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影剂外渗?是出血了吗?
一般认为,由于急性期血脑屏障的破坏,造成术后造影剂外渗或瘀滞很常见。但在非急性期,如果出现脑实质造影剂外渗或瘀滞则很少见;我们往往会担心,它是否意味着颅内出血并发症的发生。这涉及到术后抗凝、抗血小板方案的调整,以及平衡出血风险及颅内支架再闭塞的矛盾,临床处理较为棘手。
术后 20 小时 CT 平扫(基本吸收)术后第 3 天复查磁共振示右侧延髓背侧、中脑偏左侧点状梗死。
回顾本病例,手术相对较顺利,术后常规应用 DSA 机器扫——平板 CT 观察是否有颅内出血;比较意外的是术后平板 CT 示延髓背外侧片状高密度影,到底是造影剂外渗?还是出血?或是二者兼有?单从平板 CT 难以鉴别。
当时能做的是首先按照颅内出血并发症处理、马上中和肝素,不醒麻醉,带气管插管返 ICU。术后严格镇静、控制血压、暂停抗血小板治疗;术后约 4 小时,再次行床旁 CT 检查,未发现脑干高密度区面积增加、脑室无受压,说明病情稳定,暂不需考虑手术等其它治疗方案,继续观察病情变化。
对于颅内出血与造影剂外渗鉴别,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双能 CT 可以获得三种序列图像:融合图像(MIX)、虚拟平扫图像(VNC)和碘叠加图(IOM)。由于出血在 MIX 及 VNC 序列上呈高密度,在 IOM 上不显影;而造影剂在 MIX 和 IOM 呈高密度,VNC 上不显影;从而能较好的将两者区分。缺点:不是所有医院都有双能 CT。双能 CT 上出血和造影剂的鉴别:在不同序列上密度不同。
普通 CT
造影剂渗出一般无占位、水肿效应,吸收时间平均 12~24 小时即能明显吸收,而出血可能有占位、水肿效应,吸收往往需要数天甚至数周。
MRI 也是很可靠的鉴别的检查手段,但核磁检查时间较长,需更换无金属物的气管插管,考虑患者急性期也不方便搬动,3 天后病情稳定,才行后续检查。
血管内治疗术后用 DSA 机器做平板 CT 发现手术区域高密度灶,最常见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后,这认为与脑梗死导致血脑脑屏障破坏相关,除了导致造影剂外渗,当然也可能导致血液成分外渗,通过双能 CT 或 MRI 检查,可以比较可靠的鉴别是否造影剂外渗。
一般认为即使是造影剂外渗,也提示术后有继发出血的高风险,特别是术后还需要继续应用较强的抗栓药物。但也有文献报道认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术后造影剂外渗很少会导致出血转化,但造影剂外渗部位往往意味着已经发生了脑梗死。对于本例患者,因为术前核磁 DWI 及 Flair 序列都未发现后循环脑梗死病灶,因此造影剂外渗的机制应该与急性缺血性卒中不一样。
无复流(no-reflow)现象
这也常见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后,指的是尽管大血管闭塞得到有效开通,但在毛细血管水平仍然存在灌注不足,血流淤滞,因此会导致造影剂滞留,不能排空,平板 CT 复查也可见高密度表现。
它是取栓术后无效再通的重要原因,机制仍不详包括内皮细胞肿胀、微栓子广泛形成等。本病例并无椎基底动脉急性闭塞再通,似乎也不好解释。
过度灌注损伤
我们知道在颈动脉重度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可能出现过度灌注,复查 CT 也可见颈动脉供血区造影剂瘀滞同时伴严重水肿,一般认为与脑血管自身调节能力受损相关,处理不及时,会出现出血转化,是颈动脉支架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相对于前循环,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狭窄支架术后过度灌注损伤发生机率更低,而且如本例患者仅限于脑干延髓小片部位,可能性更小。
造影剂损伤
造影剂脑病虽然罕见,但确实存在,说明了造影剂的脑毒性。造影剂对血脑屏障也有损伤,但一般来说,血脑屏障完整很少出现造影剂外渗。
如果同时还存在其它原因脑损伤导致血脑屏障破坏,则造影剂的影响会产生叠加作用,脑损伤缺血部位会出现明显造影剂外渗。本例患者术前无脑梗死等损伤,应该是是血脑屏障完整,造影剂外渗的机率很低,而且是如此局限的造影剂外渗或瘀滞,因此单纯造影剂损伤可以基本排除。
总之,本病例作为择期手术,术前无明显脑梗死、术后双能 CT 排除脑出血、术中即刻平板 CT 发现的高密度灶考虑为造影剂外渗或瘀滞,其机制应该与急性脑梗死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