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初学者注意,别被傅山的“四宁四毋”论坑了!

🔥书艺咀华咀嚼书法艺术之英华!
“四宁四毋”论,出自明末书法家傅山的《作书示儿孙》,原句为: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
大意是,写字,宁可古拙一些、不要过于机巧,宁可丑一点、不要显得谄媚,宁可散乱一点、不要轻薄圆滑,宁可天真直率、不要刻意安排,这样足以挽书界狂澜于既倒了。
这话原本没啥问题,但是,在理解傅山本意之前,要先明白一些前置条件。
 . 1 . 
傅山此论的教育对象,是具有一定书法基础、书法造诣的“儿孙”,而非技法水平不到家的初学者。
我们说过,傅山学书之初,二十多岁时,也是学的晋唐楷书,还有赵孟頫、董其昌等流丽一派。后来,当他有了“大巧”之后,崇慕颜真卿的忠义,从颜体悟道,才有了“四宁四毋”的见解。
初学者如果不懂这个背景,或者直接跨过傅山“大巧”的修炼阶段,就是无根之水,在盲目理解中走上今人“丑书”、江湖俗书之邪路。
 . 2 . 
傅山此论的思想根基,是道家学说、老庄哲学,只有具备一定社会阅历的人方能深入理解,具有很强的局限性。
在论书家身份之前,傅山首先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一生主要信奉老庄思想。
他曾反复自陈“老夫学老庄者也”、“我本徒蒙庄”、“吾师庄先生”、“吾漆园家学”,漆园吏就是庄子。
他还曾感叹:“三日不读《老子》,不觉舌本软。畴昔但习其语,五十以后,细注《老子》。”三天不读《老子》,舌头都不硬实了,可见对于老庄的痴迷。
傅山的书学思想正是源自老庄哲学,比如“大巧若拙”、“大直若屈”、“返璞归真”等等,都是“四宁四毋”论的思想之源。
大巧若拙,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表面看好像是笨拙的。“若”字很有意思,说明不是真的笨拙,而是不显山露水,这是阅历、是智慧。
比如在单位,有的人比较单纯,段位较低,整天乐乐呵呵、浑浑噩噩,这是不行的;还有的人比较聪明,好像啥都懂,爱出风头,这是小聪明,容易坏事;还有的人,表面风平浪静,不多言语,但实际上一切内幕看得透透的,总在关键时刻发力,这样才算智慧。
有些事不屑于做,但必须心里有数。风平浪静的人,表面似乎与单纯木讷的人差不多,实际上却有本质区别,前者有观察、有思考、有规划,而后者则是盲目的、感性的。
这就是傅山“拙”与“巧”的辩证关系,拙不是真的笨拙,而是寓巧于拙、大巧若拙、巧在其中,而单纯的巧却一眼让人看透。
为什么我们常说有的字缺乏内涵?就是因为里面只有机巧,干巴巴的,没有悬念,没有古源,让人一眼看穿他的心思和伎俩。
 . 3 . 
傅山此论的时代背景,是明末清初朝代更迭、山河变色之际,内心愤慨前朝遗民试图对抗改变当时的靡靡书风,“回临池既倒之狂澜”。
复杂的时代背景,使傅山的书学思想带有强烈的目的性。
明末朝廷腐败、社风靡靡,表现在书法上,就是“南董北米”之书风流行书坛。
董其昌清媚,米万钟肥靡,董又推崇赵孟頫为五百年来第一人,于是流丽、甜熟、媚俗之书风靡朝野,使傅山不胜慨叹。
左起:赵孟頫、董其昌、米万钟
作为思想家的傅山自然看不惯。明朝何以灭亡?其中不乏这种靡靡风气作怪。书风不正,反映人心不正。于是,他愤慨作诗,告诫自己的儿孙:
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
诚悬有至论,笔力不专主。
一臂加五指,乾卦六爻睹。
谁为用九者,心与孥是取。
永兴逆羲文,不易柳公语。
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
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
这诗真是好诗,除了说教太多、缺乏诗趣。
“人奇字自古”,真是贤师良言。如果人是一般人,不可能把字写出古拙奇趣。所以,历史上书法家都不是一般人,必定思想开阔、才华横溢,具有艺术家特有的才情。
最后一句表达更明显,平原就是颜鲁公,毛颖就是毛笔(韩愈曾作《毛颖传》),有鲁公的豪气、忠义节气在笔墨之中,即使小小的毛笔也足以吞噬入侵的外族了。
傅山《啬庐妙翰》
所以,傅山推崇的是豪气干云,他的大草连绵不绝、狂泻千里,不计较一点一划之得失,求的是整体的雄强气势和宏大气象,而那些死学赵董却不得神髓的靡靡书风,自然成为他贬抑的对象。
就像今天,二王流行书风在国展上大行其道,一些人为了获奖投机取巧,于是形成靡靡之象,而那些作品也落了个“高级俗书”的骂名。
但是,作为书法初学者,一方面要懂“四宁四毋”的书法艺术审美理论,另一方面要先从平正入手,逐步迈入晋唐技法门径,把基础打牢,然后才能谈得上其他

阅读更多👇

🔥“丑书”滚开!傅山的“四宁四毋”究竟指什么?

🔥赵孟頫《心经》,看了静心

🔥学颜楷,别被《多宝塔》和《颜勤礼》骗了!

🔥陈忠康:用学术的眼光学书法,而不仅是技术

凡事总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一上来就支离率意,那只会是信笔涂抹、贻笑大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