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梁思成、钱钟书、林语堂书法,品世家翰墨风范
在网上看到梁思成的建筑手稿书籍出版,赶紧买一本,绘图勾勒与注解的字迹,极其工整,可以感觉到前辈学者的严谨和敬业,令吾辈汗颜。对于梁思成来说,无疑得益于良好的家教、家风。
梁思成作为家中长子,自然寄托了乃父梁启超的很多期望。当然,就书法而言,比起梁启超来说要逊色一些,父子同擅翰墨者,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在同一个坐标系中对比,往往会造成评价上的某些偏离。梁思成的隶书(图1)重在情趣方面,功力比不上乃父,很大程度上是个人专业原因。梁启超从事的都是文史哲政论等,梁思成算是跨专业了。再者,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时代在悄然发生变化,“旧学”退场而社会分工与专业化登场。
梁思成 竖幅 释文: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梁思成的隶书不仅仅是纯正的隶书笔法,也有行书和楷书的笔法,完全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随性发挥,更带有趣味性。从某个角度看出了时代转换中文人书写的变化。(图1)
林语堂 信札 释文:东原《孟子字义疏证》不为时人所重,亦不为时人所好,兰甫切韵之学最精,而不为及门弟子所传,或时使然也,或才所限故,尝谓传书之功,等于作书,此藏诸名山之义。曾文正弟兄刊王船山集,亦是一例,绍唐兄以为然否?丁未除夕,弟林语堂。
林语堂书法用笔轻柔,结字不推敲结构,一任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书卷气,给人清雅恬淡之感。(图2)
从外表看林语堂,一副金丝边眼镜,一袭长衫,透着传统文人的儒雅。他喝过洋墨水,因为精通英文,很多著作都是直接用英文写成。林喜欢喝咖啡,也喜欢品茶,堪称中西合璧,这是那个时代很多文人共同的特点,是大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造就的。“幽默”一词便是林语堂翻译时创造出来的,无可替代。林语堂(图2)对书法颇为重视,有专门论述。另外,他所撰写的《苏东坡传》也成为评价苏轼的经典之作,其中有段话引用频率特别高:“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读懂了苏轼,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懂得如何体验和享受生活的人。
福建一地的林姓名人特别多,林则徐、林长民、林觉民、林徽音,三人是一家,还有林琴南,《茶花女》的译者,林琴南是个很特别的翻译家——他竟然不懂外语,他是听当年的“海归”们口译外国著作,然后进行书面转述,创造出“福尔摩斯”和“华生”这两个经典的名字。林姓名人中,林徽因就是梁思成的爱人,夫妇二人志同道合、志趣相投,乃是人间佳偶,与他们相类似的还有钱钟书。
钱钟书《良医诊治信札》
钱钟书的书法基本功在二王。一般开篇的第一个字甚至第一行字要相对大一些,犹如其人,开篇的格局都要大。字里行间可以读到文人气,也富有书卷气,如清风拂面,无疑是个人文化涵养滋润了书法而更具有内涵,由此可见字外功的重要性。(图3)
钱钟书(图3)也有家学,父亲钱基博和大伯钱基成都很有学识。无锡钱氏家族更是赫赫有名,如钱穆、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等。还有一点,钱钟书与夫人杨绛先生,同样也是志同道合的一对,在相同的文化领域内耕耘创造。
毫无疑问,这些前辈在写信或者说写字时,“创作意识”和“作品意识”已然减弱,更多的是实用目的。如果从技法与文化这两个书法不可或缺的要素来衡量,他们仍然有一些童子功,技法不会太拙劣,文化修养更是绝对没问题,字里行间有儒雅之气、学问之气、书卷之气,也就远离了熟俗之气。说到这里,便想到钱钟书先生对于“俗气”的评价:“当一个人认为一桩东西为俗的时候,这一个东西里一定有这个人认为太过火的成分,不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这个成分的本身也许是好的,不过假使这个人认为过多了,包含这个成分的整个东西就要被认为俗气”。对于书法创作来说,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原标题:翰墨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