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受财有道
孟子在齐国,齐湣王送给他一百镒“兼金”,孟子坚决不接受。到了宋国,宋君送来七十镒,孟子收下了。到了薛国,薛君送来五十镒,孟子也收下了。
这时候孟子的学生就无法理解了,于是陈臻忍不住发问:“老师,齐王给您一百镒,您不收;宋君给您七十镒,您收下了;薛君给您五十镒,您也收下了。这样厚此薄彼,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看着陈臻缓缓说道:“我这么做自然有我的道理。宋君送来钱财,特别说明是‘馈赆’,意思是送给我做盘缠路费;薛君送来钱财,特别说明是‘为兵馈之’,意思是要我加强安全防范。这是二位国君的一片心意,我怎么能不收呢?而齐王只是单单送钱给我,却什么也没有说,这是想收买我。君子怎么能被人收买呢?”
春秋战国时期“兼金”并不是我们理解的黄金,金是一种高级的铜,“兼金”就是上好的铜,在当时是非常值钱的货币,等于现在的硬通货。镒是古代的货币单位之一,一镒相当于二十两。
在国力上来说,齐国是大国,经济发达自然财大气粗,给了孟子一百镒,宋国的国力差点,薛国又比宋国差点,所以薛国送的最少。但是大国如齐国,反而没有什么礼貌,小国如宋国、薛国却很有礼貌,于是孟子不收齐王给的钱,而收下宋国、薛国给的钱,这就是打齐王的脸了。
这里我们要注意,个人和国家也一样,有钱有势就难免随意,不大注重礼数,无意中表现出盛气凌人的样子,虽然在帮助别人,却没有尊重的心理,反而有施舍之意,那么受到帮助的人心里就不舒服,甚至干脆不接受这种侮辱。
有一年齐国发生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人就煮了一大锅粥,摆在大路边上,救济挨饿的人。正好有个人饿得有气无力,跌跌撞撞地走过来。黔敖看见了就大声吆喝说:“嗨,到这儿来!我让你吃个饱!”
那人抬起头来,瞪着眼睛对黔敖说:“你吆喝什么!我就是不吃那些吆喝别人的人的东西,所以饿成这样了!”黔敖觉得自己的态度不好,赶忙道歉。可是那个人怎么说也不肯吃,终于饿死了。这就是“不食嗟来之食”,后来演变为成语“嗟来之食”,表示侮辱性的给与是坚决不接受的。
另一方面宋、薛二国送给孟子钱,并且说明用意,表示对孟子的关心,这叫师出有名,有名则名正言顺,收下也就合情合理。如果不收,那就是不领情,就显得不懂礼数。我们现在过年过节时,长辈给晚辈的礼物,我们也要在感谢之后欢喜地收下,如果不收那就是对长辈不尊重,使长辈难堪,甚至对长辈有意见了。
齐王的馈赠则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说明,有点来路不明的意思。况且确实如孟子所说想要收买他,那么就万万不能接受了。孟子拒绝齐王给的钱财,就是表明自己并非是个贪财的小人,而是自有自己的处事原则,同时这也是处事的智慧。
一、不落话柄。
我们对普通人的要求不高,但是对名人、圣人乃至但凡是比自己强的人要求都很高,如果发现他有了错就会到处宣扬,同时也认为这个人也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孟子在当时也算是名人,一举一动都有人关注,况且孟子崇拜孔子,以救天下为己任,对自己要求很高,那么做事自然谨慎,坚守“无功不受禄”的原则,自然不会平白无故接受国君的馈赠。目的就是不想被人指指点点,说他拿了齐国的馈赠,却没有对齐国作出贡献,只是个贪财的小人。
二、意外之财莫轻取。
齐王送给孟子那么大一笔钱,又没有特别说明,即便孟子没有什么贡献,但是凭借孟子的名声,收下也未必不可,那么这么想的就是普通人了。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便宜又哪里是那么容易占的。
以前有个人财运不济,生活过得很一般,有天突然在野外捡到一包银子,就觉得这是上天赐给的,美滋滋地盘算着大吃大喝好好享受一下。可是不知怎么回事,突然生了一场大病,最后病治好了,钱也花光了,还是和平常一样。
我们现在许多人渴望一夜暴富,渴望大发横财,可是也要小心飞来横祸。社会上骗术越来越高明,自己没有付出那么多,却有好事上门就怕是套路,许多时候骗子的手法并不高明,只是人的贪心太大,往往心甘情愿赌一把运气,直到被骗才死心。人就是这么奇怪。
不能拿的钱财,绝不要拿,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筹码,在人生路上我们都是赢得起输不起的人。况且古往今来,能东山再起的又有几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