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边界:你要做好人,但不要做“老好人”

前几天,有个家长因为孩子问题找我咨询。

孩子12岁,非常调皮,上课总是交头接耳,老师直接拍视频发给她。下课玩耍时,还因为一些小摩擦,把同学打伤了,对方家长带着孩子找她“问罪”。

说完孩子的现况,她哭着说:“都是我不好,因为工作忙,没教好他……”狠狠地数落了自己一通。

我问她:“真的一切都是你的错,对吗?”

她惊愕地看着我摇头,然后把自己这些年的委屈和压抑都诉说一通,包括老公常年在国外工作,一个人工作之余,一边要照顾双方父母,一边还要带两个差3岁的孩子。

说到底,她也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而且孩子这么大,爱动、打闹也算正常,可面对这些时,她却总是试图在自己身上,找一个说得过去的原因。

这就是无意识的内疚,在心理学上,叫做“被动内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背锅人”、“老好人”

01.

“被动内疚”的本质

是认知归因错误

心理学家霍夫曼,是一位研究内疚情绪的资深专家,他说内疚是当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对他人产生伤害性的影响时,主动产生的一种带有痛苦、自责体验的情绪。

内疚是正常的,因为对别人的伤害是事实。但被动内疚不同,它是无论外界发生什么问题,她总要在自己身上找到一个原因,来承担这个责任。

所以,被动内疚的人在遇到事情时,最喜欢说的是“要是我怎样怎样做,结果就不会这样了”“都怪我”“我来做吧”。

之前看过一个案例,说一起经历生死的战友,当一方因为意外去世时,另一个人往往陷入自责,他们常说:“如果我当时提醒他,他就不会牺牲。”

很显然,这不是事实,因为没有人可以提前预知危险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发生。但陷入被动内疚的人,只会用这样不可挽回的结果,来折磨自己。

又比如生活中的“老好人”,一旦别人遇到问题,他总会毫无原则底线地帮助别人。喜欢大包大揽,凡事处处优先考虑别人的感受。

如果事情没做好,他马上会开启自我检讨模式,比如他会说,因为没及时去帮助那个做错事的人,一定是自己做得不够好等,甚至连拒绝在他们看来,都是一种对他人的伤害

然而,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过度自我归因,会让我们忽视掉外在因素,然后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错误。

所以,不要轻易把被动内疚归为“善良”,为别人考虑,是好的人际行为,但毫无自我的善良,只能让自己活在挣扎和压抑之中,看不到问题的真正原因。

02. 

被动内疚

会产生过度补偿行为

被动内疚,源自自我负性归因,所以他们的外在表现很多时候是讨好,一味去捧着别人的期待和感受。而且,为了降低内心的这份内疚感,她总是奋不顾身地帮助别人,哪怕是包办和替代。

来访者小刘就因为妻子太热心而烦恼,他说妻子就是个“烂好人”。

小刘的岳父去世很早,岳母一个人拉扯着3个孩子,小刘的两个姐姐,一个在深圳,一个在日本,只有小刘的妻子留在妈妈身边。

每到周末,妻子就带着孩子回娘家,虽然有时候,她自己也不情愿,还是照着妈妈的期待来做。

有时候孩子想去周边旅游,妻子总是各种劝说和阻拦,她最常说的就是:“你姥姥一个人怪可怜的,她说只有我们去才觉得开心。”

除了对妈妈,小刘的妻子对工作也是这样,作为人事经理,又是孩子妈妈,公司是允许不用加班的。但只要公司加班,她就会回家很晚,用她的话说:“怕自己做的不到位,早走我会不舒服。”

小刘和妻子最多的争吵,都是因为妻子面对邻居或是朋友的请求,都一口答应,有时候还会自作主张地给小刘安排任务去帮忙。为此,妻子常常对他表示愧疚,但她说自己忍不住去多管闲事。

的确,有被动内疚倾向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多,也不够好。

小刘的妻子就是这样,她并非真的很想去做那些事,也并非她不懂这是谁的事情,只是面对妈妈、工作、他人的请求时,内心的那份内疚感,就会怂恿她站出来负责。

被动内疚的人,往往在事后会后悔“又不是我的错,为什么我要做这些呢?”

但下一次别人有事相求时,他还是去做,因为与其说是为了帮助别人,不如说他也需要做很多事情,来补偿内心的那份内疚感。

03.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

谁也不是谁的拯救者

因为过度内归因,一个人就会随时掉进“被动内疚”的模式,然后去做很多自己不想做的事。这样一来,就会积攒很多的抱怨和委屈,甚至试图去拯救和改变别人的生活。

可事实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谁可以拯救谁,哪怕以爱为名。而且,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过度内归因,反而容易将问题的解决方法掩盖。

比如孩子经常上课迟到这件事,一个情绪意识强的妈妈,会让孩子来承担解决的责任,可以陪伴孩子去想一些解决办法,比如定闹钟,让同学或者家人帮忙提醒等等。

但若遇到一个习惯被动内疚的妈妈,她会把孩子起床晚的事情归为自己做得不够,然后增加每天喊孩子起床的次数,慢慢地,孩子对于时间的掌控感会越来越弱,赖床的行为也越来越多。

不难看出,“被动内疚”背后本是一种渴望亲近和认可的表达,但此产生的补偿行为,却让人一再跨越自己和他人的界限。就像这个妈妈一样,把本该孩子的事情,抓住自己手里,孩子慢慢失去动力,而自己也越来越委屈。

可见,毫无意识的内疚,不仅是对自己的忽视,也常常是对别人的打扰。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事情都有多种原因,我们不是完美的,也不是万能的,只有照顾好自己的感受和生活,才有能力去真正帮助和温暖需要的人。

所以,恰到好处的爱意和善良,都不是负重前行,而是量力而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