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东吴的高面值“大钱”们?

对于一种货币来说,实际的价值来自于背后所能兑换的物品,而不是货币的具体面值,但是在三国时期,东吴孙权似乎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铸造的货币由于过高的面值,反而对国内经济造成了不小的损失,接下来文瀚乐拍就来说说东吴铸造的那些大钱们。

一直以来,统一的货币是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重要标志,自从西汉开始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并正式铸造五铢钱以来,五铢钱都是后续数百年使用最为普遍的货币,即使后来王朝更替,很多王朝依旧通过铸造五铢钱来宣示自身法统的合理性,尤其是在诸侯割据混战的时代,这一点就显得格外重要。

三国时期,魏晋和蜀汉两个国家都以汉室正统自居,分别铸造了蜀五铢、蜀直百五铢、魏五铢,虽然名义上依旧是五铢钱,但实际上已经分属不同的国家。在这方面,没有正统的东吴孙权却铸造了孙吴地区专属的货币,那就是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四种,其大泉五千中被列为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大泉五千铸造于赤乌元年至九年(公元238-246年),直径36-39mm,厚度为1-3mm,重量在10-20克之间,篆书“大泉五千”四字旋读,一当五铢五千,是继王莽币制改革以后最大的虚值钱,传世量极少,至今鲜有发现。

大泉五千一枚铜钱可以兑换5000枚普通的五铢钱,这种大面值的货币主要是帮助东吴政权进行大规模敛财,但也对国内经济造成了冲击,大面值货币极大地刺激了通货膨胀,以至很多人开始趁机私铸仿制劣币。

而且,这些大面值钱币在魏国和蜀国是不被承认的,无法按照面值来兑换,在民间的交易中,只能依照1:1的比例交易,结果就是魏蜀两国人在持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来孙吴贸易,趁机大肆“掠夺”孙吴的物资,严重制约了东吴的经济发展。

和其他动荡时期类似,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我国军阀割据的现象很严重,各地诸侯、豪强为了支撑军事开支,通过发行“恶钱”或是铸造各种虚值货币来掠夺民间百姓经济的现象并不罕见。最终,“大泉”系列的钱币在发行十余年后就不得不进行回炉重铸,试图逐渐取消,但因此所造成的财政亏空、市场通货膨胀,也最终加速了孙吴的灭亡。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0)

相关推荐