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杨尚昆审完《大决战》样片接见演员时问演林彪的人呢
1991年七月的一天,时任国家领导人杨尚昆在审看完刚刚成片的《大决战》系列电影后,对这部历时近六年才成片的鸿篇巨制赞不绝口,他老人家高兴之余还特意接见了当时剧组的主要成员,比如总导演李俊、扮演毛主席的已故特型演员古月、扮演周总理的已故特型演员演员苏林、还有扮演蒋介石的已故特型演员赵恒多和扮演林彪的特型演员马绍信!
只是由于扮演林彪的演员马绍信在人群后面,没有随着主要演员上前来,所以就导致杨尚昆主席在和好几位主要演员握手后都没有看到“林彪”,杨主席可能是想起了几十年前战场的往事了,就大声对旁边的工作人员问道:“林彪呢?林彪呢?”工作人员连忙把马绍信给引到了前面,对杨主席说:“林彪在这里呢!”
老人家当时已经是84岁的高龄了,但是看着朝他走过来的那位非常神似“林彪”的演员,他还是主动上前去同“林彪”握手了!杨尚昆主席紧紧地握着马绍信的手,表情有些复杂。半个多月后,《大决战》系列电影便登上了银幕与全国人民相见了,一时间万人空巷,全国各地都在讨论这部电影,人们对几十年前的事情充满了好奇,好在还有很多当年三大战役的参与者们健在,根据这些老兵们的回忆,再结合电影,很多人对先辈们为了革命胜利而做出的牺牲充满了尊敬和崇敬之情。这部历时将近六年的大制作电影也毫无疑问地俘获了全国人民的芳心!而关于《大决战》系列电影的拍摄,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峥嵘岁月,何惧风流时间仿佛又回到了1948年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当时国内解放战争已经进入关键时期,我党为了早日结束战乱,实现全国解放,给全国人民带来安定的生活,便组织了三次决定性的大决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以及平津战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三次大决战对当时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足以改变历史的三次决战,同时这三次伟大战役的胜利也为接下来的全国解放胜利铺平了道路,正是这三次大决战的伟大胜利,让人们看到了我人民解放军和广大劳动人民之间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同时也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多年以后,1948年已经远去,那些参加那三场伟大战役的将士们也开始慢慢消逝,时间可以忘却和消弭很多东西,但是关于1948年关于那三场伟大的战役,关于那些伟大的人和精神不应该被遗忘。所以便有一些电影制片厂在六十年代就提出想将那段岁月搬上银幕,只不过由于当时的技术太落后,根本就无法复刻那三场大决战的情景,那些厚厚的计划书便全部被搁置了。“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总设计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在经济等领域蓬勃发展,而物质生活开始丰富后,老百姓的精神文明建设却过于拖后腿了,此时是急需一批制作上乘,质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提升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的。
于是《大决战》在1986年被提上了日程,这一次是中央军委牵头来搞这个项目,而且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同志还特意关怀了项目组,让很多难题得意顺利解决!《大决战》艰难诞生拍摄《大决战》系列电影,回顾三大战役伟大胜利,让那段难以忘怀的岁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是全国人民殷切的期盼!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来完成,刚刚接到任务的八一厂就迅速成立了专项组,为了更接近三大战役的史实,在剧本创作方面,八一厂更是精挑细选了一支专业技能绝对过硬的剧本创作小组。大家都知道,想要拍好一部电影,就必须要有经得起推敲的好剧本,而想拍好三大战役这种史诗般的巨作,就要更加精益求精了!
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几十年前三大战役的情况,采风小组开始了为期三年多,历经大半个中国的文字采访工作,他们先后汇总了关于三大战役的文献资料就超过了六千万字!而剧本创作小组的负责人,拍摄方也挑选了当年亲身参加过这三大战役的前线记者来把关,《大决战》剧本专门还成立了三支单独的部门来负责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的剧本创作!自《大决战》立项以来,杨尚昆主席就对这个项目给与了足够的重视,他老人家前后三次约谈了剧本创作小组,老人家开门见山的说:剧本不好,就不要拍了!而除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当时一些还健在的将军和老帅们也很关心《大决战》进程,聂荣臻元帅作为平津战役的总指挥和亲历者之一,对当时的情况非常了解。
聂帅为了《大决战》能够更加真实地还原他脑海中亲历过的场景,更是前后几次为《大决战》的总导演李俊讲述他当时的所有经历,当年战友们讲的话,开的玩笑话老人都如数家珍,哪怕一件小事也不愿意落下。有亲身经历者参与创作剧本,再加上有亲自参加指挥的聂帅讲解,《大决战》的创作进程无疑加快了速度!只是,有一个问题却横亘在辽沈战役剧本创作小组的心头,让他们摇摆不定!那就是,关于辽沈战役的主要指挥者林彪,剧本小组人员不知道该怎么描述林彪,尺度上也有很大的分歧,他们有些同志坚持干脆不写林彪,还有些同志们选择一笔带过就给林彪一个侧影,还有一些甚至说直接把林彪写成“坏人”,只有极少数同志觉得该怎么写就怎么写!其实关于这种问题在那个年代并不罕见,而关于林彪就在那几年也发生过好几件类似的事情!1983年8月9日,陈云同志就在《对编写(辽沈战役)一书的意见》中重点提到,他说:“战役参加者的作用,战役的组织、指挥,这些对于辽沈战役的胜利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林彪作为四野的司令员,在当时正确的地方,我们也不必否定。”陈云同志能够这么肯定地说,是因为他曾经在东北局管的就是经济,战争打的就是后勤,林彪和四野真实是怎么样的,怎么可能逃得过“铁算盘”的眼睛!
而关于林彪的事情黄克诚老将军曾经在1985年3月份就曾经找过《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的编辑组的同志们谈过话,耿直的老将军苦口婆心地对同志们讲:“你们这些同志既然代表着官方书写史书,那么就应该像太史公司马迁学习,写人物志,那么你们就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客观的历史学者该有的态度,作为一个旁观者不带任何个人偏见的去评价历史人物!好的,坏的,这两面你们应该都写,而不是一边倒。”所以,大家看到了,关于林彪不能责怪《辽沈战役》剧本小组的同志们有意这样,而是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
依然在争论不休的辽沈战役剧本小组吵着吵着,到最后几个同志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写和不写似乎都有问题,写要怎么写?把握怎样的尺度写?不写,辽沈战役根本就绕不开林彪,也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索性,最后拿不定主意的同志们把问题送到了杨尚昆主席面前,杨主席直接就定下了调子,给剧本小组吃了定心丸!“剧中要有林彪,如果不写林彪,那当年东北战场的仗是谁打的?而且写林彪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他后来不好,就把这个人写成从头至尾都坏。”有了杨尚昆主席的一锤定音,剧本小组的同志们没有了束缚,他们发散思维,各自开启了头脑风暴,就这样一位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林彪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而在最后的演员选择方面,整个剧组也是下了一番大功夫的,比如蒋介石的演员选择,刚开始有人推荐之前蒋介石专业户孙飞虎来演,只是总导演李俊认为孙飞虎一直在银幕上演的蒋介石都是那种脸谱化的,坏的很彻底的人,所以他觉得不合适。最后经过精挑细选,选择了那位经典的蒋介石演员,赵恒多,他这次塑造的蒋介石也非常真实,特别是那句经典台词:“80万对60万,又是在我!”这句台词到现在都是如雷贯耳啊,很多人听说蒋介石,第一时间几乎脱口而出的就是这句话!
在演员方面,剧组还有一个小细节也处理得非常仔细,那就是毛主席的演员古月,1948年的时候毛主席五十五岁了,而拍摄《大决战》的时候,演毛主席的古月是五十四岁,几乎是一样的年龄,这一点非常的细心,一般不仔细关注的都不知道。
最后就是林彪演员的选择了,当时一共有三十多个“林彪”参加竞选,最后马绍信因为形似而且试镜的时候还神似所以一下子就被导演组相中了!《大决战》系列电影自1991年登上荧幕至今,已经三十年有余了,里面的特型演员也有好多都逝世了,但是到如今哪怕一再重映,它依然口碑一片叫好,三十年,两代人,却没有一个懂历史的年轻人不喜欢的!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杨尚昆同志实事求是对待历史的态度让那些真实的历史人物不带任何偏差地走上银幕,走进千家万户,走进一代一代青年人的心里,并且生根发芽!向杨尚昆同志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