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太极大学堂 | (1999年超清版)扎西大师演练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是由杨家第三代宗师杨澄甫先生晚年所创的“定型拳架”而来。宗师的“定型拳架”到底有多少式,时至今日,其各地门徒,在传承演练的招式及其风格上都不尽相同。

如杨振铭先生(杨澄甫长子)、赵斌先生(杨澄甫侄外孙)、傅钟文先生(赵斌的妹夫)分为85式,杨振基先生(杨澄甫次子)分为91式,杨振铎先生(杨澄甫三子)分为103式。杨澄甫宗师之高徒牛春明先生分为81式,崔毅士先生分为108式,李雅轩先生分为115式。

虽然在计算动作的方法上和数量上以及个别动作名称上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在杨澄甫宗师1931年所著《太极拳使用法》和1934年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参照和动作顺序上演变而来的。

路迪民先生就杨澄甫宗师的著作《太极拳使用法》(1931)和《太极拳体用全书》(1934)中拳式动作的排序做了校勘,指出《太极拳体用全书》中,刊登的杨澄甫晚年定型拳架,动作名称和顺序排列一共81式。

而与赵斌先师所传85式比较有4处名称算法不同:第一处,杨澄甫宗师的第1式为“太极拳起势”,赵斌先师传的85式分为两个名称,即第1式为“预备式”和第2式为“起势”;第二处,杨澄甫宗师的第37式为“左右打虎式”,赵斌先师为第38式“左打虎式”和第39式“右打虎式”;剩下两处均为将两个“单鞭下势”分为“单鞭”和“下势”。这样81式加上4式的名称也就成了85式。

在其他杨澄甫传的定型拳架中,有的将“左右搂膝拗步”分别计算为“左搂膝拗步”和“右搂膝拗步”,将“云手”的重复动作分解为“云手一”“云手二”“云手三”,将“野马分鬃”也做了左右的区分等等,因而在动作数量的计算方式上形成不同。

由此可见,先师在定型拳架后,只是对动作的顺序做了精心安排,却并未具体规定如何计算和编号这些动作。

在传承过程中,不同老师的演练风格,对拳架的理解和体悟不同,因而在个别动作的练法上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由“提手上势”接“白鹤亮翅”一动,有些老师侧重“肘击、肩靠、胯打”,有些老师侧重在旋转中右臂翻挑、上托,左臂下,一下一上有海底捞月之势。因而也就造成了所谓的定型拳架的不同练法,这些都是事物发展的合理现象。

杨澄甫宗师的亲族传人和门徒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太极拳的推广和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使得“杨澄甫定型拳架”成为目前流传最广的传统杨式太极拳。

根据不同师承关系的发展,这些定型拳架在中国也体现了一定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域的传人,呕心沥血,将传统杨式太极拳传播开来,使之得以在不同地区继承和发展。虽然这些拳架在风格形式上有所区别,但都源于或者继承于杨澄甫宗师的定型拳架,并且在实践中从内容和拳理上都丰富了杨式太极拳的体系,体现了大师们的智慧,也在不同的侧面展现了杨澄甫宗师定型拳架气势浑厚、舒展大方、立身中正、松活圆满、绵绵不断、轻灵沉稳的风格和特点。

▼ 26分46秒

本视频为扎西老师1999年在西安咸阳民族学院操场录制。时年扎西老师67岁。由于草地不平,部分动作受影响。从早上开始录制一直到中午,连续打好几遍,最后连工作人员都饿的站不住了,扎老硬是把拳剑刀一口气录制完毕。扎老总是很谦虚的说,别看这个视频,她那时候打的不好。

(我们会陆续推出扎老不同年代的珍惜录影资料共大家赏析和参考)


感恩太极大学堂, 是一个聚合众多传统太极拳大师及文化名家的文化传播平台。本着“汇合百家,福泽天下”的传播理念,通过科学化的身心训练、文化熏陶和中医养生实践,为真正爱拳、学拳、懂拳的传统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