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家许晨阳获国际代数领域最高奖|科研圈日报

· 学术荣誉

中国数学家许晨阳获国际代数领域最高奖

图片来源:AMS 网站截图

据美国数学会(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AMS)官网消息,当地时间 10 日,2021 年度科尔代数学奖(The 2021 Frank Nelson Cole Prize in Algebra)授予中国数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许晨阳,以表彰他在代数学领域取得的杰出成果。许晨阳与合作者们一起发展了 K-稳定 Fano 簇模空间的代数理论,并且用 K-稳定性实现了研究极小模型纲领中奇点的一个全新途径。AMS 认为,许晨阳建立的 K-稳定 Fano 簇模空间的一般框架模空间理论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可以看作是森重文发起的极小模型纲领的一个巨大扩展

科尔代数学奖每三年颁发一次,以表彰在过去六年中出现的代数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2021 年的科尔奖将在 2021 年 1 月举行的在线 AMS-MAA 数学联合会议上正式颁授。(AMS,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李文辉获乙肝研究最高奖,为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奖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教授李文辉,因发现肝细胞上的乙肝病毒受体荣获 2021 年全球乙肝研究和治疗领域最高奖——巴鲁克·布隆伯格奖(Baruch S. Blumberg Prize)。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该奖项由 1976 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得主、乙肝病毒发现者巴鲁克·布隆伯格博士的名字命名,由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乙肝基金会(Hepatitis B Foundation)设立,旨在奖励给对乙肝相关科研和治疗做出重要推动和显著贡献的个人。

李文辉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前往美国哈佛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后担任讲师。2003 年非典(SARS)爆发后,他和同事率先发现 SARS 病毒的受体 ACE2。2007 年,他回国加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主要研究乙肝和丁肝的病毒感染。2012 年 11 月,李文辉团队发现了乙肝和丁肝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共同受体——NTCP(牛磺胆酸钠共转运蛋白)。这一突破将对慢性乙肝感染者未来的治疗方法产生重大影响。(乙肝基金会)

· 航空航天

SpaceX 龙飞船获 NASA 正式批准,本周末将 4 名宇航员送上太空

图片来源:SpaceX

当地时间 11 月 11 日,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声明称,NASA 正式批准了历史上首个能载人往返国际空间站的商业飞船,包括猎鹰 9 号火箭和相关地面系统在内的 SpaceX 载人龙飞船系统。这是自近 40 年前的航天飞机以来,第一个获得 NASA 认证、可定期搭载宇航员飞行的新型飞船。

目前用于发射龙飞船的猎鹰 9 号火箭已完成静态点火,拟于美国东部时间 11 月 14 日 19 时 49 分点火发射,执行 SpaceX 首次商业载人飞行任务 Crew-1。这次任务将把 NASA 宇航员Michael Hopkins、Victor Glover、Shannon Walker 以及日本宇航员 Soichi Noguchi 送往国际空间站,执行为期 6 个月的空间站任务后返回地球。

· 行星科学

Science:沙尘暴促使火星水分向太空流失

2018 年的火星沙尘暴,由探测卫星“火星快车”(Mars Express)号拍摄。

图片来源:ESA/DLR/FU BERLIN/CC BY-SA 3.0 IGO

新研究发现,火星表面水分流失过程可能与过去的设想不同。以往研究认为,火星表面的水在低层大气发生反应产生氢气,氢气扩散至高层大气,发生分解产生氢原子,从而导致流失。11 月 12 日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的研究对该过程作出了新的解释。研究显示,水蒸气能直接到达高层大气,电解产生氢原子

研究者对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MAVEN)轨道飞行器的新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火星发生全球或地区性沙尘暴期间,尘埃可以裹挟水蒸气上升,帮助水到达高层大气。在此处,二氧化碳分子被太阳风中的粒子电离,其离子产物轰击水分子,使水分子剧烈分解。光化学模拟表明,这一过程主导了目前火星水分的流失,并影响了火星气候的演变。(ScienceScience News)

· 材料科学

Nature:康奈尔研究团队首次制造出理论预言的维格纳晶体

据在《自然》(Natur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以美国康奈尔大学为首的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技术,通过堆叠二维半导体制造莫尔超晶格(moiré superlattice)结构,能够困住电子使其形成重复图样,从而成功观察到长期未能被证明存在的稳定维格纳晶体(Wigner crystal)。

1934 年,理论物理学家尤金·维格纳(Eugene Wigner)提出,当带负电的电子之间的排斥力(库仑力)支配电子的动能时就会形成晶体。多年来,科学家们尝试了各种方法来抑制动能,但未能成功。近日,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实现猜想的新方法,他们通过堆叠两种单层半导体,二硫化钨(WS2)和二硒化钨(WSe2),构成莫尔超晶格。然后,研究人员将电子放置在晶格的特定位置,利用位点之间的能垒将电子锁定在适当位置。此外,研究团队还设计出一种新的光学传感技术,使光学传感器与样品之间的距离约为 2 纳米,从而实现维格纳晶体的观察。该研究为利用莫尔超晶格模拟大量量子多体问题奠定了基础。(Nature,康奈尔大学)

· 生命科学

基因表达图谱和染色质可及性图谱发布,揭示人体细胞生长发育规律

图片来源:Dani Bergey/Cognition Studios, Inc.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布罗曼-巴蒂研究所(Brotman Baty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创建了两张细胞图谱,以追踪人类细胞类型和组织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和染色质可及性,该研究成果作为两篇论文,发表在 11 月 13 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这项研究为了解人类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和染色质可及性提供了规模空前的基础资源。此外,两篇论文中描述的技术使得生成数百万个细胞的基因表达和染色质可及性数据成为可能。

两张图谱中,第一张为基因表达图谱,绘制了不同类型细胞生长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发生的位置和时间。研究人员对 15 种胎儿组织的基因表达进行了剖析,并绘制了其单个细胞内的基因表达。他们对其中 400 多万个单细胞进行了剖析,确定了 77 种主要细胞类型和大约 650 种细胞亚型,并对照此前的数据确定了它们的发育路径。第二张为染色质可及性图谱,绘制了细胞内单个基因的染色质是否可被读取 DNA 中编码指令的分子机器“访问”。研究人员在 15 种胎儿组织的约 100 万个位点上生成了近 80 万个单细胞染色质可及性图谱,研究了哪些蛋白质可能与每个细胞中的可访问 DNA 位点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如何解释细胞类型。这一分析定义了基因组内发育的控制开关,还确定了可能与疾病相关的染色质可及性位点。(华盛顿大学医学院,Science

· 疫情通报

11 月 12 日我国内陆新增确诊病例 8 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

根据国家卫健委官网通报,11 月 12 日 0—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8 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上海 3 例,内蒙古 1 例,河南 1 例,四川 1 例,陕西 1 例,甘肃 1 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15 例(均为境外输入);当日转为确诊病例 1 例(为境外输入)。截至 11 月 12 日 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累计报告确诊病例 86307 例,累计死亡病例 4634 例。

根据世卫组织通报,截至欧洲中部时间 11 月 12 日 16:41(北京时间 11 月 11 日 23:41),过去 24 小时内全球新增确诊病例 579,253 例,新增死亡病例 9,668 例:其中美国新增确诊病例 133,935 例,新增死亡病例 1,846 例;印度新增确诊病例 47,905 例,新增死亡病例 550 例。全球累计确诊病例 51,848,261 例,累计死亡病例 1,280,868 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世卫组织)

编写:梁珏瑜、郑蕴仪、邱燕宁、戚译引

编辑:李姗珊、戚译引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