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人保送读研的最牛班级,有什么好宣扬的?
20人保送名校读研,其中2人保送清华大学,8人赴法国、美国、德国,还有中国香港等攻读硕士,3人考取研究生,31人的班级中本科期间无一人挂科,平均成绩85分……本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将迎来首届毕业生——2012级空间科学实验班,毕业时实现了100%读研深造……毕业在即,他们把自己称为“最牛班集体”。(华商报2016/06/02)
新修订的广告法规定,广告中不得有“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从业人士普遍解读为,以后带“最”字的,就不要出现在广告中了。
为何会做出这样禁止性的规定?
因为这个世界上,真没有谁是“最”什么的,凡大言不惭牛皮吹上天的,大概都是骗子。以前说吹牛不上税,现在吹牛,可要罚款。
当然,此规定只针对广告业,与学校及新闻媒体无涉。但网络时代,人们“最”愿消解的,就是那些神乎其神的人与事。
华商报的记者,在其文中,也已告诉读者,“空间科学实验班是2013年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级学生中选拔成立的,从各个学院中公开征集对空间科技感兴趣的优秀学生”,“空间学院为实验班制定了精细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实验班量身订制创新实验课程。学院从大一开始引入导师制,建立学习导师一对一指导制。”
也就是说,这个最牛班集体,是人造的,不是自然形成的。是成绩好、学习习惯好、又学有余力爱爬山骑行打游戏却不上瘾的好学生的堆积。
如果他们今年去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之类,明年立马就会有学校超过他们——在几百几千人选出几十个厉害的,有什么稀奇呢?
何况,他们享受一对一的指导制,如此政策倾斜,想不出人才都难啊!
只是,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多给了他们,必然其他学生就会受损;优秀的老师也是稀缺的,花大力气在他们身上,对其他学生,或许就多一些敷衍——所谓最牛班集体这样的名号一出来,那个学校里,必然也能选出一个最渣班集体——如此显失公平的事,有什么好津津乐道的呢?
这并非某所大学的特有现象,前几天,不还有一个宿舍里八个妹子,都考上了研而被称为最牛寝室吗?
其实,这何止不是大学特有,简直就是中国教育缩影。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不得开设重点班等名目,它不是一直都存在吗?学生们不都是往教育资源集中的学校里挤吗?各个学校大凡有点能力的老师,不也都往好学校冲吗?
去年十一月,有个做政协委员的邻居过来聊天,说他们要交提案了,看我能不能给点建议。我翻了翻他的资料,其中就有教育方面的。我说很简单啊,走上五百米,到村里的学校(小学、初中都有)去看看,问问那些想进重点学校而不得的老师和那些连普通高中都难考上的学生,对市里那所重点学校形成的漩涡,有什么看法?这是一篇多好的提案啊。
可惜,最终,他写的是其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