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换季之时最应防范温病|赵绍琴讲春温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赵绍琴内科心法与温病浅谈》,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赵绍琴讲春温(纯干货 收藏!)

赵绍琴

春温是伏邪温病,由于温邪郁久化热,至春季随阳气开泄,自内而外,或再感新邪引动伏热而发的一种伏气温病。开始即以壮热、烦渴,甚则神志不清、昏迷痉厥等里热过盛,阴分不足为主要症状。

发热

一、春温的致病原因

春温的致病原因,首先是感受了冬令的寒邪。但其发病又不是直接由寒邪所致,而是寒邪潜伏体内,郁久化热,至春伏热外发所致,故体内伏热才是发病的直接原因。就是说只有寒邪转化为热,或是热郁于里才能成为春温。

古人认为,导致寒邪侵袭,潜伏体内的内因,是冬令失于闭藏,精气暗为发泄,肾气先虚,故而成为春温。春温的发病形式有“伏邪自发”和“新感引发”两种情况。伏邪自发者,是由于寒邪郁久化热,内热渐炽,至春季少阳升发,阳气开泄,内热随之骤然外泄,所见之证为纯里热之象。新感引发者,是由于内有伏热,又新感春令之邪,内外相引,内外同病,除见里热证外,还兼见恶寒,无汗,咽红,口渴,头晕,咳嗽,身热等卫分证。

本病开始有发于气分和营分的不同。发于气分者多是正气抗邪能力较强,病情尚轻,治疗以清气为主。若发于营分,说明病位较深,营中阴液亏损,正气抗邪之力较弱,故病势较重。但是,若能临床治疗得当,或能运用“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理论,亦可逐渐转出气分而解。如治疗失当,延误病机,即是邪在气分,亦会迅速深入营血,造成病情恶化。宜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促使病情向愈。

温病条辨

二、春温的辨治

01

1.发于气分,热邪炽盛

春温乃伏热从里外发,故身热不恶寒。热邪炽盛,灼伤津液,故口苦而渴。胃热上逆,失于和降,故时而干呕。热扰心神,故心烦而夜寐不安。心热下移膀胱故溲短赤。热在气分,故舌红而苔黄且燥,热邪蕴郁,故脉来弦数。可用吴鞠通黄连黄芩汤苦寒折热方法。

黄连黄芩汤(苦寒微辛法):黄连6克、黄芩6克、郁金4.5克、香豆豉6克。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两次服。

方中黄连、黄芩以泄心肺之热,取苦寒折热方法,郁金味辛寒,辛以开郁,寒以泄热,入血分以化瘀活血,有疏调肝胆,清其郁热;香豆豉味辛性微温,有宣发郁热,驱邪外出之能,适用于邪热内郁,疏解卫分之功。四味相配,清热中有宣达气机之能,使邪热有外达之机,方中清热解郁之力强,保津之力弱,若阴伤者可增玄参、白芍以养阴生津,酸甘以和阴也。柳宝诒说:“治伏气温病,当步步顾其阴液”。

02

2.发于营分,阴液早伤

邪热入营,营阴早伤,心神被扰,故日夜发热,夜甚于日,以夜间热重,邪热耗伤营阴。夜间阴气主令,阴得阴助,故正邪亢争有力,营气通于心,心主血藏神,今营阴伤不得藏神,故轻则烦躁,重则神昏谵语,咽干,口反不渴,邪热入营,蒸腾营阴上潮,口得津液濡润,故不甚渴。舌绛无苔,脉象多以细小且数为主。此多因伏热过盛,耗损营阴,故病情多在阴分。治疗以清营养阴方法,用清营汤。

清营汤(《温病条辨》方,此咸寒苦甘法):犀角9克(用水牛角代用亦可)、生地15克、元参9克、竹叶心3克、麦冬9克、丹参6克、黄连4.5克、银花9克、连翘(连心用)6克。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病重时可每四小时服一煎。每日两剂。每剂分三次服。

本病为热在营中,损伤营阴,故治疗抓住清营热、养营阴、透热转气这三个环节。清营汤中以犀角(水牛角代)之咸寒,入营分而清营中之热;黄连入心营其味苦,能助犀角清热解毒;生地、元参、麦冬,滋养营阴而清润邪热;丹参除血中瘀热而安神;银花、连翘、竹叶清轻宣透,有透热转气分之能。诸药配伍,相辅相成,应用得当,自有其效。

若热在营分,兼有恶寒无汗、头痛、咳嗽等卫分证时,亦应于清营汤中,加香豆豉、薄荷、炒牛蒡子等宣透肺胃之品。

古剑山

03

3.热结于肠

春温患者由于素体阴亏较甚,里热炽盛,复伤其阴,故热结肠间,多有明显阴虚之候,严重时可因阴损而耗气,伴有气阴两伤之证,这与风温病中所见的单纯阳明腑实证不同。

(1)腑实阴虚:本证既有潮热、便秘、脉沉等阳明腑实气分热证,又见形瘦、口干、舌燥红绛、苔焦黄而口臭、脉象沉取滑数有力等。治之当用滋阴攻下法,如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方)。

处方:元参30克、麦冬(连心)24克、细生地24克、大黄9克、芒硝4.5克。水六杯,煮取四杯,先服一杯,大便不下,隔四小时再服。

本病为邪实阴虚之证,故治疗不可纯予攻邪,而宜邪正兼顾,以取滋阴液、攻热结,双管齐下的方法。增液承气汤中重用元参、麦冬、生地,大补阴液,增水润燥有助通腑;配大黄、芒硝推荡下夺,共奏通腑泄热之功。本方适用于温病阴伤腑实,临床应用甚多,是养阴液而不恋邪,攻结而不伤阴,通腑效果胜于单纯攻下。

(2)腑实兼气阴不足:本病多由上证发展而成,腑实必伤阴,应下失下,迁延日久,阴损及气,故表现出上证,且增加了气不足之证,阴虚的程度也有所增重。用增液承气汤滋阴攻下已不能胜任,故改用益气养阴,攻下热结,仿新加黄龙汤治之。

处方:细生地15克、沙参24克、元参30克、麦冬15克、当归身6克、海参(洗净二条)。水八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如腹中转矢气者,为欲便也;加用沙参30克、人参粉6克,煎汤温服之。

本病为正虚邪实,病情重笃,攻之不行,补之不可,故以本方攻补兼施之法(古人每以黄龙汤,攻药与补药共进)。

(3)腑实兼火府热盛:腑实津液大伤,潮热便秘,小肠热盛,津液被灼,小肠为火腑,主分别清浊,津液不得下渗膀胱,壅滞气机,故小便灼热涩痛。舌红苔黄糙老根厚,全是气分热盛伤津之征。脉沉细弦小数按之有力,说明实邪内结。用导大肠之滞,清小肠之热法。方用导赤承气汤(《温病条辨》),原方去黄柏,加元参15克、沙参15克。

处方:赤芍9克、细生地15克、黄连6克、沙参15克、元参15克、生大黄9克(后下)、芒硝3克(冲)。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大便不下,四小时后再服一杯如前法。

方中减黄柏者,恐其燥也;增元参、沙参,一为咸寒增液以润燥,一为甘寒益气以清气分之热。在临床时特别注意,不可见小便不利而用利尿之品,一恐淡渗伤阴,又恐利尿伤肾。故吴鞠通常言:“忌五苓、八正辈”。

04

4.热邪深入至营血

春温初发气分,不从外解,可很快深入营血。若初发营分者,则入血尤速。常见证候有热盛动血、肝热动风,亦可见到气营或气血两燔之证。

(1)热盛动血:热入血分,灼伤血络,血热妄行,溢于脉外。血分之热虽盛,但阴液被耗,故见灼热无汗之象。血热而心神失于潜藏,故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语。血溢脉外,瘀于皮下则为发斑,斑色紫黑说明热毒深重,阴液大伤。热灼肺胃之络,则见吐血、衄血。热伤大肠、膀胱之络,则便血、尿血。若血溢肠间,瘀久色黑,故见(潜血)黑便。瘀热内阻,故口干而时欲漱口不欲下咽。舌质深紫或绛或有瘀点瘀斑。脉多沉数细滑,全是血分热盛之象。治疗可用凉血散血,清热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或增减运用。犀角地黄汤(《温病条辨》方)。

处方:犀角1克(用水牛角9克代)、生地黄30克、生白芍30克(原方9克)、丹皮9克。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两次服。若病重者可连续服,每三小时服一杯。

此乃热入血分,迫血妄行,致血溢脉外,故首用凉血解毒,以清血分之热为主,血热除则迫血妄行必止。但由于热伤阴液,血液黏滞,凝而为瘀,或已离经之血,瘀滞不去,阻于脉络,使血不能流畅,最易外溢而血积聚亦是造成出血原因。在治疗时还需滋养血中津液,配以活血化瘀之品,以除其血中积聚。犀角地黄汤中以水牛角之咸寒入血,凉血解毒;生地甘寒,养阴清热,增血中津液,去血中瘀滞;丹皮辛寒,凉血活血,散血中伏热;白芍酸甘寒以养血和阴,且祛瘀生新,然从临床实践中观察,养阴分以白芍为好,祛瘀血仍是赤芍为当,所以说当用赤芍或赤白芍同用。本方是凉血而不寒凝,止血而不留瘀,养阴兼以泄热,活血以利止血。可谓法度严谨,配伍精妙,为治血热动血之良方。

此外,根据临床出血的部位不同,可在本方的基础上,加入相应的凉血止血药物。如吐血、发斑者加茅根、白头翁、知母、茜草等;衄者加侧柏炭、牛膝等;便血加槐花、槐米、地榆、白头翁、赤小豆等;尿血者加小蓟、血琥珀、三七、云南白药等;血液之病尤其是血热妄行出血,以鲜藕煎汤徐徐饮之最佳。

(2)气营两燔:本阶段为气分邪热未解,而营分或血分之热又盛,形成气营或气营血三燔之候。气营两燔者,可见壮热,口渴,头痛,烦躁,舌红绛,苔黄糙老无液。一般无出血现象,病情尚轻。若再重时,可气营血三燔者,除见气分证外,又见营分证,还出现明显出血现象。此时病势较重,治疗时以气营血三清方法。用加减玉女煎增味。

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元参18克、细生地30克、沙参30克、赤芍24克、僵蚕9克、片姜黄6克、茅芦根各30克。水八大杯,煮取四大杯,分三次服。夜间仍服一剂,煎服如前法。

由于气营血三燔不同于气血两燔及气营两燔。故药物、服法,皆当加重,以抢救其急。方中用加减玉女煎清气凉营,滋阴养液,如病势重,当增量;沙参以甘寒清气增液,并有益气之功;加赤芍以凉血化瘀;增姜黄是助赤芍之活血化瘀之力;僵蚕有清风祛热之能,因其味咸又有破结之功;因属动物之品故轻灵升和,有升清降浊之力;茅芦根是清气而又凉血;若血热较重时,可加水牛角24克、丹皮12克。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酌情增损用药。

(3)温邪日久,真阴不足:春温日久,阴分灼伤,肝肾下元不足,多导致正虚邪热不清。因阴液不足而火热更炽,故身热不已,口干咽燥,心烦急躁,夜不成寐,舌瘦干而液少,苔黄糙老而质红绛,脉象以细数为主,若真水过耗,心火独亢,形成下虚上实之象。治疗用育阴清热方法,如黄连阿胶汤之类。

若属阴伤血少,肝风内动,邪热深入厥阴,身热壮盛,舌绛如朱,手足躁扰,甚则瘛疭,狂乱痉厥,脉象细弦小数,沉取有力,必须急则治标,先清邪热以定风邪,缓其抽搐。用羚羊钩藤汤加减。

温邪经久不愈,热邪耗阴,损伤正气,身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形瘦,面色暗浊,舌瘦唇干,舌红绛甚则紫暗,舌面干裂,心悸烦躁不安,两耳鸣响,两脉细小滑数或有结代,神疲倦怠,心气不足,心中不安,全是肾精亏损,下元虚衰,虚热上亢,营血大伤。治疗必须滋补真阴,以复其脉,可用吴鞠通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目前我们在临床中,要以大量育阴增液缓缓口服,再用液体静脉输入。用药要根据当时具体情况,酌情加减。甘温药切不可用,高热量饮食,暂不可进。

热入营血

学苑书友会

TOP  必买清单

赵绍琴医学文集、赵绍琴医学传承集、赵绍琴医学研究集

赵绍琴百年诞辰纪念画册

赵绍琴内科精要、温病讲座、验案精选、内科心法与温病浅谈

(0)

相关推荐

  • 【执业医师】《温病学》必背方歌

    青医说执业医师 · 张林峰老师秒杀词答题公式课程试听 <温病学>是同学们非常容易忽视的一门学科,今天青医君就带大家通过方歌来快速有效的掌握<温病学>的内容! 三画 三仁汤 三仁 ...

  • 咳血证治(续)

    4   劳伤脾胃(内经云伤于饮食者,脾胃是也,又何谓劳伤呢?伤于努力也)(1)中气虚伤 症见痰嗽夫血,食减喘促,每咳呕而汗出,脉数,是气分阳分之伤(伤中).治宜培养中宫,如气伤上逆,症见呛逆咳血(咳逆 ...

  • 经典必读-温病经方:清营汤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大医 双合 DaYi Shuanghe 第106期 每天一期,弘扬中医 导读:犀角咸寒,清心凉营,是方中君药,现在用水牛角代替.生地.元参.麦冬就是增液汤,其中生地甘寒,元参甘咸 ...

  • 外感病人,学生一副桂枝汤,病人舌头出血了|赵绍琴讲温病与伤寒的不同

    赵绍琴温病讲座(第一条) 赵绍琴 第一条:温热病乃温邪自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经口咽而至,非邪从皮毛所感受.故温病初起必咽红而肿,口干舌红,咳嗽,甚则有痰,或胸痛而喘,始在上焦,虽有寒热,却非表证,故 ...

  • 跟大师学温病 赵绍琴温病讲座

    第四讲 那么,今天呢,是第四讲. 黑板板书:第四条:温热病邪从口鼻入肺,咽红且痛,甚则作咳,脉必浮数,口渴咽红.肺外合皮毛,故云在卫.卫分证必寒热头痛,非是表邪,乃火热内郁之象,决不可误认为表证而用解 ...

  • 温病要论 赵绍琴

    (一)论温病不可混同伤寒 温病和伤寒虽同属外感热病,然其性质不同,故不可混为一谈.从中国医学发展的历史 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温病和伤寒是混淆不清的. <内经>中有"今夫热病 ...

  • 温病大家赵绍琴老师教我临证

    中医温病大家赵绍琴 赵绍琴(1918-2001),祖籍浙江绍兴,十代世居北京市,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赵绍琴一生从医60余年,在 ...

  • 赵绍琴认为,温病的本质是郁热,卫气营血皆...

    赵绍琴认为,温病的本质是郁热,卫气营血皆然.故尔,治疗温病必须贯彻宣展气机.透邪外达的治则,不可徒执清热养阴,遏伏气机.宣透为治疗温病之要义.宣,指宣散.宣发.宣通.宣畅:透,指透泄.透发.宣透的治法 ...

  • 著名温病学家赵绍琴临床总结宣肺四味:前胡...

    著名温病学家赵绍琴临床总结宣肺四味:前胡,杏仁,浙贝,枇杷叶. 我们来看看这四味药的临床功效. 前胡:宣散风热,降气化痰. 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浙贝:清热化痰,散结解毒. 枇杷叶:止咳化痰,止 ...

  • 赵绍琴治高血压,抓手就是内经一句话|温病|伤寒|伤寒论

    中医书友会第2813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像心血管这类的疾病,它是更复杂的.更全身性的,我们需要更稳妥.更安全的方式来解决,温病在这方面的治疗思路是特别多的."( ...

  • 【赵绍琴:治温病要懂得火郁发之】

    火郁发之 作者/赵绍琴 治温病要懂得火郁发之.当然这些个火郁发之的理论,我在八零(年)啊(还)是七九(年)在中医杂志上讲过.同时呢,那几年到别处讲去,我常讲火郁发之.我记得我在西安给他们讲,他们都怪了 ...

  • 赵绍琴:治温病要懂得火郁发之

    中医书友会第1421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本篇文章是赵老在<温病学讲稿>中的一节内容,文章不长,却详细的讲解了何为火郁发之,如何知道是火郁,与其共同参考的还有中医书友会曾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