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新政委很头疼:部队山头主义严重,工作很难开展,怎么办?
1937年10月,黄克诚奉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开始担任115师344旅的政治委员。
黄克诚(右)
344旅是以红十五军团为基础改编的,大部分干部都是原鄂豫皖苏区红25军的,时任旅长为徐海东,全旅共有4000余人。这支队伍作战英勇,敢打敢拼,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
黄克诚到任后,经过几天的了解,发现这只队伍存在严重的山头主义。
344旅对中央红军过来的干部不大欢迎。黄克诚感受到了这种气氛,由于关系不熟,工作开展难度很大。旅长对他这个带着高度近视眼镜的瘦弱政委,有些冷落,一些高级干部也对这个新政委也不大理会,不仅对政委的讲话不怎么听,而且在生活方面多有为难。
怎么办?
向中央打报告,申请调回115师师部工作?还是咬牙,坚持留下来?
红25军的干部们
经过一夜反复思考,黄克诚决定留下来。
作为一个参加了二万五千里红军长征的老干部,爬雪山,过草地,各种各样困难都挺过来了,这点压力算什么!同时,也不能给中央添麻烦,中央派我来344旅,是对我的信任,是有周密而充分地考虑的,是希望我能带好这支部队。
他又想到:红十五军团,也就是原来的红25军,从鄂豫皖苏区出发,单独长征,与中央长时间失去联系,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陕北,与中央红军会师。这支部队能够保存下来,是情有可原的。
八路军队伍
陕北会师后,红25军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又与红一军团一道进行了红军东征作战。在东征中,红十五军团担任北路掩护,缴获甚少,而伤亡却很大。为此,徐海东等人向缴获多、且人员扩充很大的红一军团申请调剂,但遭到一军团的拒绝。红十五军团干部上下窝了一肚子火, 指责一军团有本位主义,并向毛主席告状,申请主持公道。
黄克诚当时作为红一军团的领导之一,知道此事对红十五军团有一定的影响。
于是,黄克诚政委调整工作策略和工作思路:
一是 耐心说服,以诚待人。革命队伍就是一个大熔炉,相信日子久了,会把关系搞好的。无论是开会,还是战斗中,黄克诚从不摆架子,搞特殊化。
二是关于打仗的事,一般不多说话,尊重旅长和各级团营干部的意见。
三是从政治上平等待人。
当时,部队中有很多从鄂豫皖地区过来的老红军、老干部,参加革命很多年了,但连党员都不是。黄克诚就组织大家参加组织生活,分期分批谈话交心,鼓励他们积极申请入党。对入了党的干部战士,积极大胆地提拔他们,让他们放心地带队工作,培养他们独挡一面的能力。
对待犯错误的同志,他总是先调查研究,从不轻易下结论。687团团长何振亚奉命收编土匪,很久没有音讯。有关部门认为他可能叛变了,正准备发缉捕令。黄克诚经详细调查后,发现:何团长因收编土匪失败,害怕回来不好交代,擅自离队。后来,何振亚投靠国民党不成,又跑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办事处向344旅打电报询问何振亚的情况。黄克诚回电说:何离开部队纯粹出于误会,是有错误,但并非叛变投敌,可以考虑让他去延安学习。
四是从生活上多关心干部战士。
部队的医疗条件差,医生少,护士就更少了。黄 克诚就派人与当地党组织和兄弟部队联系,组建正规医院,大量补充医生和护士。医疗条件改善了,部队伤病员的治愈率大大提升。
部队在战斗中缴获了大量的日伪军军服。黄克诚认为,扔了可惜,何不稍加改造,换换颜色,被我军利用呢?所以,许多新补充的战士都穿上了崭新的呢子军装。此举,受到广大干部战士的肯定。
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黄克诚和部队干部战士们的关系越来越来融洽,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一直和这支部队同生死、共患难,结成了最深厚、最亲密的战斗友谊。
部队克服了山头主义,但其战略战术出了问题。
344旅作为八路军总部的机动部队,在五台山地区协助晋察冀根据地进行反围攻作战后,集结在山西浑源、繁峙一带。12月,又奉命向晋西转移,部队先在太原以北对敌袭击作战,旅部驻扎在孟县的西烟镇。344旅的广大干部显然不适应游击战的战法,与日军作战仍使用过去打国民党军队的方法,猛打猛冲,在日军的优势火力面前吃了很多的亏,部队干部战士伤亡很大。
比较典型的是山西阳城的町店战斗,该战歼敌500余人,自身却伤亡300多人。
看到这些从长征过来的、好不容易幸存下来老红军,一个个倒在日寇的枪炮之下,黄克诚心疼不已!
黄克诚怎么扭转这个局面,且听下回讲解。
世 界 通 史
global--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