“先人为主”。
48.写文章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那就是义理、考据和辞章。
49.文章通常是一口气写下来,写完以后再反复改。这样比较容易做到一气呵成,读起来比较流畅。
50.写文章要有自己的风格,但作为一个初学写作者,各种风格,各种文体都可以学一学.要抓住一个较好的“笔杆子”,一篇较好的文章,反复学习,多读精练,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在一段时间内突破一种文稿写作模式,就会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