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的三次拜相背后:宋朝第一功臣与金匮之盟,说不清的恩怨纠葛

究竟是什么事情,让跟随了赵匡胤一生的赵普,被他无情地罢免了宰相的职务呢,这里面绝不仅仅是什么贪污专权这么简单,甚至可以说这是个连当时的人都不信的理由,更不要说现在的我们。

赵普被罢免,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常年坚持不懈地打击赵光义,并坚决反对赵光义接班,在赵普这种儒家知识分子心里,嫡长子继承制才是最合乎道义和人性的。

从种种迹象看,赵匡胤似乎也有让德昭接班的意思,当然这种意思其实表达得非常晚,而且也很间接,但这都被赵普看在眼里,他以为自己看透了赵匡胤,一棒子狠狠的打下去,结果赵光义没有倒下,自己却倒下了。

具体的原因是因为一个死人,具体来说是一个死了很久的人,只不过这个人的身份有些特殊,他是赵匡胤的母亲,当然也是赵光义的母亲,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杜太后。

  • (01)金匮之盟的基础版本

在宋朝的官方史料里,这个老太太那可不是一般人,嫁给职业军人的她,早就练就了不凡的见识和胆略,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消息传到家里,他媳妇下地哭哭啼啼,但杜太后却说,我儿子从小就很优秀,现在做出这等事,很正常没什么可担心的。

这个老太太也算是个有福之人,亲眼见证了赵匡胤当了皇帝,亲眼看到自己的儿子当皇帝,大概是全天下父母最开心的事吧,可怜的赵弘殷先生就没能看到这一天。

唯一的遗憾就是好时光太短暂的,赵匡胤称帝一年,杜太后就得了严重的病,很快就不行了,临死前把赵匡胤叫到身边交代一下临终遗言。注意,赵光义不在现场。

赵匡胤是个孝顺的孩子,尽管贵为皇帝,可是依然难以阻止母亲的离去,临终前杜太后问了赵匡胤一个问题,儿呀,你是如何坐上皇帝的呀?

赵匡胤尽管做皇帝时间不是特别长,但也被文官们熏染了不少,这个时候说的都是场面话,什么全都是祖宗保佑,父母功德无量等等话语,杜太后毫无留情的打断了他,别扯那些没用的,你是我儿,就不要装了。

赵家之所以能得到这个天下,全都是因为他们柴家皇帝太小,什么也不懂,也没能力,才被你这个殿前都点检钻了空子呀。

这话说完,赵匡胤完全无法反驳,尽管话不好听,但却是板上钉钉的事实,杜老太太话糙理不糙,一句话戳破赵匡胤

很快这个老太太就说出了自己的打算,你死后让你弟弟光义接班,这样我们赵家就不会重蹈覆辙了,赵匡胤是个大孝子,又见老太太说的确实有道理,于是就答应了杜太后的话。

杜太后不愧是见过世面的,当即说,去把赵普找来,咱们立个字据,写个誓言放到皇宫的保险箱里,赵普作为赵家的“同宗”,又是大宋开国第一功臣,这种事让他来写最合适不过了。

赵普写好誓言,最后留下了臣普记三个字,这份誓言书就一直保存在皇宫的保险柜里,当时叫做金匮的东西,以上就是大宋第一谜案,金匮之盟的官方记录。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书上就是这么写的,那么这个说法可信度到底有多高呢?

  • (02)金匮之盟的升级版

这个看起来完美的官方记录,的确非常可疑,毕竟太祖实录经过赵光义和赵光义的儿子宋真宗的修改,里面到底修改了多少内容,我们很难去判断。

但也有别的史料对这件事做了别的版本的记载,比如宋初名臣王禹偁所著的《建隆遗事》,这里面对金匮之盟的记录,看上去就更随意一点,但同样疑点重重,甚至有些恶搞和演义的成分。

说的是有一天赵家举行家宴,期间大家都喝高兴了,赵匡胤当众宣布,自己死后要把皇位传给光义,光义死后传给光美,杜太后大喜,因为这样的话自己就能做三个皇帝的母亲了。

老太太同时高兴之余,还要求光美之后,要把皇位再传给德昭,一次家庭宴会,就把未来几十年的事情,安排得明明白白,真是古今天下第一家听宴会呀。

无论是官方记载,还是非官方记载,之前我说过,一个时代的记录,哪怕是谎言和留言,都有着其合理的成分,仔细甄别就能看到那个时代一定程度的真相。

赵光义当上皇帝之后,赵普可就难受了,因为一直打压赵光义,而且在赵光义做皇帝之前就被罢了相,那时候起码赵匡胤还在,赵普的人身安全还有保障,但现在赵光义做皇帝了,赵普的噩梦似乎要开始了。

赵普比较聪明,以进为退,主动从地方搬到开封居住,就在赵光义眼皮子底线,毕竟自己的根基在开封,在地方指不定什么妖魔鬼怪会为了讨好皇帝,陷害赵普。

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在赵光义眼皮子底下,这样全天下都会看到这里发生的一切,这样起码赵光义可以收敛一点,不会用什么阴招。

赵普看得很准,赵光义是个非常爱惜羽毛的人,很看重自己的名声,下三滥的手段,他也不屑于去做,赵普在开封城活得好好的,但也仅限于是活着而已。

一个老头已经翻不起任何的浪花了,昔日的同僚,不管是旧同事还是新同僚,没人看好这个失势的老先生,有些甚至还是上去踩一脚,以博得赵光义的欢心。

原本以为平静的生活就这样了,但赵光义登基5年后的一天,赵普突然想起来一件大事,一定要面见皇帝,赵光义也很是奇怪,这老头该不会是糊涂了吧,但出于好奇还是见了见赵普。

赵普想起来的事情,就是这个金匮之盟,赵光义心中大喜,原来还有这件事呀,因为当时在场的四个人,杜太后赵匡胤都死了,那个宫人似乎也不在了,唯一在世的人,也就只有赵普了。

赵光义太高兴了,有了这个东西,终于没人再传什么斧声烛影的流言蜚语了,大喜之下赵光义又重新启用了赵普,职位依旧是大宋臣子第一人,做了帝国的宰相。

这事儿疑点实在是太多了,很明显赵光义最危险的时候,是刚继位,赵普再糊涂也很清楚这一点,只要那个时候拿出这个东西,赵光义肯定立马让赵普光复原职,就算赵普忘了,那位宫人总还记得这个事儿,怎么着也不会等到5年之后才想起来这件事。

这事儿的真相很容易看穿,那就是赵光义和赵普相互需要,赵普仗着自己特殊的身份,被太祖和杜太后都极其信任,才编了这么一个谎话,这事让别人编,也没人信呀。

这个真相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我们都小看了赵普也小看了赵光义。

  • (03)赵光义的皇储之路

赵光义能当皇帝,绝不是偶然,因为一开始赵光义就是被当做皇储来培养,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赵光义儿时出头就被任命为开封府尹,后来又加封晋王,这是五代时期,流行的接班人培养的模式。

这是明摆着要让赵光义接班,而且赵匡胤也几乎不让德昭和德芳露面,所有的迹象都表明,赵光义就是大宋未来的皇帝。

这个策略肯定是赵家人内部定下来的,因为赵匡胤当皇帝的时代,皇帝的位置实在是非常危险的,弄不好就家破人亡,家族覆灭都很常见,在这种情况下,发生杜太后那种要求传位给赵光义的要求并不奇怪。

不管金匮之盟是否为真,赵光义的皇储之路是天下人都能看到的,当时能编造出这样的“谣言“那肯定也是有着基础了,任何谣言都不会凭空产生,一定有着生存的土壤。

赵普也知道太祖想传位给弟弟,结果弄了个身败名裂,更重要的是,赵光义的继位,完全没有发生任何的抵触情绪,包括当时整个宋朝的精锐全部都在北部边境,这稍有不慎,这帮曾经只听命于赵匡胤的虎狼之师,很容易就是又一次班师回朝的兵变行动。

但一切都没有发生,赵光义稳住了局面,唯一异常的就是赵光义当年就迫不及待地改了元,改元在中国有着重大的意义,一般新皇帝继位,都要用老皇帝的年号,把这一年过完,来年才改成自己的年号。

赵光义太心急了,当年就改了元,这个行为也为他带来了无数的非议和猜想,流言蜚语一直在暗中游动,直到赵普的出现。

如果我们不是一定要站在赵匡胤的立场看问题,那么赵光义这个皇帝其实当得很不错,继位之后做了很多事情,这个我们下一章会讲到,宋朝也逐渐恢复了宁静,毕竟事情都过去四五年了,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为什么一切都风平浪静了,赵普才想起来“金匮之盟“的事情,尤其是赵光义还非常受用这件事,立马就让赵普再次为相,足见赵光义对这件事的满意程度。

赵普并不是一个单纯贪恋财富和权势的人,要不然赵光义刚继位,他一定会跳出来帮着太祖说话,毕竟刚继位,才是流言蜚语最多的时候。

但是这些都没有,直到过了四五年,才出现了这个金匮之盟,只能说赵普的意思很明显,他这是为了完成赵匡胤的心愿,让大宋不再有不必要的内耗和猜忌。

从相位上下来,没人比赵普更了解赵匡胤的意图,他就是要让赵光义继位,赵普怎么反对都不行,如果说当时选一个最理解赵匡胤的人,赵普肯定是第一个。

于是在赵光义登基五年之后,赵普出面了,说出了金匮之盟的事情,可以肯定,这件事的形式和过程基本上就是瞎编的,因为实在太反常识,你赵普再老糊涂也不至于到现在才想起来,皇宫的保险箱里还有这么个东西。

金匮之盟的故事是假的,但反应出来的内容却是真的,赵匡胤的的确确就是要让赵光义当自己的接班人,赵普想通了,既然忠于太祖,忠于大宋,形式上噪点假又有什么不妥呢,毕竟二十年前自己也曾造了惊世之假,才有的今天这个太平盛世。

赵普又一次拜相,大宋朝的流言蜚语少了很多,此后的日子各种大事接连发生,赵普也在不断的变化中慢慢老去,同样也没能抵挡岁月的力量。

淳化三年(992年)秋七月己酉日病卒于洛阳,终年七十一岁,此前赵普三次上书要退休,还好赵光义批准了,没让他死在开封,魂归洛阳是他最大的幸福吧,这一点连赵匡胤都做不到,但是赵普做到了。

赵普也开创了,大宋的不成为传统,洛阳成了非在职官员和失势官员最爱居住的地方,这点恐怕是赵普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自己为为赵家,为大宋操劳的一辈子,没想到自己死了还在影响这个帝国,赵普走了很安静的走了,身后有多少议论,他都不在乎了,他这一生足矣。

历史不会因为某个人,停下他的脚步,赵光义对于赵普的死很伤心,但也只是很快就过去了,实在是因为赵光义要处理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大宋自成立以来,各种纷扰就从未断过,但这一次的事情,对于宋朝而言,打击可是有点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