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男孩进女澡堂被拒、黄磊给5岁女儿洗澡遭批:幼儿性别教育不容忽视!
近日一则新闻,再度引起了大家对性教育的热议……
一名女士爆料称,自己和女儿带着外孙一起去公共澡堂洗澡,刚刚年满3周岁的外孙却因为身高已经超过90公分,澡堂老板拒绝其进入女浴室。
这位女士现场表示了自家情况比较特殊:孩子父母离婚,并且爸爸在部队……但澡堂老板依然拒绝:“我们的规定就是这样,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他进到女浴室里,带着女孩子来的妈妈也会反对,希望您能够理解。”
新闻爆出后,立刻引起了微博网友的热议:部分网友对该家庭表示同情,认为小男孩家庭情况特殊,独自去男浴室太危险;而大部分网友则非常赞成澡堂老板的做法,他们认为3岁的孩子已经有了性别意识,需要尽早培养性别认知;也有一些网友认为公共浴室应该建立亲子浴室,为这样的特殊情况提供便利。
其实,不管这件新闻有没有发生,性别教育都是我们绕不开的话题。与其逃避遮掩,不如尽早面对……
壹
此前,霍思燕发了这样一条微博:“妈妈,我想6岁买手机,8岁娶妈妈,这是我的人生规划。儿子你说的话,我这辈子永远不会忘记。爱你!”嗯哼这样的小暖男跟妈妈表白,看起来可爱又有趣。
黄磊之前也发过一条跟女儿相处的微博:“晚上给妹妹洗澡,洗头发的时候她说:这泡沫好香啊,我都想吃它了。”这本是父女之间的温馨相处,但评论区都在争论黄磊给5岁女儿洗澡是否合适。
《爸爸去哪儿4》在开播前,实习爸爸的设置引发了诸多争议,很多网友认为让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与陌生青年男子同吃同住朝夕相处,会对幼儿与陌生异性的相处起到误导作用。
嗯哼说要8岁娶妈妈,黄磊给5岁的女儿洗澡是否合适,让幼儿与陌生年轻男子同吃同住,都指向一个问题:异性之间的亲子或者幼儿与异性成年人之间的距离,究竟要怎样界定?
贰
心理学家哈洛曾说:“母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它的核心是接触性关怀:拥抱、抚摸、亲昵。”
爱的表达,离不开肢体接触。但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亲密方式。
3岁左右是一个分水岭。孩子3岁以前,父母不要吝啬给予孩子亲昵,亲吻、抚摸和拥抱,在亲子的亲密互动中,孩子会自然地与关爱自己的那个人形成依恋关系,可以给孩子带来被关爱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3岁以后,孩子的性意识开始萌芽。父母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就需要有性别的边界意识。
生理上的边界具体表现在:尽量避免嘴对嘴的亲吻,尽可能避免异性家长给孩子洗澡、尽量不要当着异性孩子的面换衣服……
而心理上的边界,更加不容小觑。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俄狄浦斯期”,孩子会对异性父母产生“爱恋”:他们一方面过于依赖异性父母,另一方面,会对同性父母缺乏敬畏并与之疏远。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会幻想与异性父母结婚,独占异性父母的爱。比如,嗯哼想娶妈妈,有的小女孩想嫁爸爸。如果父母有意无意地响应了孩子的这个幻想,孩子就有可能发展出“恋父情结”或者“恋母情结”。
叁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 ,他们的身体日趋发育成熟,性意识萌动,自尊心强。这个时期,很多孩子不希望异性触碰自己的身体,哪怕是自己的父母。
这个阶段,如果父母对孩子亲密过度了,越界了,表达出的“爱”就会显得畸形。
韩国某综艺一期《Oh My Girl》中,一位高中女生诉说了父亲对自己有过度肢体接触的困扰:父亲经常要求牵手以及亲亲抱抱,甚至会想要推门进来帮她洗澡。
这位父亲解释了他明显越界的举动:因为自己入伍服役,错过了陪伴女儿长大的时光,想通过具体行动来弥补对女儿的爱。但是他没有意识到,女儿已经不是两三岁的孩子了。
对于女孩来说,父亲是她接触到的第一个男性。女孩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当作一种模型,代入到未来与其他男性的关系之中。如果与父亲关系过于亲密,女性在性方面的独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会有所下降。
所以,如果父母没有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调整和孩子的距离,过于亲密,很有可能伤害孩子性别意识的正常发展,和成年后正常异性亲密关系的建立。
异性亲子关系,需要充分地表达爱。而准确地表达,不仅要有爱,更要有边界。
肆
除了家长要在生理与心理设定边界之外,更要对孩子予以性别教育的引导。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某火车站候车室,一名20岁左右的小伙,将一名10岁左右的小女孩抱坐在大腿上,并将手伸进女孩的裙内,在其胸部上下其手。最终,这名男子以“猥亵儿童罪”被捕。
经调查,小女孩是父母领养的,这名男子是她的哥哥。
受侵害的小女孩在此过程中,没有任何的反抗、拒绝或逃离,或许她根本不懂所谓的“哥哥”意欲何为。试想,如果在家里,这个“哥哥”会做出什么行为呢?
假如女孩受过性别教育,面对那样的状况,无论如何她都会有自我保护的意识,那她免受侵害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心理学理论主张,孩子在4到6岁的时候是接受性别教育的重要时期。家长要告诉孩子身体的哪个部位不可以让别人触碰,正确的给孩子普及一些性知识,比如可以借助绘本故事或者动画来为孩子讲解。
Professor说:
未成年人的性别教育不容忽视,更无所回避,坦然面对、正确引导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它关系到的不只是当下的保护,还有孩子一生的安宁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