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史”到现在还没修完?

为什么“清史”到现在还没修完?

这是个宏观而巨大的问题。

小到文白混乱,资料驳杂,大到时局动荡,世代更替。

历史遗留问题

一般来说,前代史都是由当代人修。不过清末民初,时局风云诡谲,大家都在扩充军备,连政权都四分五裂。作为修史这种人文工作,虽然于合法政府之必为,但总归是放在枪杆子后面的事情——缺乏稳定的人文环境,缺乏修史人才和资金来源。

清朝下线之后,北洋政府还是开展了相关工作,于1914年设立了“清史馆”,花了将近十五年的时间,于1927年未经总阅审定便匆忙推出《清史稿》。主编赵尔巽在《发刊缀言》中指出,本书是“作为史稿披露”的“急救之章”,并非视为成书。

为什么匆忙推出呢?因为1927年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年。这一年发生太多的事情,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经历了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各地军阀割据,中央政府已经名存实亡。

但是,《清史稿》依旧是目前最有价值的清朝历史文献。

蒋公当政时期,好像也曾试图修清史。不过以当时的国家状况,未能实施。

建国之后,我朝也曾经在这个问题上多次反复,国内外形势与新时代思潮乱斗,让此事直到二十一世纪才真正开始。

语言文字问题

这其中还有一个巨大的文化跨越,那就是从文言文记史到白话文记史。

庞杂混乱的资料,在文言文史书中,更加精简。我们现在随便读一首古诗都知道,文言文五、七字,能翻译出一大篇白话文。现代语言是越来越细致、精准,相对应越来越臃肿,这也造成了史书越修越厚——不仅仅是资料的多寡,而是语言系统完全发生了改变。

也就是说,即使今天修出了《清史》,和传统的文言文基调的《二十四史》也完全不是一个东西,会更像我们初高中学习的历史教程。

从2002年国家立项,到如今二十年了,为何《清史》仍然无法出版?

实际上在2016年,《清史》就已经宣布完稿,但是时至今日,依旧没有出版,是体量过大,四年时间仍然无法总阅审定吗?还是其他问题?

这个答案其实很容易猜想,但毕竟只是猜想。

史家思维匮乏

修史,是需要比较高的视角的,即史家视角。

史家视角,不是上帝视角,也不是老百姓的看戏视角。

这个视角,有史学家的个人看法,同样受制于时代观点。

受时代观点影响,但又要有超越时代的个人见解。

这句话说得比较混乱。

简单来说,修史的人不能站在我们当前的时代看前朝,但是又绝非前朝历史的忠实记录者。否则的话有《清实录》就够了,还要什么《清史稿》,又谈何重修《清史》?

而新时代的哲学有一个巨大的飞跃,即“唯物辩证观”,用胡适的话来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辩证思维让人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事情,去构思历史记载的另外可能,甚至为虚构历史开启了一条歪门邪道。

我们甚至不得不承认,今天所流行的各种历史曲解,振振有词的理论基础就是“辩证看问题”。

其实这是历史虚无主义,换句话说,是打着“辩证”名号的唯心主义。

不近不远的尴尬

但是历史的记载就完全唯物吗?这也是确实可以提出质疑的。

在这种思想启蒙之前的史书,修史之人至少自己心中是坚定的,传达出来就是相对客观的,有倾向性的历史观。

但是今天的人呢?在大量正反方的资料拣选之中,到底以什么为准?如果说以修史人为准,那么今天的修史人代表的是学问还是利益阶层?

只讲学问,不讲政治的修史是否能够问世?

这可能才是清史难于问世的一个顶层问题。

假如这话听着糊涂的话,那就说个简单的问题:

太平天国到底是流寇暴徒还是农民起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