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丨当代人追捧“没骨画法”,为何在唐宋如此不受喜爱

所谓没骨画,按《梦溪笔谈》中的定义是“不用笔墨,直以彩色图之”。(《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汉族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编者注

由于没骨画法直接使用色彩造型,直接用色彩描绘物象的光感、色感和质感,比之于用墨线造型的手法,更接近于客观真实,更富有真实感,更适用于写实绘画。

但是,这种没骨,并不表明会给人一种软弱无力的感觉。比如用色彩直接画枝干,点染花瓣、叶子,也可以表现画家的笔力和物象的自然结构、光色影响等。

那么,为什么没骨画技法不如水墨画技法工笔重彩画技法那样受国人的重视呢?在中国画发展初期,是多种技法并行发展而且相互融合的,根据谢赫“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的要求,用笔是次要的,而且要有“骨法”。在谢赫看来,“没骨”也即意味着没了“笔”的表现力。自谢赫“六法论”提出以后,对用笔的要求影响了中国绘画一千多年。唐代张彦远更是把骨法用笔提到至高位置:“夫象物必在于形式,形式须全其骨气,骨气、形式,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唐宋以来的绘画理论和审美观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后来没骨画的创作和市场。在这种对笔墨极力追捧的审美环境下,“不用笔墨,直以彩色图之”的没骨画受到压抑和贬斥是不足为怪的。直至明末,西方绘画传入中国后,这种情况才略有改变。

其他人还看

059:懂了宋画,你就了解了国画的半壁江山

161:别以为“不勾线”就是“没骨画法”

162:除了白描?你知道没骨么?(多图)

回复完整数字获取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