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故事”征文|父母的爱情故事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为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我们渴望的理想的爱情。一提到爱情,现代年轻人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鲜花,海誓山盟……,轰轰烈烈是标志之一。其实爱情终究都逃不过平平淡淡、柴米油盐,五六十年代的我们的父母辈更是如此。
父亲与母亲的婚姻是早就定了的。那个时代的婚姻多是表哥与表妹的结合,父亲与母亲也不例外。我现在知道为什么这种现象多了。母亲告诉我:主要是穷的原因,亲戚家可以互相迁就点。父亲比母亲大五岁,在母亲十三岁时,父亲就来定了亲。十三岁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年龄,每当父亲来时,小伙伴就取笑母亲,为此母亲曾一度很是烦恼,也讨厌父亲。而父亲则是从小就时不时地随着他奶奶回娘家小住,对生养母亲的这一方水土早已熟识,人事处得比母亲还好,口碑甚佳。父亲耐心地等着母亲长大,终于在母亲十九岁时迎娶回家。
父亲是三代独传,六岁丧父,是家中唯一的男丁。那时候的婚姻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传宗接代,这个苦难的家庭更是迫切地希望人丁兴旺,可母亲的肚子偏偏“不争气”,一点动静都没有。“屋漏偏逢连夜雨”,母亲生病了。本就对母亲不满意的婆婆———我的奶奶,这下更是变本加厉了:脸色更难看了,人前人后流言蜚语更多了……这些母亲都可以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然而,奶奶一切最终的目的是想让父母离婚。身心俱疲的母亲其实也早已想过放手,不想耽误父亲。而父亲却始终态度坚决,从未松口,还劝母亲说:你坐着和別人一样高,站着同别人一样长,不要多想,一切有我,有没有孩子都是我的命。
母亲生病后,父亲不仅从心理上试着去宽慰母亲,更是付诸行动上。察觉到母亲在家里的艰难处境,父亲总是设法多些时间在家里陪她。大队里没什么事的话(父亲此时已在大队委工作),要么就是晚点去,要么就是快速处理手头的事,尽量早点回来。由于生病,队里给予照顾,让母亲在家休息,但母亲觉得难受,硬是拖着病身子去和大伙一起做事,这时只要父亲工作结束,就去替换母亲,那时男工女工是分开的,不允许替换的,但是别人同情母亲,因此是个特例。母亲的病其实是宫外孕,但那时经济困难,医疗条件也有限,母亲最终还是进了医院,在父亲的坚持下做了手术,尽管父亲知道在那时这种手术的后果是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不孕率;但如果不做的话,母亲连性命都难保了。父母没有过多的甜言蜜语,是父亲的善良和贴心温暖了苦难的母亲,也挽救了母亲的命和他们的婚姻,成全了后来温馨的家。苦难没有使他们分开,而是让他们相互依偎,互相取暖,最终携手共进。
父亲一生好脾气,从小到大我的印象里几乎没有父母吵架的影子,大多数时候都是只要母亲唠唠叨叨数落父亲时,就会看到父亲拿着茶杯泰然自若地走出家门,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地去别人家聊聊天,等他再很镇静一脸无事地回来了,母亲“气”也消了。父亲曾说过:你妈就是脾气急,过一会儿就好了。其实这是我长大后最佩服父亲的地方:父亲从不用暴力,而是讲究策略。不过母亲一生从不舍得狠骂父亲,顶多也只是唐僧似的“念经”而已。这在婚姻里,应该算是相互包容和不易出口的爱了吧。
在父母的婚姻里,我看到的画面更多的是融洽的、和谐的。母亲家里穷,嫁过来的时候,连十块钱都没见过,是父亲教她认钱,手把手教她学做生意:怎么认秤,怎么算账,怎么以麦换面条……在父亲的培养下,母亲成长得很快,以致于后来“徒弟”超过“师傅”,每次卖东西回来,同样的东西,母亲挣的总比父亲多……在我的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就是母亲做生意回来,掏出钱,眉飞色舞地说着从第一单生意到最后一单是如何如何做的,其中不乏重点有趣的几单。而对面坐着的父亲,一面认真地从大额钞票到硬币理好钱,一面微笑地有意无意地听着母亲的生意故事,间或聊几句,最后告诉母亲今天挣了多少,于是母亲更开心了。曰复一日,年复一年,年少的我真是奇怪母亲的好记性和父亲的好耐心。长大后的我却由衷地羡慕了。
除非真有必要,父亲和母亲一辈子基本没怎么分离过,什么事都一起。以前母亲除了偶尔回娘家,基本不出远门,而父亲则是出远门了也很少在外过夜。父亲一生呵护着母亲,母亲对父亲言听计从。父亲安排着家里的大小事,而母亲只负责执行自己能做的事。
和谐相处,相濡以沫,一生形影不离的父母最终还是永久地分别了。父亲心思缜密,刚住院检查时,父亲就曾对我们兄妹三个吩咐:如果将来有什么事,留五万给你妈,不要让她一个人在家住。在妈妈面前,父亲从来不说,他既是舍不得说出来也是知道妈妈承受不住。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父亲终于艰难地对身边的母亲开口道:我要丢下你了……钱钟书对杨绛说:“从今往后,咱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活着的每一天,他们的心从无分离。磨难面前,他们矢志不渝,这就够了。
这就是属于我父亲与母亲的爱情故事。
席慕容说:“若你们能始终温柔的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来源:文乡枞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