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为什么插茱萸?插的是什么茱萸? |《本草图经辑校本》

山茱萸,生汉中山谷及琅邪冤句东海承县,今海州①亦有之。木高丈余,叶似榆,花白;子初熟未干,赤色,似胡颓子,有核;亦可啖,既干,皮甚薄,九月、十月采实,阴干。吴普云:一名鼠矢,叶如梅有刺毛。二月花如杏,四月实如酸枣,赤,五月采实,与此小异也。旧说当合核为用。而《雷敩炮炙论》云:子一斤,去核取肉皮用,只秤成四两半。其核八棱者名雀儿苏,别是一物,不可用也。(《大观》卷十三页29,《政和》页326,《纲目》页1443)

①州:此下,《纲目》有“兖究州”二字。

吴茱萸,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今处处有之,江浙、蜀汉尤多。木高丈余,皮青

绿色;叶似椿而阔厚,紫色;三月开花,红紫色;七月、八月结实,似椒子,嫩时微黄,至成熟时则深紫。九月九日采,阴干。《风①土记》曰:俗尚九月九日谓为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又《续齐谐记》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②。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灾厄,宜令急去家,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高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日:此代之矣。故世人每至此日登高饮酒,戴茱萸囊,由此耳。世传③茱萸气好上,言其冲膈,不可为服食之药也④。张仲景治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吴茱萸一升,枣二十枚,生姜一大两,人参一两,以水五升,煎取三升,每服七合,日三。干呕吐涎沫而头痛者,亦主之。又其南行枝,主大小便卒关格不通,取之断度如手第二指中节,含之立下,出姚僧垣方。根亦入药用。删繁方疗脾劳热,有白虫在脾中,为病令人好呕者,取东行茱萸根,大者一尺,大麻子八升,橘皮二两,凡三物㕮咀,以酒一斗,浸一宿,微火上薄暖之,三下,绞去滓,平旦空腹服一⑤升取尽,虫便下出,或死,或半烂,或下黄汁。凡作药法,禁声,勿语道作药,虫便下验。(《大观》卷十三页8,《政和》页318,《纲目》页1322)

①风:此上,《纲目》有“周处”二字。

②学:此下,《纲目》有“道”字。
        ③世传:《纲目》作“段成言椒气好下”
        ④也:《纲目》作“故多食冲眼又脱发也”。
        ⑤一:《大观》作“二”,《政和》作“一”。

食茱萸,旧不载所出州土。云功用与吴茱萸同,或云即茱萸中颗粒大经久色黄

黑,堪啖者是。今南北皆有之。其木亦甚高大,有长及百尺者;枝茎青黄,上有小白点;叶正类油麻,花黄;蜀人呼其子为艾子,盖《礼记》所谓藙者。藙、艾声讹故云耳①。宜入食羹中,能发辛香。然不可多食,多食冲眼,兼又脱发。采无时。(《大观》卷十三页17,《政和》页322,《钢目》页1325)

①讹故云耳:《纲目》作“相近也”。

重阳节插的是什么茱萸?

说到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很多人大概会想起唐代诗人王维那首著名的七言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短短四句28个字,说出了唐代重阳节的三种节俗:登高,身佩茱萸,与亲人团聚。除此之外,唐代重阳节还有佩戴菊花、饮菊花酒等习俗,在其他唐诗中也多有提及,比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最后两句就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茱萸和菊花因此成了象征着重阳节的两大植物。

菊花在中华文化里是第一等的名花,大家都很熟悉,不会认错。相对来说,唐人佩戴的茱萸是一般人比较陌生的植物。不过在诸多古籍中,“茱萸”一词并不罕见。三国曹植《浮萍篇》里有“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南朝江总的《宛转歌》里也有:“菤葹摘心心不尽,茱萸折叶叶更芳。”

现代植物学家早就确认这里的“茱萸”是吴茱萸,然而进入21世纪,这个结论遭到了质疑。有人大胆地假设王维兄弟佩戴的不是吴茱萸,却是同沾着“茱萸”两字的山茱萸。这种质疑有道理吗?我们暂且按下不表,先来看看有哪些植物叫“茱萸”。

那些叫“茱萸”的植物

在传世文献中,最早记载“茱萸”之名的是据推定成书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神农本草经》。原书在宋代以后已亡佚,如今只有后世学者从引用该书的著作中摘出引文编排而成的辑本。按照现在流行的辑本,《神农本草经》中已有“吴茱萸”和“山茱萸”两味药,均列为“中品”。然而,有人发现宋代类书《太平御览》在引用该书对吴茱萸的介绍时没有“吴”字,怀疑原书恐怕只是管这味药叫“茱萸”,“吴”字是后人加上去的。

吴茱萸的果实。图片:uttiy

到了唐代,苏敬主编的《新修本草》又新收一种“食茱萸”,指出它和吴茱萸相似,但药效“少为劣尔”(稍微有点差罢了)。在此之后,历代学者对于吴茱萸和食茱萸的关系一直有争论,大体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吴茱萸就是食茱萸,另一派认为二者是不同的植物。明代李时珍就极力主张吴茱萸和食茱萸并非一物,食茱萸是上古所说的可以做调料的“藙”,又有“欓子”、“越椒”等别名。

“食茱萸”椿叶花椒的花。图片:Davi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经过现代植物学家的考证,今天学界的共识是,山茱萸指的是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其枝叶和果实都没有气味。至少自李时珍以后,吴茱萸指的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Tetradium ruticarpum,有的文献也用其异名Euodia ruticarpa或拼写错误的“Evodia rutaecarpa”),食茱萸指的则是芸香科另一种植物椿叶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它们的枝叶和果实都有浓烈的气味(至于是香是臭,随各人的感受不同而不同),特别是果实,入口极辛辣。至于李时珍之前的吴茱萸和食茱萸的关系,则没有定论。在我看来,古人最早很可能并不严格分辨吴茱萸和食茱萸,都用“茱萸”来称呼,只是入药的时候以吴茱萸为多,做调料的时候以食茱萸(欓子)为多罢了。

山茱萸的果实。图片:wiki commons/Alpsdake

在今天,以“茱萸”为名的植物除了上述吴茱萸、山茱萸、食茱萸之外,还有蜜茱萸、草茱萸、单室茱萸等,但这三者都是现代植物学家起的名字。蜜茱萸属(Melicope)因为和吴茱萸属(Tetradium)近缘、同属芸香科而得名;草茱萸属(Chamaepericlymenum)和单室茱萸属(Mastixia)则因为和山茱萸属(Cornus)近缘、同属山茱萸科而得名。

马王堆医书引发的争论

如果把出土文献也包括进来,茱萸之名出现的时间还要再早大约两百年。

1973年秋,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量随葬文献,均为西汉初年的抄本,其中包括医书《五十二病方》。这部医书中有一个治“癃”病的药方用了“朱臾”,与“椒”(花椒)合用,另有两个治“疽”病的药方分别用了“朱臾”和“树臾”,均与“桂”(肉桂)、姜、椒合用,这不仅说明“朱臾”就是“树臾”,而且强烈暗示它是一味和肉桂、姜、花椒一样具有强烈气味的植物药。学界因此认定,“朱臾”和“树臾”都是“茱萸”的别写,它必是《神农本草经》所谓“(吴)茱萸”无疑。

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帛书(局部)。图片:wiki commons

然而在201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杜锋把吴茱萸和食茱萸之争引入了对马王堆医书“朱(树)臾”的解释中,试图用语言学的证据表明“茱萸”最早指的是食茱萸(椿叶花椒),因此《五十二病方》里提到的“朱(树)臾”是食茱萸而不是吴茱萸。他的逻辑是:

第一,“茱萸”是个叠韵联绵字,按照语言学家孙景涛、江蓝生的理论,一部分联绵字是由单音节词变形重叠而成(如“蹀”变形重叠为“蹀躞”,后来又演变出“抖擞”、“哆嗦”和东北话的“嘚瑟”等形式;“躇”变形重叠为“踌躇”等),“茱萸”也是这样由“茱”变形重叠形成的。

第二,“茱”的本字是“朱”,按照闻一多的解释,“朱”就是“有刺之木”。

第三,食茱萸(椿叶花椒)正好是一种有刺的树木。

乍一看这个推理很严密,实际上却不怎么令人信服。首先,认为“茱萸”由“茱”变形重叠而来的证据就非常薄弱。要知道,孙景涛、江蓝生都曾警告说,如果没有特别充分的证据,绝不能轻易认定一个联绵字的单音节词源。更重要的是,学界现在普遍不赞同闻一多的观点,并不认为“朱”是什么“有刺之木”。台湾学者季旭昇就通过比较大量的古文字指出,“朱”字其实本来是“束”字,是假借了这个字的发音表示“红色”之意;后来两字发生分化,古人把“束”中间的“口”涂实成一横,就分化出“朱”字。既然“朱”字和“有刺之木”根本没有关系,杜锋的推理就也出现了致命的缺环,而不能成立了。

在我看来,既然古人最早并不严格区分吴茱萸和食茱萸,那么硬要考证马王堆医书中的“朱(树)臾”是吴茱萸还是食茱萸,又有什么必要呢!

为什么说重阳节佩戴的是吴茱萸?

不管怎样,杜锋在做考证的时候,是基本充分考察了历代古籍里有关茱萸的各种记载和前人的各种考证结论的。如果没有这种充分的考察,就贸然推翻学界的结论,那就总让人觉得假设的胆子太大了一些。

为什么学界认为包括王维在内的唐代人在重阳节佩戴的茱萸是吴茱萸呢?因为只要考察一下佩戴茱萸的节俗的起源,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西晋有一位著名的政治人物叫周处(就是那位“除三害”的猛少年),曾经著有一部记述地方民俗的《风土记》。虽然此书在后世和《神农本草经》一样不幸亡佚,但靠着后人的辑本,它至今仍然是中国民俗史研究的基本参考文献之一。就是这部书明确记载:“俗尚九月九日谓上九,茱萸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而御初寒。”由此可见,重阳节所佩之茱萸是有强烈气味的吴茱萸,而不可能是没有气味的山茱萸。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确定,古人所佩的吴茱萸就是今天植物学上的吴茱萸,而不太可能是枝条上都是刺、容易扎伤人的食茱萸(椿叶花椒)。

虽然不一定听说过《风土记》,但是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

事实上,古人用于“辟恶气”的很多植物如佩兰、艾、菖蒲、苍术等都是有浓烈气味的植物,这可以说是中国民俗的常识。如果非要说重阳节佩戴的是没有气味的山茱萸,而不是有浓烈气味的吴茱萸,对于研究民俗史的学者来说未免有些不可思议。不仅如此,因为重阳节的月数和日数都是九,而九在阴阳学说里是“至阳之数”,所以从汉代开始,受阴阳学说的影响,古人认为九月九日阳气太盛,阴阳失调,是凶日,需要辟邪,这正是推动重阳节佩戴茱萸的节俗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此类似的是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因为它与夏至日接近,夏至后昼长渐短,古人认为阴气开始滋生,为不祥之兆,所以端午节也是凶日,需要用香草辟邪。《风土记》又记载西晋民间在端午节“以艾为虎形,或剪裁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载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削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直到今天,端午节在家门口悬挂艾和菖蒲仍然是中国南北兴盛不衰的节俗,可见这种用香草辟邪的民俗影响之深。

时至今日,菖蒲束依然是端午节的“标配”。图片:wiki commons/Mk2010

考虑到这些背景,唐朝人在重阳节佩戴的茱萸是吴茱萸基本可以视为定论。除非有特别强的证据,否则我认为这个结论是很难推翻的。遗憾的是,目前我见到的试图反驳这个定论的说法,无一能充分占有前人的材料,对上述论述全都不置一词。

开脑洞可以,何必发灌水“论文”

2001年,河南省西峡县就有一位毫不避讳自己的工作单位是“山茱萸研究所”的地方学者在《中药材》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王维诗句“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是山茱萸,而非吴茱萸。然而这篇文章纯粹自说自话,只列举了一些支持山茱萸说的“证据”,丝毫不提学界支持吴茱萸说的观点,更不提周处《风土记》中的关键性记载,可以说根本不合学术文章写作的基本要求。

文章中唯一有点说服力的理由,是今天吴茱萸只产秦岭以南,而山茱萸可以分布到更北的地区。然而,这是假设了唐代的气候和今天一样,所以植物的分布区也和今天一样,而只要了解环境史常识就可以知道这不是事实。盛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暖期,关中地区冬季可无雪无冰,首都长安可以种植梅花和柑橘且生长良好。就算秦岭以北一向没有野生吴茱萸分布,那时的人也完全可以把吴茱萸种植到关中地区或更靠北的地方。

事实上,王维晚年恰恰就在自己的辋川庄园里种植了吴茱萸,营造了一个叫“茱萸沜”的景点。有一位常和王维唱和的诗人叫裴迪,在深秋游览了茱萸沜之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飘香乱椒桂,布叶间檀栾。云日虽回照,森沉犹自寒。”既然这里的茱萸能“飘香”,而且能够让人误以为是花椒和肉桂的气味,那自然只能是吴茱萸,而不是山茱萸。既然在秦岭北坡非常靠近关中平原的地方可以种植吴茱萸,那么在纬度接近的王维“山东”老家(今山西运城)一带也完全可能种植吴茱萸,供王维的兄弟们攀折佩戴。

不仅如此,王维还有一首诗叫《山茱萸》,里面描述的其实也是吴茱萸。诗曰:“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幸与丛桂花,窗前向秋月。”除了“清香”之外,“朱实山下开”一句也符合吴茱萸的特征(果实成熟后会开裂),而不符合山茱萸的特征(果实为核果,不会“开”)。因此,诗题之“山茱萸”应该解作“山下的(吴)茱萸”,而不能想当然以为是本草书里的山茱萸。

这位“山茱萸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的文章发表7年之后,又有人在同一本杂志上写了“再考”,简单引用了学界先前的一些严肃考证,就基本驳倒了前文那种异想天开的观点。这样一来一去,就为中国的学术论文库贡献了两篇“论文”,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论文灌水当然是恶意,不过因不熟悉古代文献而张冠李戴的场景其实非常多,就连高水平的植物爱好者有时也难免出错。毕竟,一旦涉及考证古籍中植物名称、讨论植物在文化中的地位,这就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植物学问题了,而涉及到历史、考古、文字学、古生物地理和古气候等等诸多领域。就算熟悉现代植物,也还是不够的。(文章选自果壳网,作者:刘夙)

森林中的小书屋

编辑推荐

明代著名医学大师李时珍对《本草图经》的科学价予以很高评价,其医著《本草纲目》引用《本草图经》的内容多达74处。计草部54种,谷部2种,菜部4种,果部5种,木部1种,金石部3种,虫部2种,介部1种,禽部1种,兽部1种。他在《本草纲目》中评价《本草图经》“考证详明,颇有发挥。”日本宫下三郎称赞:“北宋苏颂《本草图经》达到了世界(药学)的最高水平。”日本薮内清指出:“《本草图经》已经远远超越了它作为补注本草的补充附图意义。”日本冈西为人也说:“苏颂是大政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学者。他根据天下各郡县所送来的许多标本和资料,编写了充满渊博学识的著作,作为有关宋代的药物资料极其重要,特别是他的药图,对后世本草有很大的影响。”美国著名汉学家劳费尔,在其《中国伊朗编》一书中,曾多次引用《本草图经》的资料。

内容简介

《本草图经》是宋代官修的图文并重的本草名著,于北宋嘉祐二年(1058)至嘉祐六年(1061),由当时大学者苏颂等编撰而成。原书已佚。作者从《证类本草》《绍兴本草》《本草纲目》等书中,将其书辑复,并对其文进行了较为细密的考证、注释。全书20卷,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玉石、草、木、兽禽、虫鱼、果、菜、米谷类,末附“本经外草类”和“本经外木蔓类”。计收药物814种,药图933幅(书中药图辑自《绍兴本草》《政和本草》)。

本书在编纂方法与体例、药图归类、产地记载、形态描述、药性、方剂、科技史资料、文献引用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科学的成就,使该书能反映出北宋时期药学发展最高峰的特点。由于该书总结了北宋时药物普查成就,内容广泛,使该书具有药材学和博物学的特点。本书收载资料多,如收载古代方书、科技史料、医药史料很多,因而本书对文献资料等起到了保存作用。本书对研究医药史,单味药考证、药工、药农、采药、种药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苏颂(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汉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属厦门市同安区)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出身闽南望族,其父苏绅曾任集贤殿修撰。

庆历二年(1042年),苏颂登进士第。官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宋哲宗时拜相。他执政时,务使百官守法遵职,量能授任。宋徽宗时进太子太保,累封赵郡公。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年八十二,追赠司空。后追封魏国公。宋理宗时追谥“正简”。

苏颂好学,于经史九流、百家之说,至于算法、地志、山经、本草、训诂、律吕等学无所不通。作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贡献是对科学技术方面,特别是医药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他领导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开启近代钟表擒纵器的先河。李约瑟称其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著有《图经本草》、《新仪象法要》、《苏魏公文集》等。

辑校者简介:

尚志钧(1918.2-2008.10),教授,安徽全椒人。专长:本草文献学研究。工作单位: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1990年,他被确定为全国首批500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1991年被评定为对高等教育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尚老曾被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谢海洲先生誉为“中国本草文献整理研究的奠基人”。

他一生治学严谨,60余年如一日,一直孜孜以求于本草文献的整理研究与辑复校点工作。共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68篇。这些书著、论文的中心都是“本草”。自从1962年辑复《唐·新修本草》一书取得成功之后,尚志钧先生辑校、研究本草文献的脚步就没有停止过。举凡中医发展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主流本草都是他的重点研究对象。这些林林总总的本草著作,或亡佚日久,渺然难晓,或尘封多年,阙于仇校。对于亡佚之书,尚老以其娴熟的学术功底,进行辑佚复原;对阙于仇校之书,尚老以极其认真地予以校勘。他为理清中医本草学的发展脉络,穷尽了一生之力。

(0)

相关推荐

  • 《写给孩子的古典文学植物图鉴》唐诗篇---山茱萸

      本期植物档案 中文名:山茱萸 学名:Cornus officinalis 别名:红枣皮.山萸.萸肉等 科属:山茱萸科山茱萸属 花果期:花期3-4月,果期9-10月 诗歌解析 :韦异才 | 语音朗读 ...

  • 重阳节与茱萸不得不说的故事

    九 九 重阳 佳节 农历的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我国许多的传统节日都少不了自然界植物和花卉的身影,比如端午节的艾草.中秋节的桂花.而提起重阳节的植物,就莫过于茱萸了.今天,咱们就来谈一谈,重阳茱萸那些事儿 ...

  • 遍插茱萸少一人

    知道茱萸,是从小时候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那里来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因为这首诗,让身处城市的儿童知道了有茱 ...

  • 唐诗中的重阳节7首:茱萸插玳筵,开门有菊花

    唐诗中的活力重阳节:菊花黄,茱萸红,天子同庆,女子登高 重阳节的来历,起源的非常古老.农历的9月是晚秋,作物成熟,有寒露和霜降节气.此时正宜祭祀天地神灵,慎终追远,而秋季亦多瘟疫,古人春近水,以流水祛 ...

  • 这两首诗写重阳节,古人不但插茱萸,而且还插菊花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那么重阳节又有什么风俗习惯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古人的习俗之一,插茱萸和插菊花.这些风俗现在有些不是很时兴了,但是了解一下也是很有意思的. 首先来谈谈插茱萸. ...

  • 诗词里的重阳节|登高 赏菊 插茱萸

    本文转自[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0月14日消息(记者 果君)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是中国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插茱萸.赏菊花.喝菊花酒是流传已久的传统. ...

  • 徐文兵谈饮食养生:重阳节为何要遍插“茱萸”?

    徐文兵谈饮食养生:重阳节为何要遍插"茱萸"? 徐文兵 医易同修偏方针灸食疗大全 今天 以下视频建议在WiFi联网下查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 ...

  • 茱萸插满坡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 茱萸插满坡 美文墨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

  • 充分利用插座空间,让日常用电更安全,ORICO六插位插线板上手

    现在天气越来越热了,大家平时用的电器应该也开始多了,像是小风扇.热水壶还有小冰箱一类的电器,很多朋友应该都开始用上了.不过我们家里或者办公室的插座数量一般有限,这就需要配备一个排插来进行扩展. 选择排 ...

  • 家有8种花,五月忙“扦插”,插土就活,简单

    很多花友会在春末夏初的时候进行花卉的扦插,这个时候的气温不冷不热,又比较稳定,扦插生根快,成活率也特别高. 有些花友问了,现在的花草又不贵,干嘛扦插呢?直接买一盆不就得了.真正养过几年花草,进行过扦插 ...

  • 爆盆 | 这8种多肉,现在扦插,插啥活啥,1个月就爆盆

    要说让这多肉爆盆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妖妖今天就来给大家说说有哪些多肉容易爆盆,就连爆盆的繁殖秘籍都给大家准备好了,快进来看看吧~ 子持莲华易扦插 子持莲华是比较容易爆盆的多肉之一.它繁殖起来也比较简单 ...

  • 11月,这“3种”花,赶紧“扦插”,插一盆活一盆,50天长爆盆!

    现在有很多人都喜欢在家里养花,但是他们总是在花市买一些成品的花卉植物来养,这就需要花费一些钱,而那些非常喜欢养花的朋友,就得花更多的钱了.事实上,我们是可以不用花那么多钱去花市购买成品花卉植物的,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