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砖瓦历史

境内砖瓦生产历史悠久,质量尤以铁沟产品为最优。清末,城东丁陈铁沟、
臧家铁沟、罗家铁沟、王家铁沟4个村有土窑6座,每窑10余人。调泥、压坯均为
手工操作,以柴草作燃料,每年春秋两季制坯开窑,年产青砖3万块,青瓦1万页。
砖有普通砖、 方砖、大巴砖、小巴砖4种,普通砖规格长260毫米,宽120毫米,
厚55毫米; 方砖规格为长、宽300毫米,厚75毫米;大巴砖长300毫米,宽190毫
米,厚35毫米;小巴砖长230毫米,宽115毫米,厚35毫米。瓦有孤形、檐头、脊
瓦(俗称鞍子瓦) 3种规格。产品质量好,色泽、质地均为上乘,有“烂了常山
石,烂不了铁沟砖”之说。
    民国初期, 仅铁沟砖、瓦土窑即发展到23座,每年有320人从业,年产青砖
13万块,青瓦5万页。日军侵占诸城后,境内仅存3处土窑维持间断性生产,年产
青砖1.5万块,青瓦0.5万页。
    建国后, 砖瓦生产不断发展, 至1955年,土窑发展到30余处,从业人员达
500多人, 砖瓦规格和烧制工艺均沿袭旧规。年产青砖25万块,瓦10万页。1956
年,诸城第一家集体窑厂——诸城手工业联社相州莲池瓦厂(后改属社办企业)
建成投产,有马蹄窑1座,压瓦机1台,年产平瓦5万页。是年,国家统一粘土砖、
瓦规格:砖长为240毫米,宽115毫米,厚53毫米;机制脊瓦半圆形,长370毫米,
弧长270毫米; 机制平瓦长400毫米,宽240毫米,厚16毫米。1957年,县政府拨
款8000元,从胶县麻湾窑厂聘请5名技工,对莲池瓦厂进行技术改造,扩大规模,
使年产红瓦增至6万页。1959年8月,诸城砖瓦厂(1969年改为陶瓷厂)建成投产,
年产红砖200万块, 红瓦20万页,为诸城第一家国营建材企业。1963年,实现28
门式轮窑烧制,首用350型制砖机,年产红砖800万块。到1965年,全县年产红砖
1677万块, 红瓦423万页。1968~1975年,马庄社办砖瓦厂、朱解砖瓦厂(县属
集体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年产砖1 400万块,红瓦50万页。
    1978年后,砖瓦需求量剧增,砖瓦生产迅速发展,乡镇纷纷建厂投产,砖、
瓦产量成倍上升。至1987年,全市有砖瓦企业30处,固定资产1199.1万元,设备
总动力4734.2千瓦, 年产红砖81700万块,红瓦3197万页,年产值2052.1万元,
利润155.4万元。其中,诸城市建材厂(原朱解砖瓦厂)有固定资产153万元。拥
有350型、 450型制砖机各1台,压瓦机1台,28门、14门轮窑各1座,设备总动力
1613千瓦,年产红砖3136万块,红瓦228万页,年创产值180万元,实现利润26.6
万元。

第二节  水泥

    水泥生产

    1958年, 国营诸城水泥厂建成投产。建厂初期,有职工230人,工艺设备落
后,产品质量低劣。1962年6月,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停产。1963年3月恢复生产,
年产量900吨。 后经技术改造,生产能力提高较快,到1965年,年产量达到7168
吨。
    “文化大革命”期间,水泥生产受干扰,企业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水泥
产量不能同步增长。 1975年,国营孟疃建材厂及贾悦、城关2处社办水泥厂相继
建成投产,是年底,诸城水泥总产量达47270吨。
    1978年后,水泥生产进入空前发展时期。先后又有程戈庄、相州、马庄、昌
城、凉台、解留等公社建厂投产水泥,普遍采用迥转窑、半机械化立窑生产,全
市水泥产量成倍增长,1979年达94899吨。1980年起,均采用机械化立窑,工艺、
设备配套完善, 产品由过去的矿渣硅酸盐水泥改为火山灰硅酸盐水泥, 标号有
325号、425号。1985年,诸城县水泥厂在国家、省建材工业公司协助下,机械化
立窑实现微机控制,年产能力达10万吨,跨入国内同行业先进行列。
    1987年, 全市有水泥生产企业7处,机械设备总动力达8598.4千瓦,拥有固
定资产1407.4万元,年产水泥22.56万吨,年产值1883万元,实现利润194.7万元。
产品除供应本市外, 每年有2万吨纳入省调拨计划。是年,市水泥厂升级为省级
先进企业。

    水泥预制品生产

    1965年,建筑公司建水泥预制厂,为全县第一家水泥预制企业。始产各种涵
管、 拱字梁、檩条等,年产能力600立方米。1971年起,孟疃、昌城、城关、百
尺河等7处公社相继建厂, 投产水泥预制品,生产手段除搅拌采用半机械化操作
外,其他工序均以手工完成。1980年,建筑公司水泥预制厂生产规模扩大,拥有
预制钢筋、水磨、轧钢、电杆等6个生产车间,新上机械化生产设备预应力平台、
龙门行车各1台, 主要工序采用机械化、半机械化操作,年产混凝土构件达6000
立方米,成为诸城水泥预制品生产骨干企业。1984年5月起,又有辛兴、林家村、
贾悦、相州、吕标、枳沟、皇华等19处乡镇建厂投产,年产水泥预制件达7600立
方米。 至1987年, 全市水泥预制企业发展到32处,从业人员1476人,预制设备
350台(套),设备总动力2000千瓦,年产值1411万元,年产预制品构件10.79万
立方米。产品有空心楼板、水泥电杆、槽形板、水泥瓦、檩条、涵管等50个品种
300多个规格,除供本市城、乡建筑使用外,还销往石臼所、连云港等地。

第三节  石灰

    民国时期,境内只有3处私营小窑,土法烧制石灰,年产约500吨。直至建国
初期无所发展。
    1958年, 诸城水泥厂兼营石灰生产,年产量300吨,1962年下马停产。1970
年,在孟疃建全县第一家年产能力5000吨的集体联营石灰厂,是年产石灰4125吨。
1973年起,县陶瓷厂兼产石灰,吕标、无忌、贾悦、孟疃、相州、桃林、桃元、
凉台、昌城等9处公社亦陆续建厂投产石灰,至1977年,年产量达9841吨。
    1980年,在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过程中,效益低的石灰
生产企业大都转产。 至1987年,全市仅有孟疃镇1处个体小石灰窑生产石灰,年
产量500吨。

第四节  石料

    诸城南部山区石料蕴藏量极为丰富,且多为露天矿床,自古就有开采,用以
作建筑基石及制作碑、坊、碾、磨、畜槽等。民国时期,自制黑色炸药开始用于
采石,年采石量约2万立方米。建国初期,开始使用黄色炸药采石,时用石量小,
采石规模亦小,全县3处石坑时采时停,年采石量约2.5万立方米,随着国民经济
的恢复发展, 全县采石规模不断扩大, 至1957年,采石坑达30余处,年产石料
7.5万立方米。
    1958年,水利设施、厂矿建筑一哄而上,石料需求量剧增,年开采量达30万
立方米。1959年后,石料开采进入三年低谷期。1963年起始有回升,至1965年,
年产量达8万立方米。此后10年间,年均产量在10万立方米左右。
    1978年后,石料需求量迅速增长,石料开采、加工规模相应扩大,机械化程
度同步提高,年开采量达25万立方米,石料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至1987年,
全市有乡镇办综合石料厂25处, 从业人员达1000人,设备总动力400千瓦,年产
石料30万立方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